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到头在报社食堂吃不了几顿饭的他,拿下了好几个新闻一等奖

一年到头在报社食堂吃不了几顿饭的他,拿下了好几个新闻一等奖
2019年09月04日 21:39 财经记者圈

文|程海波,原载于传媒评论(ID:cmpl0571)

我是个一年到头不会在杭报食堂出现超过10次的杭报记者。到杭报12年了,绝大部分时间都在杭州的西南边——杭州日报驻淳安记者站。

记者要深入基层,勤跑一线,多做“沾泥土、冒热气、带露珠”的新闻,这对我们记者站的人来说,其实就是工作日常。加上到杭报之前在当地广播电视台当记者10多年,我几乎跑遍了这个浙江省面积最大的县所有的角角落落,先后采写了不少“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新闻稿件,说自己是深耕于淳安这片土地,倒也不算夸张。

深耕,当然不只是指简单的时间概念,更多的是能深入到各个层面的采访对象中,能最早获得鲜活新闻资源,让新闻报道快人一步、价值高人一筹;最重要的是注重对当地发展轨迹的深刻把握与理解,自下而上,使报道有温度、有诉求。

就像农民对田地深耕后,能让植物长出超大根系,显著促进增产一样,在新闻上的深耕,也让我收获颇丰。新闻奖是次要的,作为记者的那点小小成就感才是最宝贵的。

1

深耕,才能写出

报道的厚度和张力

美国著名记者哈里森·索乐兹博里说:“积累是最重要的,这是成功的底蕴。”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前因才有后果,小到某个事件性新闻,大到一个地方的发展轨迹,放到以时间为纵轴的坐标系才能厘清其中的脉络。

这些年最能代表我“深耕”的作品,还是2016年度浙江新闻奖通讯与深度报道类一等奖作品——《一个小镇的凤凰涅槃》。

姜家镇的建镇历史并不长,几乎与千岛湖“同龄”,居民也大多是从原遂安县城狮城迁移而来的。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为解决狮城3000多非农业人口的就业问题,县里和镇里先后在姜家创办了10余家工业企业,那是姜家曾经的繁荣年代,一直持续了20余年。

上世纪90年代,随着国有集体企业开始转制,以及出于对千岛湖水环境保护的要求,县里对重污染高能耗企业实行关停并转,原本生机勃勃的工业重镇变成了人气冷清的“边缘小镇”,姜家镇的发展也从此陷入了长达8年之久的低谷。

2005年,横贯淳安东西的千汾公路开工建设,位于这条公路中段节点的姜家镇迎来了以旅游、休闲、度假为特色发展的新生,并经过10年的努力,终于从工业重镇成功转型为旅游小镇,成为千岛湖旅游的副中心。

我在中学时,曾到过姜家镇,感受过这里工业企业欣欣向荣的景象,也在当了记者之后,夜宿镇上体会街道的冷清萧条,更在它转型之中多次到镇里采访,见证了每个大项目的开工建设和小镇的重新崛起。因此在确定姜家镇作为淳安保护生态进程经典案例选题后,我就根据自己对小镇的了解,寻找到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三个人物:一位是七十多岁镇上的老居民,一位是用图文记录姜家点滴变化的文化员,还有一位是曾在镇上企业当过工人现在又做旅游的民宿业主。通过他们讲述这十几年的亲历故事,相互交织地进行场景式展现,使作品做到了既有可读性,又有说服力,甚至还让这个小镇十几年的变化在读者眼中有了现场感。

假如没有近20年对淳安姜家镇这座小镇的持续关注,关于它的变迁,在报道的内容和表达上会缺少厚度和张力。就好比那些曾经繁华或萧条,以及现如今重新焕发生机的一个个场景,在我的脑子里是一幅幅具像,还带着人的体温,在我敲击键盘的时候,一下子都呈现了出来。

除了像《一个小镇的凤凰涅槃》这样的深度报道,有些看似简单的新闻同样也因为放在了以时间为纵轴的坐标系,从而有了更多的参照,提高了新闻的价值。

2017年,位于淳安县安阳乡的杭州首条国家登山健身步道建成并正式启用。在采写时,我并没有就事论事,而是将其放在了淳安正在推进环千岛湖绿道乡村旅游多种业态的大背景下,并得出了“环千岛湖绿道‘羽翼渐丰’,淳安全域景区呈现多维度发展的良好局面”这一新闻事实,使这原本只能做一条“豆腐干”的新闻,实现了新闻价值的最大化,达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2

深耕,可为采访

培育超强人脉根系

记者的人脉资源,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新闻资源。一句话,当好一名记者需要培养自己的人脉。

2012年,中央电视台直播千岛湖水下古城探摸,吸引了包括浙江卫视、浙江日报在内的省内外多家主流媒体聚集千岛湖,那架势就像是一场新闻大战。虽说在千岛湖我是主场,本部还派“主力部队”前来增援,并且在后方配置了支持人员,但是要把中央电视台的水下探摸,做成我们杭报的重磅新闻,难度非常之大。

另辟蹊径成为我们唯一的选择,能不能找到“蹊径”成为了关键。我和同事从外围开始“剥洋葱”,先是找到了用13年时间画了一张水下古城人口地图的余年春老人,尝试从他那里找到关于水下古城的独家线索;然后又找到了一位收集水下古城老照片和资料10余年的当地文化员,并通过他把3位央视邀请的采访嘉宾,提前约到了我们的住处。因为我和这位文化员十分熟络,所以在他的帮助下,3位央视的嘉宾非常乐意地把了解到的情况都抖给了我们。

