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上世纪70年代创办的平东墩头玉器加工厂的老员工们相聚平东社区居委会。他们皆是“平洲玉器”的开山者和见证者,亲历了那段从无到有的奋斗岁月。“过去一起闯荡,如今仅剩下40余位,皆已老了。”陈沛英感叹。
半个世纪间,南海桂城平洲,这片不产一块玉石的土地,从籍籍无名成为“玉镯之乡”。不禁让人追问——背后“玉成其事”的究竟是谁?本期“镇”街之宝将带你走进平洲,探寻“平洲玉器珠宝特色小镇”的前世今生,于那些看似偶然的际遇中,揭开“小镇”崛起的必然。
市场中琳琅满目的翡翠玉器
精益求精 “平洲工”声名鹊起
今日所称“平洲玉器”的历史,可追溯至清末。1900年,年仅13岁的平东人梁林前往广州长寿路玉器圩当学徒。1903年,他在广州开办了“梁林记大宝号”,成为第一代“平洲玉艺人”。1916年,“江表梁”家族从“梁林记大宝号”学艺归来,玉器制作技艺随之传入平洲,至今已传承7代。
据记载,民国时期,平洲籍的玉器人几乎占据了广州长寿路玉器圩的半壁江山。1958年“公私合营”后,部分平洲玉艺人移居中国香港、新加坡等地,继续从事玉器加工、销售,“平洲工”开始崭露头角。
对于平洲玉器行业而言,1972年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年份。那一年,陈氏三兄弟(陈广、陈作荣、陈锐南)在平洲创办了平东墩头玉器加工厂。作为陈作荣的徒弟,现任平洲珠宝玉器协会名誉会长、副监事长的陈沛英向记者叙述了这段往事。
当时,陈广和陈作荣是经验丰富的玉器师傅,陈锐南则是平东墩头小组的生产队长。陈广在南方玉雕厂工作期间,结识了广东省工艺品进出口公司的业务员,得知对方有一批翡翠旧耳扣需要翻新。陈锐南遂到广州取回50个耳扣,交由陈作荣加工,成品得到高度认可后,三兄弟决定承接更多外发加工业务,涵盖玉耳扣、玉手镯等光身玉器。1972年,平东墩头玉器加工厂正式成立。
平洲市场上出售的玉器
陈沛英回忆,当年作为生产队员,为了挣工分,他成为平洲最早从事翡翠加工的人之一。最初,厂里的学徒仅有7人,“7个人又带7个人”,逐渐发展到60多人。
上世纪70年代,生产队中,人人承担务农任务。农忙时,厂房关闭,员工下田;农事稍闲,工厂便“复工”,加工翡翠制品。“我们这个地方比较开放,那个年代,每个生产队几乎都有自己的工业了。”陈沛英介绍,平东墩头玉器加工厂作为集体工业,采用“计件工分”制分配报酬,“多劳多得”的激励机制。
平洲珠宝玉器协会监事长、平洲传统玉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崔健雄,当时也是厂里的一员。他回忆道,这种“两栖”生产模式让大家挣到了更多工分,且由于所在生产队工分价值较高,收入进一步提升,极大地激发了大家的积极性。
陈沛英对于师傅陈作荣的严格,留有深刻印象,半个世纪过去,依然能生动地回忆起当时细节。
工作时,师傅不允许闲聊,徒弟们只能低头专心,车间内只听得见机械运作的声音。但是,师傅的严格并非一味地苛刻。上午10点,厂门外便会变得热闹,打排球的、打羽毛球的,大家纷纷放松心情,休息片刻。半个小时后,师傅准时叫人回来,大家迅速回到岗位,恢复安静。下午4点,节奏如故,再次休息半小时后,专心工作,直到6点。
严与松之间,师傅的讲究,徒弟们心领神会。陈作荣的严格还不仅体现在规矩上。对于产品,他容不得半点瑕疵,任何一处制作不到位的地方,都要返工。“我交上去100件产品,让师傅验收,合格率最高不过五成。有时一批货要返工好几次,才能交完。”陈沛英说。
师傅严谨治厂,徒弟们分秒必争,工艺精益求精……陈沛英深知,“平洲玉器”今天的成就,离不开半个世纪前诸多前辈的辛勤耕耘。“正是他们为平洲玉器行业铺垫了基础,积累了口碑。”当时,平东墩头玉器加工厂肩负着“创汇”的重任,产品通过广东省工艺品进出口公司销往港澳和东南亚,平洲玉器制作技艺,随之早早在“省港澳”一带声名鹊起。
