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结售汇与银行信贷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结售汇与银行信贷
2022年08月05日 18:14 中国金融

编者按:

随着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持续演化、“逆全球化”思潮愈演愈烈,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央前瞻性地提出了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谋划。全球大变局在金融领域主要表现为外汇流入逐渐减少且波动加大,结售汇的顺差也逐渐减小甚至转为逆差,这造成了货币投放结构的变化,对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产生冲击,最终将影响银行的信贷行为,特别是风险承担行为。本书从国际视角出发,分析了外部冲击对银行风险偏好选择的影响机制,基于资产负债表建立了微观理论模型,结合宏观和微观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综合采用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框架,从金融供给侧和需求侧双向出发,对结售汇与银行信贷行为之间的联系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本书的研究对金融中介理论进行了拓展和创新,对当前以国内视角为主研究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分析框架也进行了有效补充和完善。期待本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能够对理论研究者、实务操作者和政策制定者有所启发。

1999年至2011年,中国曾经连续13年出现经常账户顺差与非储备性质金融账户顺差并存的双顺差格局。此后,中国经常账户顺差占GDP的比率逐渐下降,非储备性质金融账户则在顺差与逆差中不断交替,通过错误与遗漏项的资金净流出规模不容小觑。总体来看,随着外汇储备增量的下降,以及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弹性的增强,外汇占款的规模出现了趋势性的下降。

外汇占款的趋势性变动将会影响中国的基础货币投放结构。随着中国国际收支格局的变动,外汇占款在基础货币中的占比到2021年已经下降到60%左右,较最高峰时期已经减少了接近一半。以短期借贷便利(SLF)、中期借贷便利(MLF)、抵押补充贷款(PSL)、定向中期借贷便利(TMLF)等为代表的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工具的投放占比则不断提高。这种结构变化增加了人民银行货币政策主动作为的空间,但也同时为提升货币政策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带来了新的挑战。

刘孟儒博士的这部著作聚焦分析银行结售汇对商业银行信贷行为的影响。作为分析的基础,本书首先分析了中国外汇管理体制的发展脉络,并对代表性国家外汇管理体制进行了比较研究。本书的主体部分是第4、第5章的实证研究与第6章的理论模拟。

第4章实证研究分析银行结售汇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水平的影响机制,发现净结汇增加将会相应提高商业银行风险承担水平,且大型银行这一机制要比中小银行更加显著。第5章实证研究分析银行结售汇对企业融资的影响,发现净结汇增加将会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偏好,使高风险企业获得更多的银行贷款。由于净结汇增加缓解了企业的融资约束,因此,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不难看出,这两章实证分析的结论之间存在着有机联系。

第6章研究基于对DSGE模型的模拟,得出了外贸萎缩将会通过影响基础货币投放而降低商业银行的风险偏好和放贷意愿,从而加剧经济金融风险的结论。此外,人民币国际化有助于降低外部冲击对商业银行体系的影响,从而有助于维持金融稳定。

基于上述分析,作者提出了四条重要的政策建议:一是将结售汇数据纳入宏观经济与金融稳定的分析框架;二是通过对冲性基础货币投放工具来缓解结售汇冲击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影响;三是避免商业银行这一行业的过度“头部化”,因为这可能导致资源配置扭曲;四是大力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在笔者看来,本书具有以下主要特色:一是采用了多样的研究方法,沿着从微观到宏观、从供给侧到需求侧、从理论模型到实证分析、从局部均衡到一般均衡的路线图展开研究;二是侧重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角度出发展开研究,对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中介理论作出了一定贡献;三是对于中国政府如何通过结构性货币政策和监管政策改革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当前中国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在疫情冲击与地缘冲突双重挤压下变得格外复杂严峻。国内经济则面临潜在增速下降与系统性金融风险上升的考验。系统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则是中国政府未来应对国内外风险挑战的必由之路。随着环境与格局的变动,如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与金融学理论就变得日益重要。刘孟儒博士的这本书反映了他在这个方面的探索与努力。希望他能够再接再厉,不断精进自己的研究,并为富有中国特色的金融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

国际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

张明

作者简介

刘孟儒,男,四川荣县人,长期在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工作,熟悉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银行会计、金融产品估值等工作。在清华大学先后获得工学学士、法学学士、工学硕士和经济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金融学、货币经济学和金融中介理论。曾在《投资研究》、《经济学报》等国内期刊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