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处暑”,处暑即为“出暑”,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即将结束。
处暑的到来也预示着“三伏天”将结束,凉爽感愈加明显。处暑后燥气开始生成,容易出现皮肤、口鼻干燥等不适,此时正是润养的好时节。
不过,处暑+出伏在即,白天依旧暑热盛行,但昼夜温差逐渐增大,容易出现感冒、咳嗽等不适,养生尤其要注意过好这“三关”!
处暑养生过好这“三关”
河南省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中医科主治医师张蕊2024年8月在河南省中医管理局微信公号刊文指出,处暑养生要注意3点。①
1. 秋乏关
处暑节气,是天气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很多人会出现疲劳感,因此我们要及时调整作息规律,避免晚睡。
2. 秋燥关
处暑时节,气候逐渐干燥,燥邪易灼伤肺津,此时饮食宜多食用具有养阴润肺作用的食物,如银耳、玉米、百合、莲子等食物,防止燥邪伤害人体阴液。
3. 霉菌关
处暑以后,气温下降,雨水增多,给霉菌创造了适宜的繁殖条件。三伏天时,空调大开,室内通风次数少,容易滋生微生物。因此处暑以后,应经常开窗使空气流动。
处暑养生记住“五个不”
处暑是往秋季过渡的时节,在这个阶段做好防护增强体质,可以减少秋冬季部分疾病的发生。对此,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韩晓明2023年在医院微信公号刊文提出处暑养生记住“五个不”。②
1. 清洁不马虎
鉴于雨水较多,潮湿的环境给真菌提供良好的生存机会,具有湿疹等皮肤病或是易过敏人群要做好皮肤清洁工作。
2. 寒凉不贪吃
像西瓜这样大寒的瓜果,处暑时节要减少摄入。爱吃烧烤的人群也要减少宵夜频率,长期不注意,容易引发腹泻、急性胃肠炎等肠胃炎症。
3. 锻炼不松散
对于有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等老慢支病史人群,需要增强体质,加强锻炼,减少当季发病可能,为冬季保健打下基础。
4. 尽量不悲秋
秋季容易使人陷入悲伤的情绪,若再加上长期过度思虑,则容易伤脾,重者会产生抑郁。
5. 空调不调低
目前气温还未完全下降,昼夜温差大,是心梗、脑梗高发的危险期,对阳虚体质、寒凝气滞人群,需要做好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
处暑过后,做好这5件事!
1. 多吃4种食物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脾胃病科住院医师张怡婧2023年在医院微信公号刊文提出,处暑时节适合食用养阴清热、滋阴润燥的食物。③
(1)鸭肉:谚语有云“处暑送鸭,无病各家”,有滋阴养胃、利水消肿之功效。
(2)百合:有养阴润肺、清心安神的功能。
(3)莲藕:又被称作“水中之宝”,有清热生津、止渴除烦、健脾止泻功能。
(4)胡萝卜:有“小人参”之美称,可以健脾和中、疏肝明目、化痰止咳、清热解毒。
2. 多喝5种茶水
北京市和平里医院和医堂主治中医师赵鑫在医院微信公号刊文介绍,应对秋季鼻咽干痒的问题,应该从滋阴清肺润燥入手,可以试试用以下几味较平和的中药代茶饮。④
(1)百合玉竹茶:百合、玉竹各10克,用于口鼻干燥的秋燥轻症。
(2)陈皮菊花茶:陈皮、菊花各5克,用于胃胀,口干,目赤的秋季气郁肝热之证。
(3)乌梅饮:乌梅10克,山楂10克,陈皮5克,桑葚10克,用于口干喜饮,乏力食欲缺乏的暑热伤阴,脾肺阴虚之证。
(4)玄参麦冬桔梗甘草茶:玄参、麦冬、桔梗、甘草各5克,用于阴虚肺燥的慢性咽炎患者。
(5)西洋参枸杞茶:用于乏力口干,眼干涩的肝肾阴虚者。
以上各组均可以600毫升水煮沸5分钟后少量多次饮用。不仅能缓解症状,而且口味酸甜滋润,也是一种很好的饮料替代。
3. 多按护脾胃穴
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在8月21日国家卫健委发布会上介绍,在处暑阶段多按两个穴位可以保护脾胃。⑤
第一个是极泉穴。可以把上臂抬起来,露出腋窝,腋窝正中间是极泉穴,用拇指按住极泉穴,按到疼痛为准,按压30~50次。
第二个是手三里穴。掌心向胸,弯曲前臂于前胸,于肘部横纹下三横指、前臂肌肉隆起处按手三里穴,可以连续按压30~50次。
4. 多做扩胸运动
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韩晓明2023年在医院微信公号刊文介绍,处暑补肺,不仅可以减少秋季感冒的概率还能降低冬季慢性病发作的可能。中医养生操八段锦中第二式的“左右开弓似射雕”,通过左右推拉的扩胸动作,可以更好地帮助人们排出体内浊气,吸收自然界的清气。⑥
5. 多给脐部保暖
重庆市中医院中医经典科主任任毅2022年在医院微信公号刊文介绍,处暑节气过后,天气渐凉,肚脐部位的表皮最薄,对外部刺激特别敏感。如果对脐部防护不当,寒气都很容易通过肚脐侵入人体,引发身体不适。而寒气如果在小腹部位积聚太多,还会导致各种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方面的疾病。⑦
来源:健康时报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