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益投资 全新启航

权益投资 全新启航
2022年08月27日 16:54 中国金融

作者|陈雳「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提要:

  • 退市机制的不断健全完善了权益市场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达成了“良币驱逐劣币”这一目标,并且切实保护了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 科创板做市商制度最大的意义在于能够进一步提升市场的交易活跃度,从而提高权益市场的流动性,并抑制标的价格大幅波动。

  • 从产品创新角度来看,更多优质资产的提供丰富了权益市场配置标的,并提供了稳定流动性。

  • 对于各机构投资者而言,优秀的投研能力才能满足市场的不断变化、适应监管的日益规范、保证权益投资业务的健康发展。

权益市场在我国发展已有30余年。2021年,A股正式跨过90万亿元市值门槛,而在1991年的时候,我国A股市值只有0.01万亿元,从0.01万亿元到90万亿元,权益市场可谓实现了飞跃与质变。

2022年,资管新规正式实施,波澜壮阔的权益投资大时代继续开启。在时代呼唤下,权益投资正不断向纵深领域推进。

权益投资:与经济发展高度契合

●在海外:推动重要行业崛起

从海外权益市场的发展历程来看,从早期的铁路和工业等领域,到中期的公用事业、钢铁、能源等领域,再到现在的通讯、科技、信息技术和医疗健康等全新领域,权益市场对各行业的崛起起着毋庸置疑的推动作用。

尤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电子、信息科技革命以及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全球权益市场快速扩张,对新兴产业的成长提供了重要支撑。与此同时,伴随全球经济的快速增长,高水平的权益投资机构和个人投资者也享受到了经济发展的红利,完成了财富的快速积累。

●在我国: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权益市场的发展成为中国经济的时代缩影,其从无到有、蓬勃发展,成为金融投融资体系举足轻重的组成部分。它推动了中国实体企业的发展与壮大,助推了市场经济的成功转型,更促进了经济高速度增长。

同时,中国稳增长的宏观环境也为权益市场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让投资者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尤其在当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以土地为核心的投资高峰逐渐远去,权益市场与新经济发展更加契合,因此,我们更要重视发展权益市场。

●机构投资者是权益市场的重要力量

在过去十年,全球权益市场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比较显著的特点是,个人投资者投资数额增长逐渐放缓、机构投资者投资数额占比逐年增加。也就是说,在权益市场,机构投资者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以美国为例,在早期,个人投资者投资额占据了权益市场的90%以上,但随着机构投资者走向台前,个人投资者的投资额占比逐年下降到35%,并在随后趋于稳定。

相比于国外,我国权益市场起步较晚,借鉴国际权益市场发展经验,国内权益市场结构以机构化为主将是大势所趋。事实上,投资者结构反映了一个国家权益市场发展的成熟度。未来,加大养老金、银行、保险机构的投资比例将是我国发展权益市场的重要方向。

资管新规,助推权益市场迈向规范发展新阶段

资管新规的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权益投资迈向新征程,这对我国发展权益市场持续带来深远影响。

首先,在过去各种权益投资业务中,银行、证券、保险的资管业务规则、监管并不是完全统一协调的。资管新规基本统一了权益市场的运行规则,避免了监管不平衡这一问题。

其次,资管新规消除了多层嵌套和通道业务,减少了监管套利。此举有效避免了权益投资脱实向虚,收缩了通道业务,有利于促进金融助力实体经济平稳发展。

再次,资管新规打破了多年以来的刚性兑付。刚性兑付推高了无风险收益率、干扰了市场定价机制,影响了市场效率,同时也是导致资管产品高杠杆的原因之一。资管新规明确要求资管业务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这一改变无疑提高了各类投资者对权益类产品的需求,并带动直接融资发展。

最后,资管新规对资金池业务进行严格规范,降低期限错配,并减少流动性风险,这可以防止金融机构“拆东墙、补西墙”的操作,有效规避了权益市场的系统性风险。

资管新规的上述四大要点,意味着大资管时代开启了崭新篇章,将长久地促进我国权益市场高质量发展。

全面注册制改革,促进权益市场形成良好生态

我国权益市场起步晚,过去股票发行核准制的应用能够更好保障市场得以发展。但随着国内权益市场的发展,核准制下信息不对称、抬高企业融资成本的弊端逐渐显现。同时,在此前核准制的背景下,企业上市效率低、速度慢,“壳资源”极为稀缺,权益市场长期陷入“只进不出”的尴尬境地。因此,社会各界对注册制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强烈。

