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千万见“文”录丨文气聚人气 古村新活力

百千万见“文”录丨文气聚人气 古村新活力
2024年10月21日 16:25 羊城晚报金羊网

“胜起家祠”

东莞市中堂镇凤冲村,相传曾有凤凰栖息于此,因而得名“凤翀”(“翀”意为向上直飞),后演变为“凤冲”,一个寓意吉祥美好的村名,也蕴藏着这个数百年历史古村独特的人文风貌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里也是历史名人陈伯陶的家乡,陈伯陶是东莞历史上唯一的“文探花”,也是暨南学(暨南大学前身)的创办人之一。每逢假期,游客和学子们络绎不绝,前来参观探花故居,沾沾文气。凤冲村还有“东莞袁隆平”陈志坚(坚叔)和他的水稻试验田,春耕秋收时节,周边学校就会组织学生们来到这里,听坚叔讲“稻”理……

如今,这个古老的乡村,正全力推进“百千万工程”建设,通过农文旅融合发展,焕发出新的活力。

“学霸”陈伯陶在此一路开挂

凤冲村文化底蕴深厚。其中,“凤冲名人”陈伯陶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高中探花,他也是东莞历史上唯一的“文探花”。如今,凤冲村陈氏宗祠、胜起家祠(陈伯陶故居)为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东莞市政府以此作为陈伯陶史迹陈列馆和东莞历史人文传承基地。

据介绍,“胜起家祠”始建于清朝道光年间,是典型的清代岭南风格祠堂建筑,经过修缮,目前保存良好。“胜起”二字源自陈伯陶曾祖父之名。在家祠建好第二年,陈伯陶就高中探花,“胜起家祠”也因此被称为“探花祠堂”。每年高考前夕,就会有家长带着孩子前来沾沾文气,祈求考试顺利。“胜起家祠”大堂的墙上悬挂着“谊睦堂”的匾额,两侧分别陈列着“光绪壬辰科探花”和“旨赏戴蓝翎”的匾额,另一侧墙上挂着“咸丰二年乡试第一名的解元”及“光绪五年乡试第一名解元”的匾,右侧则是“光绪十八年会试第七十八名进士”的匾。这些可以看出陈伯陶的“学霸”之路。

陈伯陶是《东莞县志》等影响深远著作的编撰者,也是暨南学堂(暨南大学前身)的创办人之一。1906年,陈伯陶协助当时的两江总督端方,在六朝古都南京创办国内首个培养侨生的学堂,并由陈伯陶命名――暨南学堂(暨南大学前身)。陈伯陶更以提学使身份,兼任暨南学堂监督,亲自制定办学章程和经费预算。

文脉传承,文风所及。这些年来,凤冲村考上博士后1名、博士1名、研究生9名、本科有144人。人才辈出,也为凤冲村的发展夯实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陈志坚种植水稻60多年。

大力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

被称为“东莞袁隆平”的陈志坚(坚叔)和他的水稻试验田同样吸引着许多游客前来拜访参观。1947年出生的陈志坚,是东莞市中堂镇凤冲水稻科研站站长,研究水稻育种60载,研发了7个省级和6个市级审定水稻优质品种,在全国推广种植。陈志坚的试验田里,种植了100多种水稻。他还积极打造特色农业稻香游,促进东莞农文旅发展。除了欣赏坚叔精心培育的水稻,体验亲子农耕乐趣外,金秋十月还可以在凤冲村品尝远近闻名的凤冲甘蔗。

近年来,凤冲村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其中,作为“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该村大力促进养龟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带动农民富裕。今年以来,该村还投入约55万元对“凤冲人民大会堂”进行拆旧改建,建成后用于村史馆,增加村民娱乐场所,提升村民幸福感。

凤冲村的青砖黛瓦、翘角飞檐,无不透露着岁月的痕迹,蕴藏着穿越时间周期的文化力量。在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潮流下,凤冲正在焕发出崭新活力。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蒋幸端 通讯员邱发平

编辑:聂粤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