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肺动脉高压、低氧血症急需救治!”凌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新生儿科黄埔院区(广东省重症新生儿科救治中心)的24小时转运热线电话响起,一名叫仙仙(化名)的新生宝宝呼吸困难进行性恶化、浑身发紫、血氧饱和度偏低……出生还不到24小时,却已经是辗转第三家医院救治了。
在病情持续恶化,传统救治手段难以奏效的情况下,该院成功运用ECMO技术,经过133小时的守护与治疗,仙仙于近日顺利康复,成为黄埔区首例应用ECMO技术成功救治的儿童病例。
出生不足24小时两次转院急救缺氧相关指数高出正常值10多倍
病历显示,仙仙的妈妈产前有多种并发症,仙仙剖宫产出生时血性羊水,一出生就接受了新生儿复苏抢救,并在转院后接受了生命支持和亚低温保护脑神经等处理。
尽管前两家医院已经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救治,但仙仙救治情况并不理想,广医三院黄埔院区新生儿科接诊时,仙仙已经存在呼吸困难进行性恶化、肤色惨白、发紫,血压无法维持,低氧血症无法纠正等情况。
“仙仙在多项医疗措施的帮助下,病情仍在持续恶化,反映缺氧的指标氧合指数已经高出正常值上限10倍以上,缺氧无法改善,极有可能需要进行体外膜肺氧合技术(ECMO)救治的患者,已达到使用ECMO的指征。”新生儿科负责人、体外循环小组组长吴繁主任医师表示。
小儿心胸外科闫宪刚副主任医师介绍,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也常常被称为“魔肺”或“叶克膜”,被人们俗称为“人工心肺”。该技术主要应用于对重症心肺功能衰竭的患者提供持续的体外呼吸及循环,当患者的自身心肺功能严重受损,无法满足身体需求时,它可以利用机械泵将血液引出体外,通过特殊材质的人工肺进行呼吸并把血液回输体内,暂时性代替人体的心脏和肺部功能,维持患者生命,为救治原发病抢得宝贵时间。
经过与家属沟通,吴繁、闫宪刚带领ECMO团队为患儿开展ECMO治疗,偌大的层流病房只听见机器发出的低频报警声,除了必要的业务沟通,谁都不敢大声说话,随着连接仙仙血管的动静脉插管放置成功,血液接入ECMO开始运转,静脉紫红色的血液流经人工膜肺氧合后形成鲜红色的血液再回到仙仙体内。
奇迹终于缓缓降临——仙仙肤色恢复红润,血压、血氧饱和度也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小小的生命又回来了!
黄埔区首例!133小时ECMO成功救治
基于ECMO救治本身的特点,在ECMO转流的过程中,仙仙随时都可能发生严重且紧急的并发症。医院新生儿科团队的每一位医护人员都不敢懈怠,每时每刻都要盯紧的血、气、水、电外,通过合理的抗凝、呼吸循环、营养支持,床边的重症超声评估、持续视频脑电图、脑氧的监测等精细化管理手段,让ECMO治疗过程精准细致,最大程度减少了并发症。
在紧密守护的133个小时里,仙仙在ECMO转流期间并未出现感染加重、出血、血栓等并发症。仙仙的肺部和心脏在ECMO支持下,也得到了充分休息和恢复,原发病逐渐好转,最后成功撤离了ECMO辅助治疗。
仙仙撤离ECMO后第8天,拔除气管插管改成高流量辅助暖湿化通气,仙仙妈妈终于可以进入病房内参与孩子的护理,给予自主吸吮,多日来为孩子的病情忧心忡忡的母亲终于露出笑容。
撤离ECMO第13天,仙仙呼吸稳定停止吸氧,保持伤口清洁换药,已经做好出院前准备。撤离ECMO第27天,宝宝恢复良好,吸吮有力,仙仙终于等到康复,于近日出院回家。
据悉,这是黄埔区首例应用ECMO技术救治成功的儿童病例。此次新生儿ECMO的成功实施,标志着广医三院黄埔院区新生儿科救治能力与荔湾院区实现了同质化,展示了广医三院广东省重症新生儿救治中心在危重症新生儿转运及救治方面的实力,为更多家庭带来生的希望。
文 | 记者 薛仁政 通讯员 孔娟 黄卫亮 王慧图 | 受访者提供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