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2024花地文学榜”系列活动之花地文学大讲堂在永庆坊举行,本期大讲堂主讲嘉宾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获华语青年作家奖、人民文学新人奖等奖项的青年作家杨知寒,她以“文学的时刻”为主题,为读者们分享自己进入文学世界的历程。
杨知寒已出版小说集《一团坚冰》《黄昏后》《独钓》等,其文风冷峻、幽默,情节峰回路转,在率性的写作中蕴含直击人心的力量。
杨知寒的新书《黄昏后》入围了2024花地文学榜,书中写了10个发生在东北小城的故事,用独特视角关注时代浪潮之下许多渺小又独特的个体,以细腻的笔触描述了许多东北小城的凡俗日常,又用犀利的目光观察个体。
杨知寒坦言,平时不善于一个人在公众场合长时间演讲分享,特意准备了一篇真情实感的文章和读者分享。
“之前要为这次分享会想一个主题,‘时刻’这一词就冒出来了。”杨知寒对《红楼梦》里的王熙凤说的“一夜北风紧”印象深刻,这句话看似空泛,但包含了许多细微的东西,所以选了一个相对空泛的话题,就如“时刻”是细微的,希望“时刻”这个词能够成为发言的一支拐棍,因为谈论文学会让人“脸红”,谈论生活中的时刻就好得多了。
杨知寒以“文学的时刻”为主题,为读者们分享自己进入文学世界的历程
杨知寒结合自己成长历程,分享在孩童、少年、青年不同阶段,与文学相遇的时刻。
出身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的杨知寒从小在静谧的环境中成长,或许是成长环境影响个人性格,让其少言少语、喜爱平静,这与东北人特有的热情乐观形成反差,也让她在成长中产生了奇妙的交互。
由于父母工作忙碌,从小由爷爷奶奶照顾长大的杨知寒,会经常听到奶奶讲述的那些上了年纪的故事。杨知寒学说话很早,认字也很早,童话书上有一行行的拼音,她在学念拼音时就会认字。在入学前已经可以独立看一些简单的童话故事,可以朗读。《安徒生童话》《格林》《伊索寓言》《一千零一》等童话故事陪伴了杨知寒的童年。
活动现场座无虚席
上初中后,杨知寒出现了自卑感,害怕被别人眼光注视,她最平静的时光是和朋友在上体育课时围着操场一圈圈走,谈最近读过的书,和同龄人踢毽子、踢球的吵闹声形成足够遥远的世界。“这个世界非常遥远,谁也无法抵达,而我们相隔的巍峨外墙,足以提升我们的信心。”杨知寒说,“文学在起初给她的信念就是接纳,它接纳那么多光怪陆离的故事,接纳那么多复杂无稽的情感,自然也能接受我,一个需要庇护所,而无力开创它的人。”
中学时期的杨知寒开始喜欢作家杜拉斯、卡夫卡、村上春树、陀思妥耶夫斯基,还有民国时期的沈从文、郁达夫、庐隐和苏青。从12-15岁的那几年,杨知寒进入疯狂看书的阶段,放假喜欢到书店探险,由于零花钱有限,一次只能带走一本书,回家迫不及待打开看了。
青春时期的杨知寒开始写日记,记录内心的感受,这也是整理思绪的手段。为了平复肝肠寸断的敏感,杨知寒试着去看哲学,学习宗教方面的知识……阅读也逐渐让她变得开阔。进入高中,在无知无畏的支配之下,杨知寒喜欢写小说,越是课业繁忙之时,越是享受那种在教辅书下藏了一个记满故事的笔记本的紧迫感。
现场来了年轻读者,专注聆听
直到大学,理想是当一名播音员的杨知寒在一次微电影拍摄作业中顿悟,为何不以写作作为自己的职业。
杨知寒认为,生活中好些事都是想不通的,而这是文学教给她的道理,也是写作本身承载的职能。“写作从不解决问题,写作只提供了绝好的、天然的观察问题的培养皿。让我能在一次次的阅读和创作中,观察世界和自己。”
文|记者 马思泳 通讯员 荔宣图|记者 陈秋明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