2019年7月22日,科创板成功试点注册制。2020年8月,创业板引入注册制,标志着注册制从增量改革走向存量改革。2021年,北京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北交所)设立并试点注册制,使得注册制改革的范围进一步拓展。如今,注册制改革实施已经3年有余,总体来看,其扩大了权益市场规模,改善了融资结构,使中小企业增长动力得以释放。

在前期注册制试点改革的基础上,2021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2022年1月,证监会主席易会满表示“注册制试点已经达到了预期目标,全面实行注册制的条件已逐步具备”。全面注册制正愈行愈近。在全面注册制实施后,注册制配套制度也将进一步完善,从而更好地将企业上市的权利交给市场,进一步促进权益市场形成良好生态。

与此同时,全面注册制实施后,我国退市制度也将不断完善。2020年12月31日,沪深交易所新修订的退市规则于当年最后一天“闪亮登场”。在退市新规下,根据Wind统计,2021年共计有20家上市企业退市,数量创下了历年新高。同时,对于欺诈上市或虚假信息披露等违规行为导致的强制退市,也震慑着上市企业必须守住最后底线。

在此基础上,2022年4月,证监会发布了《关于完善上市公司退市后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其适应注册制改革和常态化退市的要求,按照“顺畅衔接、适度监管、防范风险、形成合力”的原则,对目前实践中存在的堵点、风险点进行优化完善,推动形成一套适合退市公司特点、符合退市板块功能定位的制度安排,有助于权益市场进一步培育“有进有出、能进能出”的良好生态。

总之,退市机制的不断健全推动了权益市场制度体系日臻完善,正向地促进了权益投资回归价值“初心”,更完善了权益市场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达成了“良币驱逐劣币”这一目标,并且切实保护了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北交所上市公司“满百”,精准服务“专精特新”

北交所的成立,是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重大看点和亮点,也是国家为推动创新型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而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致力于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尽管“专精特新”企业目前体量较小,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但是其在特定领域具备独特的竞争优势。当行业景气度提升时,“专精特新”企业将凭借自身优势,快速释放其成长潜力。同时,“专精特新”企业高风险、高收益的特性也会吸引风险偏好较高的资本去参与投资。

北交所成立后,多层次资本市场通过分层的方式进行筛选,企业可以通过层层递进的途径,根据基础层、创新层的不同要求确立自身发展目标,在每一阶段获取适配的资金支持,并打通未来转板机制,最终实现长期健康发展的目的。

2022年6月下旬,北交所迎来第100家上市公司。对于一个设立运行7个多月、仍处初创期的年轻交易所来说,上市公司数量“满百”既是资本市场建设发展的里程碑,也是北交所朝“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目标前行的新起点。

随着北交所配套改革政策逐步完善以及创新层的大规模扩容,北交所的企业上市步伐将会加快,企业“质地”也会越来越好。与此同时,市场对于尽快推出北交所指数的呼声渐涨。推出北交所指数有助于资本市场吸引长期增量资金,从而进一步营造权益投资的优良生态。

制度护航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

2022年4月26日,证监会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大力推进权益类基金发展,支持成熟指数型产品做大做强,加快推动ETF产品创新发展,不断提高权益类基金占比,有序拓展公募基金投资范围和投资策略,稳步推进金融衍生品投资。

同时,《意见》还要求,调整优化公募基金牌照制度,支持证券资管子公司、保险资管子公司、银行理财子公司等专业资产管理机构依法申请公募基金牌照。这在“一参一控”的基础上,进一步打破了公募基金牌照壁垒,有助于促进我国权益市场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伴随《意见》的出台以及市场的回暖,进入2022年6月以来,公募基金开启了一轮发行小高潮,其中权益类产品是发行“主力军”。7月5日,易方达品质动能三年持有基金发布提前结束募集公告,该基金有效认购申请确认比例为81.42%,成为年内首只募资超百亿元的主动权益基金。值得一提的是,易方达品质动能是一只封闭期为三年的产品。三年期产品的热销,代表着投资者逐步建立起了长期理性的投资习惯。这种变化对投资者和管理人双方都有益处,有利于促进权益基金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科创板做市商制度落地,进一步提升权益市场流动性

