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频频翻车,富豪们集体上演“大败退”?

2024频频翻车,富豪们集体上演“大败退”?
2024年12月31日 18:12 道总有理

24年年初,泛海控股发布了一则公告,彻底宣布了“泛海系”这一庞大金融帝国在风光退去之后走向分崩离析的结局,围绕在这个“帝国”创造者卢志强身上的传奇故事也落下帷幕。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楼塌了。

今年,“楼”塌的有点多。2000亿市值巨头信威集团宣告破产,其背后号称“中国最神秘的商人”,在“操盘”尼加拉瓜修建运河、大型港口、输油管线以及在乌克兰建设深水港等惊世之举后没了踪影;四川前首富掌控曾经的A股影娱巨头印纪传媒,公司被宣告破产后,银行账户余额仅剩了371元;美尚生态9月20日摘牌退市,女富豪王迎燕被爆连续9年财务造假…

被立案调查、被留置的富豪今年也尤其多。据不完全统计,截至8月,已有30家A股公司披露了高管被留置公告。名单还在增多:维生素大佬许江南、电动两轮车龙头爱玛科技的张剑、中国轮胎行业的“劳斯莱斯”森麒麟的创始人秦龙…

市场有人戏称,今年是富豪们的“翻车年”,而富豪翻车,也让其背后的公司们更加风雨飘摇。

金融使富豪“疯魔”

如果说从风光无限的巅峰和高位,跌落到难以翻身的谷底,许家印完美“演绎”了这一令外界瞩目的“戏码”,那商业圈中另一位能够与之相提并论且称得上“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大佬,恐怕唯有卢志强了。

2016年,泛海控股和卢志强迎来了高光时刻。这一年,公司实现了246.71亿元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长79.4%;归母净利润约为31.09亿元,同比增长37.96%;公司总资产约为1678.36亿元,同比增长37.15%。也是这一年,泛海对外投资可称得上“癫狂”,全年投资高达468亿元。   

这其中包括王健林的万达影视,卢志强直接掷出25个“小目标”,支持万达影视的上市工作。另外,他还大手一挥,花了36.81亿元增持民生银行。

卢志强的财富也得以水涨船高,2015年、2016年,卢志强连续两年财富大增,在胡润百富榜上挤入前十名。然而从2016年到2020年泛海系“雷”声阵阵,仅仅四年时间,他的财富便像绚丽的泡沫一样终究没逃过破裂消失的命运,以前在房地产市场上摸爬滚打积累下的优质资产也没能保住。

尝到了金融的甜头,使得卢志强的野心得到了最大的膨胀,而后其沉迷于金融所带来的庞大利益,小看了大厦将倾的外在风险,这是泛海系“覆灭”的根本缘由。

从地产转型金融,遭遇“双杀”的,不单单是卢志强。

“新湖集团一直在变卖(旗下公司)股权,还经常有新增的冻结,看得我们很心慌,我们的钱还能拿回来吗?”一位新湖员工止不住的担忧。“新湖系”以房地产起家,业务范围涉及金融、科技等多个领域,其创始人是连续三年蝉联温州首富的黄伟、李萍夫妇。

1994年,黄伟以新湖集团为主体,涉足房地产市场。两年后,他在温州拿下瑞安外滩项目,成为进击房地产市场的开山之作。地产业务是黄伟旗下重要地产上市平台新湖中宝的主营业务,但从2004年起,他已不满足于地产,开始做期货、做保险,并参股了中信银行、温州银行等金融机构。

历史总是在重复上演。地产加金融的组合,让黄伟、李萍夫妇的财富迅速增长,也埋下了爆发的隐患。今年6月,新湖的信托产品暴雷,随后多笔股权被冻结,新湖中宝也已“易主”衢州国资企业,黄伟迎来至暗时刻。

前贵州首富罗玉平近两年也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2014年,罗玉平掌握了贵阳众多房地产项目,商业足迹遍布大半个贵州,人送外号“罗半城”。但和卢志强、黄伟一样,他也将商业版图向金融业扩张,甚至将上市公司的名字改成了“中天金融”。

收购华夏人寿,可以说是罗玉平转型金融的一场豪赌,可是运气终究没站在他这边,中天金融被深度“套牢”,70亿的定金打了水漂。

地产和金融,这两个同为资金密集型的行业,既闪耀着巨大利益的光芒诱惑富豪们的野心,也早已在深处埋藏着看不见的陷阱。

成也房地产,败也房地产

房地产行业,曾是一场顶级的财富盛宴,众多的富豪从这里诞生,又把“触角”延伸到各行各业,构建起一个个“商业帝国”。然而,动荡来临时,人们才发现这些建立在地产造富上的商业帝国有多么脆弱。

今年,不少房企加速败落,原来的财富神话消失不见。

10月29日,佳源国际控股、大发地产、大唐集团控股三家上市房企集体在这一天正式退市。凤凰网风财讯根据人民法院公告网信息粗略统计发现,2024年内全国申请破产房企数量已超过152家,累计2019年至今全国范围内发布了破产文书的房企数量则突破1663家。

十年前,房地产大亨占据胡润百富榜榜单的20%,五年前降到15%,今年更是跌到了9%。

房地产的低迷和颓丧,不只是对房企的一次巨大冲击,原来那些跟着地产大佬“吃肉”的富豪们,有不少也消失在往日的荣光中,尽显狼狈。

何巧女,曾经的“园林女皇”,2017年,东方园林市值高达606亿元,何巧女也以265亿身家位居胡润女富豪榜第11名。当初,东方园林成功在深交所上市,成为了中国园林景观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发行价58.60元。开盘当天,公司股价一飞冲天,达到116.5元。

