今年9月14日是第七个世界特应性皮炎日,为提高公众对皮肤健康的高度重视,树立主动健康理念,共筑皮肤的健康防线,由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发起的《皮肤健康三年行动》的科普能力提升行动——“科普先行,共建全民皮肤健康屏障”活动启动。
近10年来,我国皮肤病尤其是特应性皮炎等疾病发病率迅速增加。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主委、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主任高兴华教授表示,为了给公众提供及时、权威的科普,避免患者在求医路上走“弯路”,今年6月,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等多家单位发起《皮肤健康三年行动(2024-2026)》正式启航,计划通过一系列的义诊、科普活动,普及健康知识,传递皮肤健康新观念。
《皮肤健康三年行动》的科普能力提升行动正式启动
高水平专家深入基层
皮肤作为与外界环境接触最多的人体器官,也特别容易导致不适的症状,伴有干燥、瘙痒等,而且这类皮肤病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的患病率逐年增加,例如特应性皮炎在我国近10年来增长迅速。
为了共建全民皮肤健康屏障,《皮肤健康三年行动》不仅面向普通百姓、面向患者群体,也面向基层医生。谈及医疗下沉的具体落实举措,高兴华教授介绍,将会通过组织高水平专家团队带队下访、深入基层,在基层医院开展教学查房、学科建设、送医送药、义诊等活动,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以提升基层医生的皮肤病诊疗能力,普及皮肤健康知识。
高兴华教授介绍,“在9月14日的“世界特应性皮炎日”,我们正在黑龙江省鸡西市鸡东县为当地公众及患者进行科普和义诊活动,同时也为当地医生进行诊疗能力培训、患者管理与随访经验培训。”希望通过“高水平专家基层行”能够有效提升基层皮肤科医生的诊疗能力和学科建设水平,让群众实现“基础皮肤疾病不出县”的目标。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主委、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高兴华教授
专家做科普,避免患者求医走“弯路”
在启动会现场,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崔勇教授表示,“在临床实践中,我们遇到过不少前来就诊的患者,由于通过短视频或者公众号文章了解到一些诊疗信息,特定药膏治疗自己的皮肤问题‘有奇效’,便自行购买并使用,结果不但没治好,反而越来越严重。”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但也是容易被忽略的器官,医生理应扛起医学科普“大旗”,如何将疾病和医学知识深入浅出地传播给更多的人?科普教育活动与图书都是重要途径。崔勇介绍,《皮肤健康三年行动》的“科普能力提升行动”板块启动后,由全国近百位优秀的皮肤科专家组成的科普团队将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一系列的科普专题宣教。此外,皮肤专家科普团队将共同打造特应性皮炎的科普图书《特应性皮炎365问》,通过全面、专业的科普内容和新颖、有趣的插画形式,从患病、就诊、治疗、慢病管理、吃穿住行生活百科等不同角度,系统地为公众和患者展现特应性皮炎的“千人千面”。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崔勇教授
治疗皮肤病,“对因”是关键
目前发现的皮肤病种已有3000多种。皮肤是人体健康的一面“镜子”,其状态能反映身体内部组织的健康状况。根据2023年发布的流行病学调研数据显示,中国成人和儿童特应性皮炎患者人数占全球首位,患者人数在近20年处于持续上升趋势。
崔勇教授介绍,“目前临床上发现,特应性皮炎被认为是皮肤科的一号疾病,从婴幼儿到老年患者,每个年龄段的人群都有可能深受其扰。患者长期遭受剧烈瘙痒、严重皮损、睡眠中断等疾病困扰,影响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
启动会现场,一位宝妈分享了孩子的患病和治疗经历:“一开始,孩子的膝盖窝总是痒得睡不着觉,反复的瘙痒和皮疹几乎把全家折腾都睡不好。治疗过程中,我们走了很多弯路之后。后来遇到了专家,医生说需要长期用药,需要重视给孩子长期用药的安全性。现在经过长期规范治疗,孩子基本上不会痒了,晚上也能睡个好觉了,皮损也在慢慢改善,发育也跟上了。”
对此,崔勇教授表示,如果疾病未能得到良好控制,特应性皮炎患者容易“一病”变“多病”,未来合并过敏性鼻炎、哮喘等风险也会更高。因此,专家表示,对因治疗是实现特应性皮炎治疗目标的关键手段,目前已经有很多创新药物(如生物制剂和小分子药物)被国内外多个权威指南推荐。
文、图 | 记者 张华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