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袖轻舞、战裙飘飘,四张鲜活的面孔、两幅美妙精巧的传统典故画面在珠海地标性建筑日月贝——珠海大剧院门前悬空重现,只见那“吕洞宾”一身青衣,头戴青色乌纱帽,手执木笛,一副仙风道骨的模样;木笛之上,一只细小青蟹赫然立起,将身着白纱的“何仙姑”“钳起”。二仙之下,十余名精壮猛汉身着黄袍,推着“吕洞宾”和“何仙姑”的移动舞台缓缓游进,吸引在旁市民驻足拍照。紧随《螃蟹过江》的便是典故《穆桂英招亲》,两幅精美传统“画卷”在今年第四届珠海艺术节开幕式上大放异彩。这几位经典角色均由几岁不等的孩童扮演,移动柜台上,写着这张靓丽城市名片的名字——乾务飘色。
乾务飘色——《天仙配》
行进间的中国传统故事
远看像是一组活动雕塑,造型独特、形象各异,惟妙惟肖。近看,这些“假人”又会眨眼,会表演出各种舞蹈,恰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更让人称奇的是,这些“色心(表演人物)”让人看不出是如何“飘”于空中的,似有似无、倏忽若飞,是真正在飘,还是在“飞”?但见人在飘,不闻人声语,疑是神仙下凡。飘色以其神奇的造型、丰富的内涵、庞大的阵容,在表演时产生强大的吸引力,这就是飘色的真正魅力。在岭南地区的大型节日现场中,往往能看到《桃园结义》《哪吒闹海》《大闹天宫》等一系列耳熟能详的故事在街道上“行进”。
何为飘色?“飘”是指脱离地面,尽展凌空之美;“色”(原意是饰)是指精心巧妙的伪装。它是由若干人推着一座装饰华丽的“色板”,色板上安排好固定姿势的典故人物形象。表演者站在被称为“色柜”的小舞台上,以巡游的形式表现民间传说或神话故事的片段,其神奇之处就在于演员们通过精心伪装的钢枝凌空而立,看不见的色梗支撑,利用巧妙的力学原理,营造出“飘”的效果。
乾务飘色参加巡演活动
岭南飘色最早起源于明末清初珠海斗门乾务镇,先后经历了“转色”“板色”两个阶段。转色是在手推车中间安一个木铁轴,上面再放一块中间可以转动的有孔的板子,一两个扮成各种造型的人物就站在这块板子上进行表演。板色则让人物固定坐在“色台”上,服饰更为华丽,人物数量也增加到四个。经过不断地传承演变,后来飘色艺人们将高桌装饰成亭台楼阁的样式,给人以空中楼阁、云里雾里的感觉,故又称为“抬阁”。又因在高台上演出,也称“台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飘色艺人们的制“阁”手法不断创新,“阁”也逐渐向高、峭、奇、险、美的方向发展。飘色艺术已发展成为集戏剧与杂技于一体,集木艺、铁艺、画艺、扎艺、布艺等于一身的成熟的高台表演艺术形式。
每一台飘色由色柜(移动舞台,连接色棍)、色棍(支撑连接色心)、色心(扮演角色的小孩)三部分组成。常见的色柜是一个长180厘米、宽80厘米、高75厘米的长形大柜,柜两边是两条各300厘米穿过柜身的抬杠。在柜身上四面分别雕刻有各式各样的图案,如龙凤、花草等,象征如意吉祥、花开富贵等好兆头。柜面留有一个直径约2厘米的方孔,用来插入色棍。色柜本身约100公斤,在柜子中间存放沙包用以保持平衡,整个色柜本身拢共近200公斤重。
飘色组装过程
色棍则是整个飘色的最重要的部位,是支撑整个飘色的重心。在选材方面,色棍一定要选用既具有坚硬度亦具有韧度的钢材,打铸造成一条直径约1-2厘米、长约300厘米的长棍,根据飘色所需描述的内容也可铸造成各种形状的外形。在《螃蟹过江》这台飘色中,其色棍是先竖150厘米再横60厘米又竖150厘米向上,藏立在色柜上。
最引人注目的则是连接色棍的“色心”,他们皆是由5岁至8岁、体重在50斤以下的童男童女扮演(又称为色仔色女),他们扮成民间故事、历史典故中的人物,“飘”立空中。色心们展现出生动活泼的形象。选角方面要求小演员们不畏高,男性演员要求眉清目秀,女性演员要求靓丽精灵。