东方园林的鼎盛时期正好搭上了我国房地产的黄金时代,2014年至2017年,公司的营业收入分别为46.8亿元、53.81亿元、85.64亿元、152.26亿元。但是伴随着一飞冲天的业绩提升,和房企一样,高负债的风险如影随形,就在何巧女成为女富豪的第二年,东方园林的经营活动现金流从近30亿骤降到0.51亿元。

何巧女四处找钱无果,最后只能转让股权,连控股权都没有了。

同为女富豪、也是同行的王迎燕,今年眼看着自己创立的公司被强制退市,心中也是五味杂陈。作为房地产城建领域园林景观界的头部公司,美尚生态吃到了房地产行业突飞猛进的时代红利,资本市场对其一路追捧,王迎燕的身价迅速提升,跻身胡润百富榜。

不过,这位女富豪不是被房地产市场的动荡牵连的。自上市后,王迎燕进行了一系列骚操作,操纵股价、连续财务造假、再“金蝉脱壳”减持套现,直接成就了这家史上最强财务造假公司的威名。而今,美尚生态退市,徒留一地鸡毛,股民叹息。

房地产动荡,影响最深的还要属家居行业,而家居行业不得不提的一个人,就是车建新。

传闻中,车建新出生于江苏一个农家,最早是一名小木匠,靠着借来的600块钱启动创业,最终打造出一个家居连锁帝国。这个本来被外界津津乐道的小人物逆袭“传奇”,谁也不曾想到来了个急转直下。这三年,车建新接连变卖红星地产的股份、美凯龙物业股权,甚至连红星美凯龙的实控权也旁落,但终究没能阻挡红星美凯龙在今年破产重整。

车建新误判了房地产市场的形势。

2017年,被房地产繁荣景象诱惑的他,叹息自己走了二十年的冤枉路,非要追赶地产行业的“晚班车”,这个时候,“首富”王健林已经开始疯狂甩卖资产;2019年,车建新又大张旗鼓地创办房地产中介经纪平台美凯龙爱家,他似乎也没有看见连大佬卢志强都着急退出。

结局可想而知,房地产行业遇冷,家居行业同样遇冷,车建新遭受到了最猛烈的冲击。同样地,过去连续四年位居家居建材首富的欧派家居董事长姚良松,直接退居第三,财富缩水超30%,其他不少昔日霸榜选手更是悄然出局。

跨界造车成为“梦魇”

新能源汽车市场一派生机,如火如荼,但对于纷至沓来的跨界者似乎有“毒”。

前段时间,合创汽车裁撤上海分公司所有员工,销售、生产、资金链全线崩塌,还被讨薪、诉讼纠纷缠身。紧接着,极越汽车“闪电式”崩盘,主播前脚还在直播间吆喝,后脚就被通知公司倒闭了。这两个品牌的“死亡”在汽车圈掀起了一阵波动,但实际上更多的品牌还没来得及在市场上崭露头角,就已无声消失,而这背后站着一个个做着造车梦的富豪。

远航,这一品牌可能很多人没有听过,但它的创造者大运集团或许不少人知道,“风驰天下,大运摩托”,这句耳熟能详的广告语,就是大运集团的“代表作”。而它的创始人远勤山,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摩托车大王”。

11月25日,大运集团旗下的大运汽车对外发布重整声明,称当前,在整个市场周期性环境影响下,大运汽车持续优化经营管理方式,资产负债率依然保持在同行业正常水平,但流动资金遭遇阶段性周转困难,给企业发展带来一定影响。简单说,就是没钱了。大运汽车始于2004年,起先主要是做卡车,而新能源汽车的风口来临时,远勤山将目光转移到乘用车。

这一选择,彻底将大运汽车拉入了“烧钱”的深坑。大运汽车既未打通资本市场的融资渠道,背后也没有大金主,这似乎已经预示了远勤山造车的结局。

与远勤山直接下场造整车不同,来自宁波的首富熊续强看中的是汽车零部件制造这一同样庞大的市场。当年,银亿集团一口气花了120亿元收购三家行业领先地位的国外汽车零部件制造商—美国ARC、日本艾礼富和比利时邦奇,轰轰烈烈地开始了从地产向汽车制造的转型。

起初,转型初见成效,汽车业务营收一度超过了地产的老本行。而且,熊续强赶在楼市降温前极速调头,把公司未来押注在现在风光无限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上,如若成功,“房地产+高端制造”的故事在地产低迷的当下无疑非常新颖,也有可能把公司带入新的增长阶段。可惜,这场豪赌还是失败了。

重整计划执行完毕后,银亿股份实控人之位易主叶骥,而后于2023年更名为“山子股份”。熊续强也失去了银亿股份的掌舵权,宁波首富的地位早已在2019年被合盛集团的罗立国取代。

不到三年的时间,造车就把一个存续了20多年的地方房地产龙头拖垮了。

恒大、宝能、创维…在这张跨界造车的名单中,成功者寥寥无几,而因为造车导致资金链断裂的,比比皆是。原来那些吃到时代红利、从各个领域走出并发家致富的富豪们,这次没能如此幸运。

纵观今年,富豪的“消失”,不单单呈现出数量增多的特征,“下沉”看似成为一种趋势,从原来全国首屈一指的首富“下沉”到某省某市的首富或头部富豪们。如果前者的过错是树大招风,而后者则是过于乐观,也许是过去财富的积累相对轻松,使他们在大步向前时轻视了外部环境的变化及变化中潜藏的巨大风险。

更令他们担忧的是,这种“下沉”还会继续吗?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