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水源地丹江口水库核心区,有一座太子山,1975年,这里组建了河南省唯一一支水上护林队,49年来,三代40多名护林人植树、护林,把一片荒山变成了林海。
“刚来那会儿,这里还是一片荒山,条件相当艰苦。可我们大伙儿认准一件事,那就是要把这荒山变成林海。
以前的水质没有现在的水质好,现在水质好了,鱼种类多,有十几种。
我们林场现在正在忙着搞智慧巡护平台。我得好好学习怎么运用这些新技术,让这片绿色林海更加茂盛。”
如今,从山顶望去,绿水青山、鸟飞鱼跃。承载着一代代护林人对山的热爱、水的眷恋,太子山林场成了丹江水流入南水北调中线主干渠前的生态屏障,守护着一泓清水永续北上。请听报道:
“咱们今天一块去巡护,主要的任务是看一看,有偷伐树木的问题没有,再一个看一看有火的隐情没有……”
11月26日早上8点,简单用过早饭后,已经退休的原林场副场长、现志愿护林员陈人忠穿好巡护服,带好柴刀、锯子等工具,前往一公里外的码头与队员们汇合,准备开始一天的护林工作。今天巡山的还有李明彦、吴花芬夫妇,以及林场最年轻的护林员,00后张振淅。
太子山林场位于南阳市淅川县香花镇,占地22平方公里,分为六个林区,三面环绕着丹江口水库,就像一只张开的巨手伸入水库,形成五道湖汊,因山路险峻难行,两山之间需绕行数十公里,小船成了护林队巡山的主要交通工具。
10分钟后,船到山脚,下船后,四人分成两组,老场长陈人忠与00后的张振淅一组,李明彦、吴花芬夫妇则组成另一组开始巡山,每组各巡一个林区,三天才能巡遍全部6个林区。
林区环境复杂,坡陡无路,只有经验丰富的护林员才能找到林木间隐隐约约的小路,老场长陈人忠步伐稳健地走在前方,张振淅紧跟其后。两人一边走一边聊。
陈人忠:
过去我们巡山都是穿着胶鞋在这山里面走的,鞋底又薄,很容易被这刺和石尖扎破脚,走一段路都要停一停,下来把刺挑一挑。
张振淅:
那很疼吧,那还能继续走吗?
陈人忠:
当时确实很疼,不过时间长了,我们就适应了。大家心里都有股子韧劲,就算脚底磨破出了血,还是要坚持把巡山任务完成了。
1958年,丹江口水库开始修建,1975年,淅川县政府申请修建丹江口水库淅川库区。经过河南省林业厅批准,一群二十出头的热血青年背着帐篷、草垫赶到太子山,用铁锹和镐头开启了造林计划,1984年,当时只有23岁的陈人忠从部队转业来到林场。
陈人忠:
这边可以说全部都是石头,爬都难爬,那都是石头连山,你要栽树就是在石头缝里找穴位,找了穴位石头上没土、没水,那就是背、挑、担、抬。石头缝里要有土给它填起来,再栽树,水也是从山下面抬水,抬水往上浇树苗,几十年都是那样干的,当时那种条件,决下心必须那样干,不是那样树也活不了了。
陈人忠回忆起在石头山上栽树的情景,在石头缝里找穴挖坑得靠打钎,打钎时他们几个人手上的裂口就没长好过,镐、锹不知用坏了多少。树栽下了,为了确保苗木根部培土不被雨水冲走,他们还从山下扛上去一块块石头,在每棵树苗的根部垒起月牙形围挡。
陈人忠:
刚来那会儿,这里还是一片荒山,条件相当艰苦。可我们大伙儿认准一件事,那就是要把这荒山变成林海。
几十年里,陈人忠和队友们靠着坚韧的毅力和对这片土地的热爱,把荒山变成了林海,林场森林覆盖率从不足30%提升到现在的92%,活立木蓄积量从2.5万立方米增长到现在的10万立方米以上,共同为南水北调水源区筑起了8000米的环湖生态屏障。
陈人忠:
栽树以后,山清了水秀了,树绿了水也就清了,那山有多青,水也就多绿。尤其2014年通水以后,到现在这个变化跟以前可以说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脚下的路、眼前的树,陈人忠走着、护着,就这样不知不觉已在山林间度过了40个春秋。植树、护林已经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
陈人忠:
我都看着这个大树,我扶着它,我望着它,我说,树,这一天天的,我看着你长大,你一天天地陪着我变老了。
2022年11月,陈人忠退休了,本该回家安享晚年的他却割舍不下这片林场,他决定“退休不退岗”,回到林场做一名志愿者。
陈人忠:
我虽然退休了,但我自愿留在场里。因为对这有感情,况且咱干的是个有意义的工作。我想我身体干得了这种前提下,我打算永远干下去。
陈人忠和张振淅继续着巡山的脚步,另一组李明彦与吴花芬来到了一棵水杉树前。
李明彦:
把这树修复修复。
吴花芬:
你在这修,我拿来锯在这(锯)断。
李明彦与吴花芬,这对年过半百的护林夫妻,都是太子山林场附近白龙沟村的村民。小时候,他们亲眼目睹第一代护林人植树造林,把这座荒山一步步变绿;长大了,他俩也主动加入到护林的队伍里,并与志同道合的对方喜结良缘,从此两人共同肩负起巡山护林的重任。
李明彦:
你看,这都是咱们去年栽的树,种的时候不到半米高,现在比我都长高了。
吴花芬:
去年你挪树苗的时间,肩膀都磨破了。
李明彦:
你不也是腰疼、胳膊疼。
吴花芬:
歇歇都好了,看着这树一天一天的长大了,心里很高兴。
夫妻俩去年种的这种水杉树能有效稳固土壤,是保护河岸生态的得力助手。太子山林场不仅是两口子的工作场所,更是他们的家,他们一起巡山、一起植树,一年忙到头不得闲,但心却是满足充实的。
李明彦:
你看这个松树现在长得挺拔的,去年因病虫害叶子发黄的。
吴花芬:
是啊,多亏咱们及时地处理。这林子里每一棵树得精细地照料。
李明彦:
放心吧,你也得注意安全,咱们都得走慢点,别摔着了。
吴花芬:
知道了。
两人正交谈间,一阵电话铃声打破了宁静。女儿李娜的声音从电话那头传来。
李娜:
爸妈,你们在干啥咧?