“在我们今年亮相珠海艺术节的《螃蟹过江》这台飘色中,我们提前就把螃蟹买好,在选蟹时一定要选大青蟹两只,一只母蟹一只公蟹。将母蟹的身体、公蟹的钳,用青矾煮熔粘牢成一只。坐在凳上的人便是饰演吕洞宾造型的男孩(色仔),由于身穿着古装服饰,便用古装的上衣把露出的色棍藏起。而横过的60厘米长钢铁就是用一支笛和先前造好的青蟹巧妙地藏好。笛的一端就用色仔的固定好的左手臂‘拿’着,用笛包着铁棍,笛的顶尖立着螃蟹,螃蟹举起其中一个钳咬着一枚箩笛(一种水生植物),上面再飘起何仙姑(色女)。”斗门区乾务镇文化站站长周永燊介绍道,“其实小孩都是坐着的,用几条皮革固定色心在座位上,这样可以确保安全。他们穿上大人的服饰,在服饰的掩盖下经化妆与成年人无异。由于柜面有80厘米宽,装色时只能前后布置,从外形看一个坐着、一个站着,一低一高,内中乾坤和看上去完全不同。”
飘色表演过程中,如何平衡亦是关键。飘色抬起时高度有3米多,其中一个小孩将站在3米多的高度上。前进时抬柜的人步伐稍有不一致,就会导致反柜(节奏阻隔),因此色柜常内置沙包放于柜内不同位置用于保持平衡。传统的飘色完全以人力搬运进行移动,起色(抬起)时由一个带头人先烧爆竹,再喊口号“唏——贺”,这样八个抬色的人就一致地慢慢抬起色柜,再看色柜是否平稳,如不平稳便放下,将沙包移到适合的位置上,再喊口号。经反复多次的练习,直至色柜平稳为止。色柜平稳后,带头人就说“唏——贺”起步,从“唏”迈出第一步,“贺”迈出第二步,一直“唏贺”地走下去,飘色便这样慢慢地开始向前移动。如今用哨子代替了喊口号,哨子一声响表示“唏”,再一声就表示“贺”,哨子轻轻一吹便向前起步,同时用滑轮代替人工搬运。
乾务飘色在珠海民间艺术大巡游中表演
历经劫难几乎失传
飘色曾有这样一段历史。明朝天启年间,乾务镇出了一个名人梁国栋,他赴京应考获取功名,获任江西省彭泽县令时,为官清廉、严明,深得当地人民的爱戴与称颂,被誉为“铁面梁公”。由于他在任期间政绩显著,故此这个县也改名为彭泽县,“彭泽”这个名称仍沿用至今。当时那里传统飘色风行,所造飘色也是精工巧造,令群众叹为观止。
后来,梁国栋深感朝廷腐败无能,自己壮志难酬,再加上思乡心切,遂以母老为由,弃官居乡十二年,潜心钻研琴棋书画。据《斗门县志》记载,他启程回乡时,为了欢娱家乡村民,在江西省仿铸“江西飘色”的关键部件——三支色棍后带回家乡乾务,分别交给乾东、乾西、乾北三村保管,并细心指导乡民操作装置。乾北有《仕林祭塔》、乾东有《喜鹊练梅》、乾西有《螃蟹过江》,每逢节日经常表演,深受群众喜爱。白娘子、八仙都是民间广为流传的“仙班”人物,“水漫金山寺”“八仙闹东海”的传说至今仍让人津津乐道。这三台飘色,各领风骚,融入地方特色,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乾务镇富有特色的民间艺术。
2012年,乾务飘色《西游记》参加斗门区民间艺术大巡游活动
自此,每逢佳节新年,这三台独具岭南风格的飘色就成为乾务人庆祝娱乐的重要节目。每年春季及乡村特大的喜庆日子,都会举行飘色巡演助兴,一路之上,人群蜂拥,络绎不绝。
历经数百年风雨飘摇,时至1956年,三台飘色的关键部件——有两根色棍分别遭遇了劫难。一根色棍被破坏,一根色棍遗失了,只剩下乾西《螃蟹过江》那根色棍被保留下来。
关键部件丢失,个中绝学失传,三台传统飘色几乎要从乾务人的生活中消失。直到20世纪80年代,在几位梁姓老艺人的努力和坚持下,以唯一保留的色棍为基础,开始保护、挖掘乾务飘色这一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当时只剩乾西《螃蟹过江》一根色棍,过桥的绝技和其他装饰都是由飘色传承人梁炎汉的父亲亲自指导制作的。炎汉今年都60多岁了!”周永燊说道。
乾务飘色在香港表演
