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能替代”是指在终端能源消费环节使用电能替代传统化石能源,此举有利于促进能源清洁化发展,实现“双碳”目标。1月3日,记者从南方电网广东电网公司获悉,2024年广东电网持续推进电能替代体系化、集群化、产业化,推广方式从宣传驱动向政策引导转变,推广对象从单个企业向行业协会转变,推广范围从个体部署向区域覆盖转变,着力构建层次更高、范围更广的电力消费市场。
据统计,2024年广东完成电能替代电量405.18亿千瓦时,位列南方五省区首位,当年投产可量化电能替代电量34.84亿千瓦时。自2020年创新实施可量化电能替代以来,全部投产可量化替代项目在2024年产生电量达267.54亿千瓦时,相当于新创造一个中型供电局的年售电量。
南方电网广东清远供电局工作人员在佛冈县水头镇文化广场开展“电能替代便我行”宣传活动
政企联动,电能替代推广有了新模式
据了解,广东电网将电能替代作为一项事关公司当前和未来长远发展的战略,不断强化省级牵引作用,深化政企联动。目前已推动20个地市政府全部出台电能替代专项方案,累计出台方案43项,电能替代推广实现由单一电网企业推广转变为“政策引导、多方参与、互利共赢”的新模式。
其中,南方电网广东河源供电局推动地市及县区政府出台电能替代方案,联合相关部门推广专业领域电气化,建成了“1+4+9”电能替代政策支撑体系,形成了市县两级政企合力、上下协同推进电能替代工作的良好局面。南方电网广东汕头、潮州、惠州供电局联合政府相关部门出台医疗机构、餐饮领域、工业等领域电能替代专项方案,明确改造时间节点及资金计划,鼓励和引导企业、社会组织广泛参与,提升产业电气化水平。南方电网广东清远、湛江、珠海供电局联合行业协会推进属地特色、规模化的重点行业电能替代,降本增效,助力区域经济发展。
“在相继出台电能替代专项方案后,我们将充分挖潜、争抢市场,有力推动相关行业、领域实施电气化,随着政企联动深化见效,预计到2025年年用电量可增加6亿千瓦时。”南方电网广东电网市场营销部新能源及综合管理科经理任云表示。
南方电网广东清远供电局工作人员在佛冈县钱隆广场开展电能替代宣传活动并向市民推广电能替代设备
对企业而言,电能替代是企业降本增效、节能减排的有效路径。“根据我们测算,使用电窑炉后,年节约成本约80万元,不但提高了企业生产效率,还有助于我们企业进行绿色转型,实现企业社会价值。”今年,江门科达利精密工业有限公司实施窑炉电能替代改造,经过大半年的亲身体会,企业负责人康健对电能替代成果表示满意。
近年来,广东电网结合属地产业情况,从政府关注、行业发展、客户痛点等方面探索研究本地特色、逐渐成规模的电能替代新技术、新设备,更新迭代电能替代典型案例26项,这些替代技术未来将逐步复制、推广至全省。
电能替代助推新时代乡村电气化
在乡村,电能替代已成为新时代乡村电气化的重要抓手。
2024年12月4日,广东佛山禅城区发改局、农业农村局及南方电网广东佛山禅城供电局联合印发了《进一步推动新时代乡村电气化助力“百千万工程”工作的通知》,以全村数智电气化优势助力禅城紫南村唱响“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号。“我们充分发挥数字中台优势,辅助供电所人员精准推广电能替代,推动电动观光车、船20余辆(艘)投入使用,40余家商铺、民宿实施电气化改造,助力紫南村打造‘岭南水乡’田园观光、‘洛神云筑民宿’网红点。”南方电网广东佛山供电局市场营销部综合能源分部专责杨鹏说。
南方电网广东东莞供电局供电人员向幼儿园学生宣传电磁厨房电能替代技术
据悉,广东电网结合“百千万工程”建设,大力推动新时代乡村电气化,制定了12项举措、重点推广15项电能替代技术。其中,南方电网广东东莞供电局与东莞市农业农村局举办了广东省首个以推广清洁能源为主题的中国农民丰收节,签订了全网首个市级乡村电气化战略合作协议;南方电网广东中山供电局推动安堂村全部126个工业燃料锅炉完成“全电气化”改造,打造全省工业生产全电气化试点乡村;南方电网广东惠州供电局推动徐田村建成聚休闲、住宿一体化的“全电民宿”……
电能替代还是减少大气污染、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以前我们村做饭都用煤气炉,但它很容易出现漏气、爆炸、中毒等安全事故。现在换上电磁灶后能自动断电,不仅解决了安全问题而且还省钱!”广东省河源市东源县柳城镇下坝村村民杨建伟算了一笔经济账,之前每个月做饭要用掉价值135元的煤气一瓶,换成电磁炉后,每月只要花30多元的电费。以凹面电灶为例,南方电网广东河源供电局开展推广活动和入户宣传,让人民群众深入了解使用电能替代产品的优势,直观地感受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魅力,提升乡村生活电气化水平。
据统计,今年以来,广东电网投资12.38亿元,已完成肇庆黄布沙村、河源下坝村等超300个电气化示范村标准化电网升级改造,投产配变超1200台。接下来,广东公司将持续大力拓展电能替代广度深度,积极引领绿色用能方式,推进用能更安全智慧、经济高效、绿色低碳,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和“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
文|记者 董鹏程 通讯员 欧阳逸雪 蔡开晶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