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门诊案例 | 用头孢前不用皮试,认真的?

药师门诊案例 | 用头孢前不用皮试,认真的?
2024年06月21日 06:36 赵宁86746

药师门诊案例:

小王今年25岁,因为“社区获得性肺炎”住了院,医生给开了头孢曲松,快出院时,小王来到了专科药师门诊,提出了这样的困惑:记得前几年用过“头孢”,是要皮试的,怎么这次没有呢?

值班药师对小王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解答:

β内酰胺类皮肤试验的目的

根据免疫机制的不同,药物过敏反应分为Ⅰ、Ⅱ、Ⅲ、Ⅳ四型。包括头孢菌素在内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皮试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检测患者体内是否有针对该类药物及其代谢、降解产物的特异性IgE抗体,预测发生Ⅰ型(速发型)过敏反应的可能性,降低发生过敏性休克等严重过敏反应风险。Ⅰ型过敏反应通常在给药后数分钟到1小时之内发生,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皮肤表现最多见,其次为支气管痉挛等呼吸道表现;过敏性休克则是最为凶险的一类。

预测Ⅱ、Ⅲ、Ⅳ型过敏反应不是皮试的目的。

头孢菌素

由于头孢菌素给药前常规皮试对过敏反应的临床预测价值没有充分循证医学证据支持,因此在2021年,我国出台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皮肤试验指导原则》,取消了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常规皮试,仅以下情况需要皮试:

①既往有明确的青霉素或头孢菌素Ⅰ型(速发型)过敏史患者。此类患者如临床确有必要使用头孢菌素,并具有专业人员、急救条件,在获得患者知情同意后,选用与过敏药物侧链不同的头孢菌素进行皮试,其结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②药品说明书中规定需进行皮试的。

青霉素

青霉素本身的分子量小,为半抗原,其代谢、降解产物与蛋白质或多肽结合形成可以引发过敏反应的完全抗原。目前我国青霉素类抗菌药物说明书、《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均要求在使用青霉素类抗菌药物之前需常规做青霉素皮试。

但值得注意的是,因为假阳性率高以及成本-效益等问题,国外如欧洲国家、美国、加拿大等使用青霉素前均不皮试。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既往曾规定使用青霉素前需常规皮试,也已分别于2004和2014年取消了此规定。世界卫生组织也在《基本药物选择和使用技术报告2017版》中指出,不推荐对无β内酰胺类药物过敏相关病史的患者进行常规皮试筛查。

我国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皮肤试验指导原则(2021年版)》对青霉素皮试的改进策略提出了展望: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青霉素皮试的推荐意见,在充分研究,推进修订药品说明书、相关文件、权威著作的基础上精准定位青霉素皮试适应证,并从口服青霉素类药物做起,逐步取消常规青霉素皮试筛查,并完善青霉素皮试方法。

其他β内酰胺类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的酶抑制剂复方制剂,例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头孢哌酮舒巴坦等药物,皮试适应证和方法可分别参照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药物。

至于其他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例如美罗培南等碳青霉烯类、头孢西丁等头霉素类……因没有循证医学证据支持,给药前通统无需常规进行皮试。

作为患者,您应该知道什么?

在使用头孢**、**西林等抗菌药物前,应及时告知医务人员既往使用类似药物的过敏史和具体的表现,尽可能的具体到药物名称,曾经仅皮试阳性,不应表述为过敏,有假阳性的可能。

如果正在服用下列药物:全身应用抗组胺药物(如西替利嗪)、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三环类抗抑郁药(如丙咪嗪)、吩噻嗪类抗精神病药(如氯丙嗪)等,可能造成皮试结果假阴性,也应告知医生。

作者:尚淑芳

抗感染专业临床药师

主管药师

硕士研究生

许昌市中心医院专科药师门诊

线下坐诊时间:

周四 08:00-12:00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