夫妻俩:
我们在巡山。
李娜:
多穿点别感冒了。
吴花芬:
都穿得厚。
李明彦:
你也注意身体,也穿厚点。
李娜:
没事给我拍几张照让我看看,好长时间没回去了。
吴花芬:
行,行……
今年21岁的女儿李娜一直为父母作为护林员感到无比自豪,假期她也经常回来帮着父母一起巡山守护。闲暇之时,一家人经常在库区散步,让他们感到自豪的是,伴随着三代护林人的努力和南水北调生态养护工程的推进,这里的水质越来越好,变得更加清澈透亮,水里的鱼也越来越多。
李明彦:
以前的水质没有现在这水质好,以前这个鱼种类少,现在水质好了,鱼种类多,有十几种,有鲤鱼了、红尾、桂鱼。
吴花芬:
个头也还怪大的,五六十斤的大花鲢。
李明彦:
一米多长。
吴花芬:
那外地来这,走的时候都还要提点水回去,说咱这个水格外好吃些。
各自巡完山,两组护林队员汇合了。
李明彦:
场长,一切都怪好。
陈人忠:
有这个火的隐情没?
李明彦:
没有。
陈人忠:
有偷盗伐木树的痕迹没有?
李明彦:
看了没有,没有痕迹。
陈人忠:
还是要注意,把每个地方、每个角落不能留后患,不能留隐情。
四人顺着来时的路往回走,一路上,陈人忠继续给张振淅讲着巡山护林的注意事项,期待着早点把新人带出来。
陈人忠:
你看这树,下面的废枝条比较多,要把它剪一剪,这样才能它的营养集中供养到主干上,树才能长得更快。
张振淅:
好的,记住了。
陈人忠:
过去只是想让这山种绿,现在不一样了,我们要把它种绿,还要把它变美。
作为太子山护林队的新生力量,今年23岁的张振淅,大学毕业后怀着对绿水青山的热爱投身林场。回到船上,他掏出随身带的纸笔,开始记录起来。
“11月26日,今天我们在老场长的带领下,去三工区巡护…”
这是他的习惯,每次上山,都会把前辈们的话记下来,如今已经攒下了厚厚的一本。除了巡山经历,他还会在随笔中记下自己对这份工作的想法。在11月12日的随笔中,他还透露了自己的一个小心愿:
“林场现在正在忙着搞智慧巡护平台。我也提议,场长采购一批无人机来帮忙巡山,这样可以减轻老一辈的体力负担。作为年轻的护林员,我得好好地学习怎么运用这些新技术,让这片绿色林海更加茂盛。我还有一个心愿,希望有一天去北京,看看那边的水,流了几千里,从我们这边运过去的,是不是还是一个味道。”
“丹江水清不清,就看淅川的山绿不绿。”这是淅川县当地流传的一句话,在无数像太子山护林队这样的护林员、护水员、志愿者的努力下,淅川县一座座荒山变青山,环库区森林覆盖率达61.7%,宜林荒山荒地绿化率达95.8%,丹江口库区水质常年保持在Ⅱ类及以上,清澈、甘甜的丹江水沿渠北上,十年间调水超680亿立方米,受益人口超1.08亿。也是在他们的带动下,淅川县有近3000名专业志愿者加入护水队伍,他们穿着红马甲,不管风吹日晒,穿梭在丹江库区沿线,守护着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来源:大象新闻
监制:夏雪 付天喜
主编:闫静静 成书丽
编辑:梅娜 董玫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