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馨儿与千金女

对于一个家庭来讲,孩子是未来的希望。对父母而言,孩子是他们最大的财富。唐代著名诗人张谓(生卒年不详),字正言,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有一首五言绝句这样写道:

五叶传清白,由来福有基。

家无阿堵物,门有宁馨儿。

落日秋容惨,流泉夜响悲。

个中无限思,唯有故人知。

诗中名句“家无阿堵物,门有宁馨儿”,涉及两个典故——阿堵物和宁馨儿,都与西晋的名士王衍有关。王衍(256—311年),字夷甫,曾任中书令、尚书令、司徒、司空、太尉等职,少年时期长得神情明秀,风姿闲雅。有一次,他结着两个丫角发髻,拜访竹林七贤的“老大”山涛。山涛看见他,赞叹良久,王衍离去时,又目送很远,说,一个什么样的老太,竟生了一个这样好的儿子。《晋书·王衍传》:“衍字夷甫,神情明秀,风姿详雅。总角尝造山涛,涛嗟叹良久,既去,目而送之曰何物老妪,生宁馨儿!然误天下苍生者,未必非此人。”“宁馨”是晋宋时期的俗语,意即“如此、这个”,“宁馨儿”则是对孩子的美称,意谓佳儿。

长大以后的王衍,清心寡欲,喜欢清谈,崇尚老庄学说。他的妻子郭氏,是贾皇后的亲戚,聚敛财富,贪得无厌。王衍对郭氏的这种行为十分鄙夷,而且始终不说一个“钱”字。有一次,妻子想试探他,趁他睡熟时让婢女拿钱把床围起来。王衍醒来后,气得连叫婢女“把这个拿开”。《晋书》原文:“妻郭氏聚饮无厌,衍疾郭之贪鄙,故口未尝言钱。郭欲试之,令婢以钱绕床,使不得行,衍晨起见钱曰:‘举阿堵物却’。”“阿堵”为六朝人口语,意为“这,这个”,和“宁馨”的意思差不多。从此,“阿堵物”就成了钱的别称。

张谓这首诗第一次将与王衍相关的两个典故同时写入一首诗中,对仗工整,清闲雅致。北宋理学家邵雍(1011—1077年),字尧夫,谥康节,与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有一首诗《头白吟》,虽然没有用到这两个典故,但表达了同样的意思:

头白已多时,况能垂白髭。

不如犹甚幸,窃比未全衰。

润屋虽无镪,承家却有儿。

敢言贫净洁,似我亦应稀。

邵雍是著名易学家,他的很多诗“以文为诗”“热衷说理”,这首诗也强调说,虽然家里没钱,但是有了孩子就是最大的财富。南宋诗人周必大(1126—1204年),字子充,一字洪道,自号平园老叟,吉州庐陵人(今江西吉安),有一首诗《寄题龙泉李氏万卷堂》:

断简残编已可披,排签插架有馀师。

五三载籍多为贵,九百虞初小不遗。

润屋殊非阿堵物,传家自是宁馨儿。

老来铅椠心犹在,每忆雠书馆殿时。

诗中“五三载籍”指重要的经典文献,出自《文选·司马相如》:“五三六经,载籍之传,维风可观也。”前面几句的意思是:古代经书典籍十分宝贵,那些小说虽然不重要,但也不肯扔掉。“虞初”典出东汉文学家张衡的《西京赋》,因为在这首诗中提到“小说九百,本自虞初”,后世很多人将中国小说家的鼻祖归为虞初,也有人将虞初直接指代小说。“润屋殊非阿堵物,传家自是宁馨儿”,与“润屋虽无镪,承家却有儿”表达同一个意思。诗中“铅椠”指写作、校勘。“雠书”指校书。

南宋诗人李正民是政和二年(1112年)的进士,一生经历十分丰富,著有诗文别集《大隐集》三十卷。他有一首诗《再寄曹明甫》这样写道:

