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益投资 群雄逐鹿

权益投资 群雄逐鹿
2022年08月27日 17:05 中国金融

作者|胡杨「中国银行保险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提要:

  • 现阶段囿于投研能力、市场表现等因素,银行理财子公司参与权益市场投资更多只是小范围尝试。

  • 公募基金在标准化投资管理和风险控制等方面都具备比较优势,而这些优势也反哺了公募基金的权益类投资表现。

  • 未来,“成长性”将成为险资配置权益资产的关键词。

资管新规过渡期正式收官、破“刚兑”理念深入人心、市场无风险利率下探、“房住不炒”定位得到坚持……在上述背景下,积极把握权益投资大时代的机遇已经成为资管行业的普遍共识。

现阶段,银行理财、公募基金、保险等各类资管主体正在发挥专业优势,不断提高投资管理能力特别是权益投资能力,积极拓展参与资本市场的广度和深度,并取得了一系列有益成果。

银行理财:走出“舒适区”,进军权益市场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监管部门仅允许银行私行客户和高净值客户的理财资金直接参与权益市场投资。资管新规发布后,银行理财得以通过公募基金间接进入权益市场。2018年底,《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出台,进一步允许银行理财子公司的资金直接投资权益市场。

在监管政策的鼓励下,越来越多的混合类银行理财产品和权益类银行理财产品成功发行,银行理财市场的产品丰富度得以大幅提升。但从最新数据来看,银行理财在权益投资领域仍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1年)》显示,截至2021年底,固定收益类(非现金管理类)产品配置公募基金、权益类资产占比分别为3.98%和1.89%;混合类产品配置公募基金、权益类资产占比相对偏高,但分别也只有23.71%和14.94%。可见,现阶段囿于投研能力、市场表现等因素,银行理财子公司参与权益市场投资更多只是小范围尝试。

一直以来,银行理财的比较优势都在固收领域,其更擅长债券类资产的投资,对于权益类产品的运作更多是采取类固收的投资方式,以债券类、货币市场工具和现金类资产打底,以权益类资产博取高收益,完全投资权益资产的产品相对偏少。

与此同时,银行传统的岗位设置也不利于权益投资的开展。普益标准2020年第一季度对172家银行进行的调研结果显示,设置权益类投资及相关岗位的机构仅占全部调研机构的10%。不过,在放开银行理财直接投资权益市场的限制后,银行在岗位设置上大都布局了权益投资相关岗位,为进军权益市场作准备。但是与权益投资能力更强、经验更丰富的资管同业相比,银行仍面临权益投资人才不足(大型公募基金研究团队约有上百人)以及权益投资框架尚未形成等窘境。

另外,众所周知,银行理财产品存在同质化问题,各家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个性化”不足,如何突破此困境?银行理财只有做强自身资管能力,才有希望打破产品同质化的“藩篱”,而突围的法门恰恰在于权益市场的布局。

例如,为解决理财产品开展股票投资的净值波动难题,满足投资者对稳健收益的要求,苏银理财创新Smart Alpha股票投资策略,支持含权益产品获取稳健收益,这样一来,权益投资就能以绝对收益为目标,通过风格、行业等科学配置和中长期择时,获取全市场优质收益来源,达到分散投资风险的效果。而贝莱德建信理财推出的首只产品就拥有足够的权益成色,其业绩比较基准含有95%权重的股票指数,采用海外成熟的系统化投资方法直接投资权益市场,这些先进做法值得借鉴。

公募基金:优化资本市场投资者结构的重要抓手

资管新规发布后,公募基金迎来了募集规模的显著扩容。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公募基金规模达到25.56万亿元,其中,封闭式基金资产净值为3.12万亿元、开放式基金资产净值为22.44万亿元,此外,股票基金资产净值为2.58万亿元、混合基金资产净值为6.05万亿元。

投研实力是公募基金的“压舱石”,正是凭借长久以来积累的投研文化,公募基金在标准化投资管理和风险控制等方面都具备比较优势,而这些优势也反哺了公募基金的权益类投资表现。从公募基金的历史业绩来看,优秀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所运作的权益产品往往能获得较好的投资收益。

标点财经研究院的研究结果显示,剔除2014年以前成立的基金,在权益类基金组别中,842只(不同份额分别计算)能获取到数据的权益类基金在2014-2020年的平均收益率达191.43%,有835只基金收益率为正,其中675只基金的收益率在100%以上,最高收益率超过600%。2020年是公募基金风头最劲的一年。富国基金策略部根据Wind数据统计发现,2020年全市场3017只主动权益基金(含普通股票、偏股混合、灵活配置三类)收益率的中位数达到51.48%,这也让“炒股不如买基金”等说法成为当年的金句。

