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泽深:“新三样”走向世界的喜与忧

王泽深:“新三样”走向世界的喜与忧
2024年06月23日 08:35 中国能源报

中国能源报》记者专访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秘书长王泽深。

近年来,中国新能源产业迎来飞速发展。以电动汽车、锂电池和光伏产品为代表的中国外贸“新三样”保持着强劲的出口态势。但在“新三样”给世界带来机遇的同时,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相关贸易政策也使其遭遇了不少挑战。当前“新三样”出口面临哪些新局势、新挑战?未来又将如何应对?《中国能源报》记者就此专访了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秘书长王泽深。

政策、企业双重支持

中国能源报:中国“新三样”产品不俗成绩的背后,折射出企业在产品、产业链等方面付出了哪些努力?国内“新三样”产品是怎样从“无”到“优”,实现弯道超车的?

王泽深: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与光伏产品为代表的“新三样”成为我国企业出口新优势。据海关总署统计,2023年“新三样”出口合计1.06万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大关,增长29.9%。其中,中国锂离子电池出货量领跑世界。根据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锂离子电池行业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锂电池产量达到1210 GWh,同比增长14.2%,其中动力与储能电池产量分别为879.3 GWh和220.1 GWh,同比增长6.7%和57.3%,占据锂电池下游应用90%以上的市场份额。2023年1—12月我国锂电池累计出口数量为36.21亿个,出口额为650.07亿美元。

斐然成就的背后,凝聚着中国企业对产品创新、产业链优化的不懈追求与深度耕耘。例如,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亿纬锂能等一大批电池企业携手先导智能、厦钨新能、贝特瑞等产业链上下游的设备及材料企业,共同打造了中国新能源产品的全球竞争力。其优势不在于某一项或者某一类产品,而是由上至下共同形成的产业集群、成本优化和技术迭代,可以说每一块电池上都凝聚着中国电池制造行业从业者的智慧与汗水。

而从“无”到“优”的飞跃,是政策的精准引导与企业的长期研发投入的结晶。2004年以来,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财政部等十余个部委发布了二十余项锂电池和新能源汽车的相关政策及规划;自2012年以来,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也推出了近四十项政策,加快推动了我国动力锂电池的发展。相应地,企业的研发创新投入也在节节攀升。以A股市场锂电池板块上市公司研发费用为例,2017至2022年,研发费用由100亿元攀升至485亿元,研发人员由1.4万人增长至4.5万人,研发上下足功夫才能满足全球市场日益增长的需求。

政策引导与长期研发投入,共同造就了一条创新驱动之路,让中国的锂电池行业从昔日中日韩的“三国演义”到现在从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了产业的弯道超车。

中国能源报:“新三样”在全球市场的拓展,对世界作出了哪些贡献?

王泽深: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全球化步伐,不仅仅是市场份额的扩张,更是对全球产业链的补强与技术革新的推动。据国际能源署测算,2030年全球动力电池需求量将达3500吉瓦时,是2023年全球出货量的4倍多、中国产量的5倍多。面对未来庞大的电池需求,同时为满足车企在地化生产需求,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奔赴欧洲、东南亚等地建厂,填补了当地产能空白,助力全球能源转型。

通过与国内外车企的深度合作,中国电池企业不仅提供产品,更传递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成为全球电池研发的驱动力。中国企业的科技创新力和产品实力成为核心竞争力,引领全球电池技术的新风向。

产品仍具竞争力

中国能源报:301关税等贸易措施持续加码,对中国“新三样”出口影响几何?中国产品如何在这场国际贸易的风云变幻中破茧成蝶?

王泽深:从协会收集的信息来看,目前我国电池生产成本较低,即使加上关税,依然具备竞争力。从布局区域的角度,国内产能出海的主要目标是欧洲和东南亚区域。同时,欧美本土相关产业又难以满足需求。因此,整体来看,短期内对国内产业影响相对有限。

面对这类挑战,中国新能源企业应聚焦于自主研发与技术创新,通过提升电池性能、降低成本,确保中国新能源产品在全球市场的技术优势和成本竞争力。同时,中国新能源企业应积极推动出海,探索多元化市场,避免单一市场风险。在海外布局东南亚、拉美等新兴市场,同时巩固与欧洲、日韩及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合作,拓宽贸易渠道,分散市场风险。

此外,随着全球环保标准提升,中国新能源企业需不断提升环保绩效。例如,宁德时代在其2023年ESG报告中就制定并宣布“零碳战略”目标:2025年实现核心运营碳中和,2035年实现整个价值链的碳中和;贝特瑞也在其2023年ESG报告中发布了碳中和战略规划,计划将于2030年实现运营碳达峰,以2021年为基准年,单位产品碳排放量逐年下降5%,2050年实现运营碳中和,2060年实现价值链碳中和。

中国新能源企业正积极响应国际碳减排倡议,展现企业社会责任,以获得更广泛国际市场信赖。

中国能源报:如何看待此类国际贸易措施的实质?在“新三样”产品的显著优势面前,单纯的贸易保护能否维系其他国家产品的市场地位?

王泽深:贸易保护主义背离了市场经济的开放精神。忽视本土企业的创新潜能,单纯依赖政策壁垒,非但无法激发本国产业的竞争力,更无法遏制新兴优质产品的全球拓展。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崛起,正是全球市场选择的结果,任何企图以保护之名阻碍这一进程的做法,终将难以持久。

中国“新三样”产品的竞争优势,源自不断创新与高质量发展。如果其他国家的产品不跟进技术创新的步伐,仅凭贸易保护手段,无法从根本上维护其市场地位。全球清洁能源经济的浪潮不可逆转,贸易限制只会促使其他地区加速发展自身的清洁能源产业,从而在全球产业链中寻找新的位置。

持续开放合作

中国能源报:中国“新三样”产品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如何?

王泽深:从供需关系看,新能源产能尚有上涨空间。据国际能源署测算,未来五年内全球动力电池需求量将大幅增长。美国生产的芯片约80%用于出口,德国生产的汽车约80%用于出口,相比之下,中国新能源汽车2023年出口量占总产量比还不到13%。

中国“新三样”正处于创新与变革的洪流之中,以电动车和电池行业为例,半固态及固态电池技术的突破性进展,不仅预示着产业的未来趋势,也昭示了中国企业在技术前沿探索的决心与行动。例如,前不久宁德时代、清陶能源都分享了各自企业两条不同路线的固态电池的研究进展。这说明,中国当前的电池行业没有因为国内电池行业的“热”和竞争激烈大打“价格战”,反而在不断开拓创新,拓展新的市场、新的领域,不断瞄准新的目标、创造新的产品。

中国能源报:您对国际贸易发展和中国“新三样”企业出口有怎样的建议?

王泽深: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科技创新进入密集活跃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全球经济结构产生了深刻影响。我们要开放合作,创新驱动。中国新能源企业应保持开放合作的态度,强化自身实力,积极孕育孵化代表新兴科技方向、引领产业升级发展的未来产业。同时,需灵活应变,多元布局。中国“新三样”企业加速抢占未来产业赛道,各企业需要灵活应对,通过多元化的市场和供应链策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形成新产业,才能真正抢占未来产业新赛道。此外,还要合规制胜,畅行全球。要确保产品认证与标准无缝对接,精研国际市场法则,构筑无障碍国际贸易桥梁,畅通无阻迈向全球市场。

放眼未来,通过培育新质生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中国的新能源产业将在开放合作中实现更大发展,为全球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文丨本报记者 林水静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