抱团闯荡 远赴云南“采”原石
上世纪80年代的经济改革浪潮,引发了农村产业结构的深刻变革。这股改革潮很快传到了平东墩头玉器加工厂。1983年,一名玉器学徒陈裕见将工厂承包,转为私人经营。厂里60多名员工的命运发生了转变:少数人选择留守,更多人则如陈沛英、崔健雄,踏上了创业之路。他们同时悉心带徒、传承技艺,徒弟们学成后又独立发展,促使平洲玉器人才队伍、产业规模快速壮大。
“过去工人们局限在一个小圈子里,改革之后,大家就像放飞的鸟儿,‘呼’地一下‘飞’了出去。”回忆当年情景,陈沛英感慨道。
他们是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一代。创业初期,许多人依靠接一些广州的玉器加工订单,慢慢积累了本钱。1985年左右,面对原料短缺这一制约平洲玉器产业发展的瓶颈,陈沛英、崔健雄等人开始抱团前往云南中缅边境的腾冲等地,采购缅甸翡翠玉石。
陈沛英记得,最初他们对云南的翡翠交易市场并不了解,“完全不知道怎么去”。平洲第一批到云南采购原石的人,是广东省工艺品进出口公司的人带去的。“他说,只带我一个,多一个不带,但我坚持不能只带我一个。”最终,他们没有成行。
其他带路人则常常提出“要求”。比如,有一批人去云南时,“人家要了一辆本田的摩托车”;陈沛英去的那次,情况更加复杂:带路的人称钱不够,要他垫付了6000多块钱买“石头”,但回到平洲后却没有归还。
资源为何不能共享?陈沛英对此感到不快。“后来我说,你们有谁想去的,就跟着我一起走。”
此后,参与玉石采购的平洲人团结一心,作为整体有了更强的资金实力,为他们赢得了卖方的关注。腾冲因与缅甸接壤,成为当时玉石交易的重要枢纽。由腾冲起步,平洲人逐步在多个城市开拓了原石采购渠道。
崔健雄回忆,当年去云南的路途遥远且辛苦,最少要4天。“从广州火车站坐到衡阳,再转车到昆明。那时候广州没有直达昆明的火车。”所以,采购回来的石料常常挑灯加工。“白天做、晚上做,为了周转快些,做到天亮都得把货做出来。”
“货”做好后,他们一大早便将货物带到广州带河路一带的茶楼里,一边喝早茶,一边与行家洽谈交易。如果早茶时没能成交,他们就转到附近的公园。这样,每天能卖上一千几百块钱。
到了90年代,许多当初的加工师傅纷纷转型,涉足翡翠石料生意,行业人才源源不断地涌现,犹如一条条分流的溪流,共同将平洲玉器产业做大。“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离不开老一辈平洲人辛辛苦苦积累货源和客源。”崔健雄说。
据记载,1989年至1995年,“平洲玉器”不仅蜚声内地,更吸引了港澳台和东南亚等各地玉商慕名而来,上门求购。其加工技术精湛,尤以翡翠光身玉器闻名。1995年至2000年,值平洲玉器产业转折期,当地政府投入大量人力、资金,将平东大道辟为平洲玉器街,使玉器产业正式“安了家”。
敞开胸怀 天下玉商聚一堂
2001年,平洲玉器产业迎来了另一个重要的发展节点——平洲珠宝玉器协会的成立。
据陈沛英等人回忆,那些年,平洲人在外地采购石料时,常常遇到买卖纠纷和摩擦。大家渐渐意识到,“没有组织,没有纪律”,在交易中容易吃亏,于是萌生了成立一个协会的想法,以更好地保护每个人的权益。一次从云南回来的飞机上,大家热烈地讨论起这件事。
最终,经过100多位平洲玉商、玉艺人的自发组织,平洲珠宝玉器协会成立,开始为本地玉商和市场的公平交易保驾护航。“当时,虽然有其他行业协会,但玉器行业的协会还没有,我们是第一个。”陈沛英说。
从2001年到今天,崔健雄一直担任协会“纠纷组”的负责人,处理了无数纠纷。他记得一个数字——前几年线上直播最火的时候,协会一年协助解决的纠纷超过1800宗。
平洲某玉器市场内消费者挑选玉器
