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岁,他骑着自行车去看千里之外的长江大桥

76岁,他骑着自行车去看千里之外的长江大桥
2024年10月12日 09:16 羊城晚报金羊网

陈有银是陕西西安蓝田县人,今年76岁,除了当兵时离开过老家,这辈子都在家乡的黄土地上做一个普通农民。老陈面朝黄土背朝天,一个关于远方的美好想象却在他心头萦绕了半个世纪:当兵那年,来自武汉的连长向他讲过武汉长江大桥“有多美、有多好”,从此之后,未知的美好世界在陈有银心中具象成了那座大桥。

今年8月,年逾古稀的老农民任性了一回,独自骑车1000多公里从西安前往武汉,一路风餐露宿,只为一睹朝思暮想的武汉长江大桥。谁承想,他到了武汉,见了四座大桥,却都不是老连长所述的那一座。为了弥补老人的遗憾,十一期间,武汉文旅部门邀请老人重返武汉,游览“万里长江第一桥”,终于圆了夙愿。

陈有银此举,颇有“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意味,而故事的结局,更让人感叹“人间自有真情在”。

陈有银和武汉长江大桥合影

心愿深藏半世纪

自1975年从河南开封退伍回家后,陈有银以务农为生,再没出过西安地界。和许多老农民一样,陈有银面朝黄土地挥洒汗水,挣得微薄的收入,娶妻生子、养家糊口;和许多只知五谷的庄稼汉不同,陈有银心头有个“念想”,带来一次又一次离家远行的冲动。

这个“念想”生根在近半个世纪之前。那时陈有银20岁出头,在河南某空降兵部队服役,连长黄火生是武汉人,训练间隙休息时,黄火生爱谈自己的家乡,尤其是那座“武汉长江大桥”多么壮美。连长讲得绘声绘色,陈有银听得发愣:在关中平原长大的他,很难想象一座横跨长江的大桥有多长、有多高。他暗想:“以后有机会一定要去武汉看大桥。”

时光荏苒,近五十年的岁月弹指间过了,陈有银的孙辈都快成年了,他竟还未去过武汉。陈有银有很多无法离家的理由:田里的庄稼要照管、家里经济条件差、妻子生病离不开人……直到近些年,陈有银和老战友通话,听闻他们出外旅游,称赞大千世界的美好,心里痒得不行,“再不走,怕是要老得走不动了。”

今年8月8日,一个寻常的午后,陈有银终于出发了。这是他精心挑选的时间点:正是农闲时节,妻子的病已经好转,孙子孙女放暑假回家可以帮忙照料,他可以放心离开家一段时间。陈有银特意洗了澡,换上干净衣服,用雨衣包了两件换洗衬衫,最后在兜里揣上这些年攒下的1400元,蹬着自行车离开了家。

陈有银拆掉了老年手机的电池,不跟任何人联系,他害怕家人听说后,要花钱买车票送他去武汉。老汉也没留下张字条,“寻思没几天就回来了。”不承想,这一路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

风餐露宿骑行路

陈有银出门前作了简单规划:先去河南开封看看老部队,再经郑州,最后到武汉。他每天骑行50-100里,吃饭在路边小餐馆解决,晚上睡觉就铺开雨衣,席地而睡。

这次出远门,陈有银看花了眼,只觉头顶的蓝天更蓝,远处的青山更美,路边的葱茏树木都是老家未曾见过的,“越看心情越愉快,骑得也有劲儿。”一路风景之外,陈有银也难忘路上的好心人:陕西老乡开的面馆不肯收饭钱,路边的骑行少年送了一瓶水,问路时遇到的每个人都热心指点……

在河南开封,陈有银找到了旧日的部队,地址变了,番号变了,人员变了,火热的人心却没变,战士们带着他参观了营房,听说他要去武汉,还送给他一双新鞋。陈有银记得,50多年前他在开封当兵时,满街飘着黄沙,路上行人都不敢张嘴,如今眼前的楼房街道,不知胜过当年多少倍。

算不清骑了多少天,陈有银终于到了武汉,他问路旁的环卫工:“请问长江大桥离这多远?”对方反问:“你要去哪一座大桥?”陈有银不知道,如今的武汉有整整12座长江大桥。他有些蒙,便让路人指认了最近的一座桥,沿江找寻。

“没见过这么大的桥,一共有五层,我连续数了好几遍。”陈有银向记者回忆起他遇到的第一座长江大桥,语气依然激动。这座五层高的钢架桥让陈有银看呆了,他在桥附近转了好几圈,琢磨这一层一层都是做啥用的,“跑车的话需要这么多层吗?让士兵站岗的话一层不就够了?”陈有银到底还是没搞明白。

沿着江边一路走,陈有银一共看到了四座长江大桥,还见到了无人驾驶出租车,“现在的科技也太发达了,没人开车还能跑呢!”正在兴头上,他偶然遇到了背着书包放学回家的小孩子。“这怎么都开学了?”陈有银吃了一惊,他在旅途中没有时间概念,只知道自己是8月初出门的,没想到现在已是9月份了,“当时我很着急,孙子孙女开学了,老伴没人照顾了咋办?”

天色渐晚,陈有银在路边长椅上休息,想着明天一早赶路回家。半夜他被经过的洒水车惊醒后,怎么也睡不着,推着自行车信步上路,由于分不清方向,他走入了路边的派出所问路。

民警热情接待了他,一查身份信息却发现,面前的老汉竟是“走失人口”。

重游武汉终圆梦

陈东毅在9月7日夜里接到了警方的电话,没想到自己苦寻一月有余的父亲竟然出现在武汉。陈东毅连夜开车前往,第二天上午就接到了陈有银,休息片刻后就启程回家。

这时陈有银才知道自己“闯了大祸”,不辞而别之后,家里人快急疯了,报了警,发了寻人启事,带着村子里的青壮年在附近找了个遍。

父子二人在武汉相见后,都心存愧疚,没再提“大桥”的事。陈有银怨自己不该任性,给家人添了这么大的麻烦;陈东毅则羞愧多年来缺乏沟通,自己竟然不知道父亲还有这么一个心愿,“他是我们家的老牛,总是自己默默承受,没提过任何要求。”

9月15日,陈有银在老家收到了武汉当地媒体寄给他的“万里长江第一桥”照片,才发现自己在武汉看的四座桥都不是老连长所述的“武汉长江大桥”,老人有些落寞。

失望没有持续太久,陈有银“骑行看桥”的故事经媒体报道后引发关注。十一假期,武汉文旅部门邀请陈有银一家再游武汉。“这次去武汉,是帮爷爷圆梦,一家人也想好好听听爷爷的故事。”孙子陈涛知道爷爷当过兵,却从未听过爷爷提起跟“大桥”相关的事。

重返武汉,陈有银参观了军事博物馆,走了各处景点,当然最重要的是终于见到了萦绕心间半个世纪的那座大桥。才在桥畔驻足,又登黄鹤楼远眺,最后陈有银在长江大桥上走了走,脚踏上去的感觉陌生又熟悉,“这一次,再没有遗憾了。”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