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创造力的岭南大地,文化源远流长,风貌独具,为中华文明的历史长卷留下了众多的名家名作,在当代文化建设中亦守正创新,不断作为。其人其作其事,在岭南文化大观园中如百花齐放,吐纳馨香。
羊城晚报作为深耕岭南的人文大报,多年来在文化领域与名家大师交流、请益甚多,也伴随他们创造、积累及成熟的全过程,不断见证艺术点亮时代的佳话。
“一像之明昧,不若晤对之通神也。”东晋顾恺之在《魏晋胜流画赞》中,最早提出“晤对通神”的观点,强调以己之感,体察并走入绘画对象之精神世界,而非简单白描其轮廓明昧。
此论奠定中国经典文化的美学追求和基本方法论。人物特写与访谈,是新闻写作和报道的常用方式和体例,同样强调对受访者的体察感悟。节奏加速的时代背景下,晤对其面,感之察之,更属难能可贵。
2022年至今,我们重点推出“走进岭南名家工作室”融媒体系列报道,走进艺术名家一线创作现场,探访大师凝聚匠心精神、薪火相传的故事。我们聚焦美术、非遗等多个领域,先后走进汤小铭、林墉、许钦松、李劲堃、林蓝等艺术名家画室,以及广东醒狮代表性传承人赵伟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范安琪、普宁英歌代表性传承人陈来发等非遗与工艺美术大师的创作现场,与他们面对面交流,记录、拍摄其创作场景,倾听他们的心路历程,感悟大师炼成之道。
通过这组报道,我们力图为这些岭南文化名家造像,不仅以文字反映他们对美的无限追求、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同时也通过鲜活的创作现场和作品影像本身,感受他们对先辈智慧的传承、对传统的敬畏,展现其不拘一格、在创新中与时代同行的风采。
从2022年起,羊城晚报还在纸报、新闻客户端等多个平台开设《名家说名作》融媒体专栏,将名作与名家巧妙连接,从创作者或研究者、传扬者的视角切入,结合重大时事或新闻节点,深度解读一批批名作珍品背后独特的岭南文化风貌。
栏目文章涵盖“绘冠南天”“粤藏于海”“潭映珍品”“新中国风”四个篇章,集结了陈传席、许钦松、李劲堃、林蓝、彭玉平、董上德、林锐、雅克·考夫曼、魏微等数十位中外名家参与解读。
其中,“绘冠南天”聚焦广东省博物馆重磅原创大展“绘冠南天——粤藏宋元书画特展”,对陈容《墨龙图》、白玉蟾草书《足轩铭》等重点展品加以介绍,述其文脉;“粤藏于海”则结合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的背景,在清代外销画《广州港全景图》、西村窑青白釉凤首壶等岭南公藏珍品中,发掘海上丝绸之路的广东故事;“潭映珍品”以“文化新地标”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的正式启用为契机,发掘广东在美术、非遗和文学领域的重磅作品,对汤小铭油画《永不休战》、欧阳山小说《三家巷》、张民辉骨雕《湾区同心》等进行深入解读;2024年国庆期间,以“新中国风”讲述近年来广东重点文艺精品创作、重要红色文化遗产保护的故事,再现名家名作里的共和国75年光辉历程。
由此,我们将“走进岭南名家工作室”“名家说名作”这两个融媒体系列报道的专题文章结集出版,以飨热爱岭南文化、珍视艺术创造的广大读者。读者可以通过传统的纸质文图形式,一目了然这批岭南文化名家名作,同时也可凭借扫描每篇文稿所附的二维码,即刻领略生动丰富的专题视频,感知岭南文化的活力、魅力、热力,从而引发沉浸式的情感共鸣。
沈从文先生在1952年的书信中写道:“从文字保留下来的东东西西,却成了唯一连接历史沟通人我的工具。因之历史如相连续,为时空所阻隔的情感,千载之下百世之后还如相晤对。”我们期待,这些年的工作既是当下对接经典的探索,也能为当下和后来的读者,留下值得“晤对”的吉光片羽。
(本文节选自《晤对集 : 走近岭南名家名作》序言)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