中央电视台对这次水下探摸直播极其重视,不仅派出了强大的报道团队,而且前期也做了许多功课,每天都要开准备会研究第二天的方案。为拿到第一手的动态,我又借助人头熟的便利,“混”进了央视直播组的大本营,参加他们的直播准备会,把整个水下探摸进展情况摸了个一清二楚。

当然,利用人脉关系找到的人和了解到的新闻线索远不止这些。比如在探摸的前一天,我还通过关系,搞到一份当地前期潜水员的潜水日志,只要下水一次,就有记录,非常详细。为使整组报道的人物更加有故事性,我们还找到了浙江省摄影协会的主席吴宗其,独家对他进行了采访。他出生于水下古城,他讲的是他父亲和他自己的故事——他父亲也是摄影师,曾在水下古城开照相馆,水下古城最后一张全景照片,就是他父亲当年受政府委托,背着笨拙的大座机爬到了古城对面山头按下的快门。吴宗其本人说,从事摄影多年,跑遍大河山川,在那片碧波荡漾的水下,始终安放着他的一颗淳朴的初心。

杭报《你好,水下狮城!》,最终凭借着报道中独家深挖到的“亮点”素材和丰富的人物故事,一举拿下了浙江省新闻一等奖。

要说人脉的“威力”,想起来还有一件好玩的事。金峰乡朱家村的“赛猪头”是淳安每年春节的民俗大戏之一。前年春节,我们策划着要补拍一张村民零点时分往祠堂送猪头祭祖的独家照片。哪知一进村就发现,不知从哪里冒出来那么多外地摄影爱好者在祠堂里侯着。情急之下,就借着和村里干部熟的有利条件,让管祠堂的村干部,以“上猪头之前祠堂要关门,而且祠堂里面不许有人”的名义(其实村里原先确实就有这个习俗,只是后来摄影的人多了,村里就随大家留在祠堂里拍摄),把摄影人愣是统统赶到了祠堂大门外,然后我们又用“暗号”敲开了祠堂的边门悄悄溜了进去,如愿以偿拍到了想要的独家片子。事后想起来,一个人偷着乐个不停。

“脚板底下出新闻”。用作品连通基层的人脉,借人脉获取鲜活的新闻线索,这是老一代新闻工作者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从事新闻工作20多年的心得。不过实话实说,现在有些媒体和媒体人,都在离基层渐行渐远了,难得到基层采访,往往也是走马观花,拿着所谓的通稿、资料整理一下,就算是一篇下基层稿,前因不清,后果不明,这样的采访作风实在需要改变。

3

深耕,有助于挖到

打动人心的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指的是讲究细节能决定事件的走向,不清楚,不了解细节,往往会让一个好的新闻题材白白丢掉。

深耕和细节的关系,就是记者将自己置身于一群人或一件事之中,同喜同悲同感悟,这时候抓住的新闻细节,就能拨动读者心中最敏感的那根弦。2019年春节采写的《会剃头的“第一书记”》就是这样的一篇人物通讯。

会剃头的“第一书记”是杭州市人防办下派驻淳安县枫树岭镇鲁家田村的“第一书记”张飞烽。这篇人物通讯是我今年“新春走基层”定下来的一个重要选题。在此之前,我对他进行了初步的采访,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有报道价值的乡村振兴人物典型。

有意把新闻切入点的时间放在临近春节,是因为在初次的采访中,无意中听到张飞烽讲的一桩小事:两位村民老太太不知从哪里听说,过完年他就不来村里了,就找到了他,流着泪说舍不得他回去。那么,张飞烽回城过年的时候,会不会就有这样村民拉着他的手不让他回城的感人场景出现呢?结果正如我预料的那样,村民依依不舍的场景,使这篇人物通讯有了一个非常真实感人的开篇。

“这怎么是好,这怎么是好,我都要哭了。”在现场,张飞烽不停说这话时,我也差点掉下泪来。后来张飞烽跟我说,当年他参加98抗洪,部队返程的时候也是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动得一塌糊涂。

这样的感动,伴随着我写稿的全过程。但是,仅仅是一个开篇的感人场景,不足以支撑整篇报道,于是,我抓取了采访中了解到的另外几个细节,即“拎着剃头袋子走家串户问民生”“把最难剃的‘头’剃精神了”和“两把电推剪‘换来’一条富民路”,把张飞烽这个人物生动立体地勾勒出来,让读者读起来真实可信。同时,也把他的为民情怀充分表达了出来——这样的一位“第一书记”,朴实无华中透着一腔真诚。

“图片上还有张书记给我爸爸剃头,真的好感动!”“把村当成了家,把老人当成了自己的父母!只有真实的付出,才会有这样真实的场面!”新媒体后台读者的这些留言,说明我的报道达到了采写这条新闻时想要的效果,就连张飞烽本人读完这篇报道后,也落下了眼泪,“看了报道之后,和村民道别时的一幕一幕,就像潮水一样涌了上来,心情一直不平静,想想又流泪了。”2月11日,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周江勇也对这篇报道专门作出批示,给予了肯定和表扬。

说心里话,一年能在杭报食堂吃几顿饭并不重要,我更乐意随便走进一户农户家,与他们一起粗茶淡饭,听他们讲述生活的琐碎,分享他们丰收的喜悦。作为记者,到群众中去才是我们的理所应当,他们就像大树的根须,为我的新闻报道源源不断地提供养分。

而我只要做好一件事,就是继续深耕。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