忆昔陵阳寓学时,登山临水共追随。

并游志气青云近,投老光阴白发垂。

顾我家无阿堵物,喜君门有宁馨儿。

仍闻岁晚聊栖棘,愿访茅斋杜拾遗。

诗中说,我们不是富有人家,但可喜的是,好友曹明甫家却有非常懂事的孩子,这是最大的财富,未来可期啊!南宋诗人李正民的价值观与明代文学家王世贞(1526—1590年)何其相似,后者有一首七言律诗《宗人汝康都运端阳举孙乞诗为赠》:

淮水汤汤无尽期,琅玕又见吐孙枝。

石麒麟送在兹夕,蜡凤凰成应几时。

眼中不置阿堵物,膝下所以宁馨儿。

蒲觞角黍最初会,它日三千客是谁。

王世贞好友、同姓族人王汝康,时任都转运使司,有一年端午节,家添新丁,儿媳生了孙子,王世贞应王汝康之请写了这首诗。全诗大意是:王家开枝散叶,不断繁盛,就像淮河之水浩浩汤汤,连绵不绝。因为教养有方,王家儿孙多有出息。今天端午第一次见王家这位刚刚出生的孙子,日后必受命于天、出人头地。“琅玕”是传说中的仙树。“蒲觞”即菖蒲酒,用菖蒲叶浸制的药酒。“角黍”即粽子。两者都是端午节(端阳)的食物。三千客是形容门客众多,战国四公子皆喜养士,门下号称有食客三千人,此处尤指孟尝君,因其端阳日生故云。

从以上诗中可以看出,古代诗人总喜欢标榜“家无阿堵物,门有宁馨儿”,一方面以家中贫贱显示清高,另一方面又夸耀自家孩子有多么优秀。但实际上,无论家中贫富,孩子出息与否,都是父母最大的财富,价值千金。今天人们只要一说起“千金”,都明白无误地指女儿,其实“千金”这个典故最初是指儿子,而非女儿。

南朝有一位著名文学家谢(音fěi,441—506年),曾任梁代司徒,是辞赋家谢庄(421—466年)之子,谢庄又是山水诗人谢灵运的侄子。谢年少即显示出不凡的文学才华,父亲十分器重他,常让他跟随左右。琅琊王景文对谢庄说:这个孩子是神童,以后一定飞黄腾达。谢庄笑抚着谢的背说:真是我们家千金。《梁书·梁传》的原文:谢“幼聪慧,(谢)庄器之,常置左右。年十岁,能属文。庄游土山赋诗,使命篇,揽笔便就。琅邪王景文谓庄曰:‘贤子足称神童,复为后来特达。’庄笑,因抚背曰:‘真吾家千金’”。此后相当长的时期,文人都用“千金”指出类拔萃的少年男子。

在父母眼里,儿子宝贝,女儿也值千金,唐代就有人将女儿称为“千金”。唐代诗人毕耀(生卒年不详),又名毕曜,东平(今属山东)人,在玄宗、肃宗朝曾任太常寺太祝、司经局正字,以及县尉、侍御史等职,有诗才,与孟浩然、钱起皆有来往酬唱。他有一首《古意》这样写道:

璇闺绣户斜光入,千金女儿倚门立。

横波美目虽往来,罗袂遥遥不相及。

闻道今年初避人,珊珊挂镜长随身。

愿得侍儿为道意,后堂罗帐一相亲。

在毕耀这首诗中,“千金”与“女儿”联用,但那时还没有“千金小姐”这个词——据说这个名称最早见于元代剧作家张国宾的杂剧《薛仁贵》:“你乃是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请自稳便。”对于这个说法,需要进一步考证。大概在清代以后,千金就基本指女儿了,如曹雪芹在红楼梦十二曲《喜冤家》中,对贾迎春的判词中这样写道:

中山狼,无情兽,全不念当日根由。

一味的,骄奢淫荡贪欢媾。

窥着那,侯门艳质如蒲柳。

作践的,公府千金似下流。

叹芳魂艳魄,一载荡悠悠。

此处“公府千金”无疑指贾迎春,判词中暗示她嫁入孙家后被家暴致死。一位贵族出身的千金小姐被当作低贱的蒲柳看待,金陵十二钗的命运都逃不过一个“惨”字。

(作者丁骋骋为浙江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

本文刊载于《金融博览》2025年第2期

0条评论|0人参与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