陈沛英表示,协会多年来一直公正处理纠纷,不分本地人还是外地人,“如果你是对的,我们就支持你;如果你错了,我们就向你指出问题所在。”这种“平洲人不排外”的态度,保障了本地市场的安宁,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行业从业者来到平洲、扎根平洲。
缅甸矿主和玉器商人的到来是一个典型例子。协会成立后,崔健雄等人积极动员他们,将翡翠石料直接运到平洲出售,使平洲成为翡翠玉器的重要集散地。“我们在云南买石头,他们把石头拉到云南卖,要通过中介,不如直接到平洲来,把石头卖给我们。”崔健雄说。
为了更好地组织交易,缅甸人在平洲设立了第一个标场——在一家原本的五金厂里,开设小型公盘,采用缅甸的交易方式,开盘后直接定价,不再讨价还价。这种方式获得其他缅甸老板和矿主的认可,平洲的标场逐渐增多,至今已有10个。
“平洲的成功离不开开放胸怀,来的人越多,市场就越大,大家(做生意)就越方便。缅甸人正是看重我们的诚信和人品,才能安心地在这里‘落根’。”陈沛英说。
2000年至2014年间,平洲玉器产业集群迅速崛起,被授予“中国珠宝玉石首饰特色产业基地”称号。从2014年开始,平洲玉器产业进入转型升级阶段,平洲玉器街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发展成为全国产业链最完善的翡翠玉石特色文化产业基地。
与时俱进 引领“小镇”全面升级
外地人竞相到平洲发展的高峰期,陈沛英认为大约是10年前。中国工艺品雕刻高级技师、广东省高级工艺美术师李牧祥就是在2013年来到平洲的。当时,他已在广州学习并从事玉雕二十年,敏锐地察觉到平洲玉器市场的巨大潜力,决定将团队整体迁至平洲。他还指出,当地政府推出的一系列招商引资和人才扶持政策,进一步增强了他在平洲发展的信心。
李牧祥玉雕作品
“我们团队很多师傅到了这里后,都陆续出去做老板了。没办法,这个市场太吸引人了。”李牧祥笑称。他认为,平洲接下来需给予年轻消费者更多关注——时代变化使年轻人的审美和消费习惯发生转变,但目前对这一市场的研究和开拓仍显不足。此外,玉器行业还缺乏有影响力的品牌和创新设计,因此,未来可吸纳更多珠宝设计和经营领域的人才。
实际上,自2017年南海区桂城街道提出打造“平洲玉器珠宝特色小镇”以来,“小镇”一直在寻求突破,通过产业转型升级、人才梯队建设、文化艺术传播和旅游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持续发力,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力求适应并引领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平洲玉器珠宝特色小镇
就在不久前,位于平东社区的领德产业园完成验收。平东社区党委书记罗锦华向记者透露,已与抖音平洲基地达成合作意向,并正对接虎牙等多方,力争将它们引入园区,形成规模效应。此外,计划在2025年投资1.6亿元建设“创客园”,提供更多智能化的载体,支持行业转型升级。人才培育方面,桂城街道联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广东省珠宝玉石交易中心、佛山职业技术学院、国检教育等,举办系统化的技能培训,提升产业人才的工艺水平和技能等级。
同时,平洲人没有止步于老一辈积累的货源和客源。例如,由于缅甸局势不稳,翡翠石料供应紧张,平洲正在探索从危地马拉等国家补充的途径。在发展翡翠业务的同时,平洲还积极拓展其他品类,近一年来在“泛珠宝”的概念下,考察了浙江诸暨的珍珠、河南柘城的钻石、新疆的和田玉等,争取为未来发展开辟更多空间。
走在平洲玉器珠宝特色小镇的街道上,陈沛英感慨万千。曾经的平洲仅有60多名玉器工人,而如今,平洲发展出了一个庞大的玉器市场,行业从业人员超过十万,真正地“闯出了一片天地”。
文 | 记者 黄松炜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