随着《螃蟹过江》重新出现,乾西飘色又点燃了乾东、乾北飘色艺人的激情。1986年,乾务镇的梁乙洲和另外几位飘色老艺人成功恢复了《仕林祭塔》这台传统飘色。一连两台传统飘色重新出现在世人眼前。乾东村的梁广桓和几位老艺人也开始着手恢复《喜鹊练梅》。根据乾西、乾北飘色的经验钻研了四次,才最终确定这台飘色的图纸。
在飘色老艺人们看来,组建飘色难度最大的是“过桥”(一种隐藏色棍的组装技艺)。图纸一次次地改动,关键还是考究过桥的工艺。既要飘色美观,又要色心平衡安全。过桥就成了力与美的结合。梁广桓作为《喜鹊练梅》恢复挖掘的主创人员经过四次探索,终于将失传的这台传统飘色展现在世人面前。
“我们现在经常翻新道具,保护好这些传家宝就是我们的责任。”周永燊说道。
乾务飘色在澳门大三巴牌坊前表演
岁月移动“画卷”流向远方
“《喜鹊练梅》《螃蟹过江》《仕林祭塔》这三台传统飘色历史悠久,让人回味无穷。新一代的乾务飘色艺人通过摸索、研究,先后创新研究出《观音坐莲》《五鼠闹东京》《穆桂英招亲》《闻鸡起舞》等多台具有传奇特色的飘色。”周永燊告诉记者,“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具有三百多年历史的乾务飘色从形式到内容上被发扬光大,越做越有味道了。”
如今飘色被列入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斗门区文化部门也启动全面普查,彻底摸清飘色艺术的历史沿革及其基本特征,并将普查所获资料进行整理、存档。斗门区文化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飘色艺术进行系统有效的保护;建立飘色艺术的传承村、传承人保护机制,对传承村、传承人实行重点保护;在全区大力开展飘色艺术的宣传活动,并通过建立一年一度的民间飘色艺术节,促进飘色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今年重阳节前一天,乾务中心幼儿园30余位师生来到乾务镇文化站参观这一文化瑰宝,周永燊以生动有趣的口吻为孩子们介绍展台上每一个飘色背后的故事。“像这样的非遗进校园的活动每年都会举办多次,文化站目前在乾务镇中心幼儿园和东澳幼儿园、市民艺术中心建立飘色传承保护基地,未来规模还将不断扩大。”他说,“在政府主导的基础上,之后我们还将更多地和社会力量结合,让地方和企业加入到活动举办中来,令活动的密度和精度更上层次,扩大非遗传承保护活动的影响力。”
周永燊为乾务中心幼儿园师生介绍乾务飘色
此外,乾务飘色多次受邀到周边县、市和澳门地区进行巡演,已成为对外文化交流的主要内容。2003年8月,应澳门马黑佑居民联谊会的邀请,乾务飘色参加了“澳门北区花灯节”之万家欢乐嘉年华活动,飘色的玄妙艺术吸引着不少澳门市民和游客随队观看,很多市民表示从未见过这样神奇的巡游艺术。澳门电视台及《澳门日报》分别给予专题及大篇幅报道。
“飘色作为一项综合性的民间艺术,它汇合了戏剧、杂技和装饰艺术的相关元素,体现了劳动人民高超的聪明智慧。”周永燊说道,“它还具有精湛的艺术美,乾务飘色艺术在注重其神秘技巧的同时,讲究艺术造型设计,稳中求险,险中称奇。从色柜的雕花镌刻到色棍道具的精心制作,以及人物服饰的镶珠绣花,无不显示出精湛的工艺技巧。如今在珠海市各级文化部门的带领下,我们乾务飘色已演化出《天仙配》《西游记》《包公断案》等十多位色心能人共同演出的大型飘色表演。”
到2025年,距明朝天启年间梁国栋将三支色棍交由乾务三村(乾东、乾西、乾北)正好四百年。每一台飘色都是一个民间故事或传说,包含着深厚的民间文学内涵。每一台飘色都是一个艺术舞台,展示着集文学、戏剧、音乐、造型、雕刻、服饰等艺术于一体的“百科艺术”,这行进在节庆街道的一幅幅历史画卷也将行进至岁月长河中,缓缓流向远方。
文 | 记者 陈一典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