在资本市场上有着重大创新意义的科创板在不断改革优化。2022年5月,证监会发布《证券公司科创板股票做市交易业务试点规定》,标志着科创板做市商制度落地。

2022年7月,科创板开市满三年,在此之际,科创板“试验田”里又有新成果。7月15日,上交所发布并施行《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做市交易业务实施细则》和《上海证券交易所证券交易业务指南第8号——科创板股票做市》,对科创板做市交易业务作出更加具体细化的交易和监管安排。

在做市商制度下,做市商通过专用证券账户开展做市交易业务,向市场提供买卖双向报价,遵守权益变动披露及短线交易等相关规定。科创板做市商制度最大的意义在于能够进一步提升市场的交易活跃度,从而提高权益市场的流动性,并抑制标的价格大幅波动。

将ETF纳入互联互通,权益市场开放步伐加快

中国的权益市场发展始终保持着开放的姿态。2022年5月27日,中国证监会、香港证监会发布联合公告,将符合条件的ETF纳入互联互通。7月4日,ETF纳入内地与香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机制开通仪式举行。

港交所行政总裁欧冠升表示,互联互通机制进一步纳入ETF,这代表互联互通机制踏出重要的一步,国际投资者将有机会大幅增加对内地ETF市场的投资,内地投资者也有更多机会利用ETF这种透明度高且灵活的投资工具,实现多元资产配置。

ETF纳入互联互通,将为A股市场带来更多增量资金,尤其是在今年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人民币资产更具吸引力,下半年外资有望进一步流向国内市场,且机构投资者的比例预计将进一步提升。

更多优质资产丰富权益市场供给

截至2021年底,我国社保总资产为2.92万亿元,公募权益资产规模为9万亿元,险资余额达到23万亿元(最高入市资金可占总资产的45%),银行理财规模为29万亿元(1万亿元为权益资产)。万亿级的潜在资金不断流入权益市场,将带来不可估量的新鲜血液。

2022年4月21日,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召开机构投资者座谈会,会议提及“养老金、银行保险机构和各类资管机构是投资者中的专业机构代表,也是资本市场最为重要的长期资金来源。各家机构应把提高投资管理能力特别是权益投资能力作为核心竞争力”。

2022年5月,银保监会修订发布了《关于保险资金投资有关金融产品的通知》,进一步优化了保险资产配置结构。此次修订将理财产品、债转股投资计划、单一资产管理计划等金融产品纳入险资可投资范围。险资可投资标的的进一步扩充,有利于险资增加权益类投资占比,实现多元化投资配置结构,降低投资组合风险,并获得相对较高的投资收益。人保资产相关人士对此表示,当前权益市场具备中长期配置价值,正是保险资金加大长期布局的良好时机。

而从产品创新角度来看,更多优质资产的提供丰富了权益市场配置标的,并提供了稳定流动性。以REITs为例,基础设施公募REITs是国际通行的配置资产,具有流动性较高、收益相对稳定、安全性较强等特点,能有效盘活存量资产,提升直接融资比重,增强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此外,基础设施公募REITs满足了权益投资者的长期投资需求,为我国权益市场提供了重要的配置资产,促进了投融资的良性循环,是对权益市场的一个重要补充。截至2022年6月15日,我国REITs市场总市值达523亿元,增长迅速。展望未来,伴随过去沉淀在其他领域的长期资金的不断流入,权益市场将迎来更大的发展。

“破浪前行风帆劲”。未来,伴随全面注册制的落地、资管新规的实施、金融产品创新的不断推进,笔者相信,权益投资的市场环境和生态环境将持续向好发展。而在愈发成熟的权益市场中,需要强调的是:对于各机构投资者而言,优秀的投研能力才能满足市场的不断变化、适应监管的日益规范、保证权益投资业务的健康发展。因此,在未来权益投资的全新征程中,持续加强投研能力建设将是各资管机构赖以生存的立身之本。(本文摘自《金融博览财富》杂志)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