发展权益类基金可以有效提升专业机构投资者的占比,优化投资者结构,降低市场波动率。可以预见,随着资本市场不断深化改革、资管行业净值化转型继续深入、公募基金自身投研能力持续提升,权益基金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此外,“权益类基金要发展,让持有人赚钱、提高持有人的投资获得感是关键。”中金基金相关人士如是说。从买方市场来看,若想提升投资者对权益类产品的接受度,基金公司要拿出最出色的收益表现,背后需要过硬的投研实力作支撑。以东方基金为例,为推进投研体系改革,其全面调整投研架构,将权益投资部按大类资产分为总量周期组、科技制造组、消费医药组以及海外组,明确各小组定位,未来还计划在深度研究的行业配置更多研究员,尽可能地覆盖更多二级子行业,致力于提升主动投资管理和投资服务能力。

险资:权益投资更注重长期价值

与其他资金相比,险资具备负债久期长等特性,因此,在权益投资的过程中,更应坚持价值投资、长期投资和稳健投资等理念。为了充分发挥险资长期投资的优势,银保监会积极鼓励引导保险机构将更多资金配置于权益类资产,包括:支持保险公司通过直接投资、委托投资、投资公募基金等方式,增加资本市场投资,特别是增配优质上市公司的股票;允许保险资金投资理财公司发行的理财产品等。

现阶段,险企已成为我国资本市场第二大长期机构投资者,投资债券、股票、股权三者的占比保持在近60%的水平。2022年4月底,保险行业表内的股票和基金持仓已经达到2.9万亿元,为行业净资产的106%,是近年来少有的超过100%的水平。

2022年7月18日,太保寿险发布公告称,以基石投资者身份参与天齐锂业港股首次公开发行,沉寂数月的险资举牌再次亮相,这给险企配置权益资产带来了好消息。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叠加稳经济政策逐步落地,增配权益市场已成为险资的共识。平安集团首席投资官邓斌表示,“下一阶段,在没有超低概率意外事件的情况下,将出现大量资金从债券市场转移到权益市场的趋势。市场资金充裕,但是权益市场是一片洼地,未来权益市场才是海洋。”与此同时,很多险企也表示,持续提高投研能力,适当加强权益投资力度,重点关注具有长期成长空间的行业和标的。未来,“成长性”将成为险资配置权益资产的关键词。

养老金:权益投资的新“蓝海”

华夏基金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底,我国市场化投资运营养老金的规模仅占GDP的5.5%。而美国第二、第三支柱养老金规模是其GDP的1.2倍,OECD国家市场化运营的养老金规模也达到GDP的50.7%。可见,与发达经济体相比,我国市场化投资运作的养老金规模较低,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2022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宣告我国个人养老金顶层设计正式落地,养老金市场的资金和客源争夺战也随之打响。2022年6月24日,个人养老金管理的首份细则性文件——《个人养老金投资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业务管理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根据文件要求,在个人养老金制度全面推开后,拟逐步纳入投资风格稳定、投资策略清晰、长期业绩良好、运作合规稳健、适合个人养老金长期投资的股票基金、混合基金、债券基金、基金中基金和中国证监会规定的其他基金。这对公募基金开展权益投资将会产生重大利好。

一直以来,公募基金都是养老金投资的“主力军”。与其他资管机构相比,公募基金在养老金投资上具备一系列优势,包括擅长权益投资、养老金业务经验丰富、资产配置多元化等。早在2018年,公募基金就已经引入国际成熟的养老产品形态——养老目标基金。现阶段,公募基金管理的各类养老金总规模已达4万亿元,占我国养老金委托投资总规模的一半,管理的养老金类型包括社保基金、基本养老金、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等。

除了利好公募基金行业发展,银行也将迎来重大市场机遇。个人养老金账户在商业银行设立,此账户具有唯一性,且资金不可提前支取,每个客户每年可带来上万元的资金沉淀。市场期待在个人养老金管理的首份实施细则出台之后,银行相关的个人养老金产品管理要求也将陆续发布,从而为商业银行布局养老金业务奠定重要基础。

对保险业而言,保险资金关注长期收益与短期回报、兼顾相对收益与绝对收益的特点更契合个人养老金的管理要求,且保险机构原本就与健康养老行业关系密切。目前,已有多家险企布局养老金第三支柱赛道,在创新产品等方面已经着手安排具体工作,可以说正持续丰富个人养老金领域的产品供给。未来,伴随细则文件的陆续出台,险资在布局个人养老金业务方面的路线和逻辑将会更加清晰。

“风物长宜放眼量”。2022年上半年,尽管资本市场出现大幅波动,但随着市场底部区间逐步清晰,各类资管主体的投资策略有望从资金避险逻辑转向更积极寻找被低估和被错杀的结构性投资机会,进而积极布局权益投资。或许行情不会一蹴而就,反弹加速上行的行情仍需要等待,但经历震荡筑底的过程后,资本市场将走向修复。

而从更长期的维度来看,中国经济的韧性不会发生本质改变,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也不会改变,因此当前估值极低的权益资产具备长期吸引力,这给资管机构布局权益投资提供了重要契机,同时也要求各资管机构积极拥抱权益投资的大时代,精准布局,成就自己的特色与精彩。(本文摘自《金融博览财富》杂志)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