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韧:诚实写作

刘韧:诚实写作
2023年10月15日 21:47 刘韧

此文献给曾宪勇连续组织7年的媒体人京郊聚会

1. 写之前,问自己:这值得写吗?我配写吗?我知道啥?我不知道啥?读者想看啥?1999 年,我已写出《知识英雄》,也写了很多关于联想的故事,联想董事会由此做出一个决议,让我来写《联想传》。这在当时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此前,《联想为什么》一书卖得非常好,联想公关部告诉我:你写《联想传》,会比《联想为什么》卖得更好,联想也会动用很多资源推广这本书。

都谈好后,我就开始做采访了。那些平时不接受采访的,像计算所所长曾茂朝,也接受了采访。后来,突然出了一件事情,《计算机世界》刊登蒋胜蓝长文,爆出柳传志和倪光南的矛盾,掀起轩然大波……1999 年底,联想停了《计算机世界》所有的广告,几千万规模。我们去和联想沟通,后来,我就写了一篇文章《柳传志心中永远的痛》。那时,我跟联想的关系很融洽,《联想传》继续进行,我大部分的精力都在干这个事。但是,突然有一天,我想了一下,决定放弃写这本书。匪夷所思吧?当时真是天时地利人和,眼看要写出来了。我为什么放弃呢?这里面的原因有很多,但最根本的是,我要写的、该写的、有价值的,我已经写完并发表了了,那还写啥?我骗不了自己。

第二个重要的原因是,联想提了一个需求,在书中把联想拔高到代表中国民族企业的高度。这不是写一个事实,而是要写一个观点,这事我不会,也不愿意。

写任何一篇文章,我都会扪心自问:我有没有新的东西要告诉读者?我能不能讲的更简单或更有趣?若纯粹为了赚钱而写,我觉得还是不写为好,因为写作一直不是很好的赚钱方式。

2. 标明文本类型:新闻事实、观点评论、小说虚构。不写夹叙夹议的综述。我最讨厌“夹叙夹议”的综述,一边写事实,一边讲作者的观点,读者有可能分不清楚哪是事实,哪个是作者观点,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有可能会隐藏或夸大事实,这是非常不道德的。

《华尔街日报》报社有两个门,是因为新闻版和评论版的两拨人不能从一个门进,他们之间也不能沟通。评论版和新闻版的文章要在版面上要严格分开。这就给读者一个鲜明的第一个印象: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观点,这可以争论;但事实是事实,不是观点。而我在大学时,新闻写作老师教我们:最高级的文体是综述!这样,新闻就很有可能变成了一个议论文,先有观点,再围绕观点再去找事实。

3.整理录音是还原事实,唤醒灵感的过程:我做采访必录音,我的写作特别简单,第一步是整理录音,我需要一天到一天半整理录音,当年我用坏了五个录音机,我要听三五遍才能逐字逐句打出文字。在这个过程中,我对事实有了更深入理解,能听出当时未留意的弦外之音。此时,灵感就会产生,这个灵感其实就是文章切入点和由头。接着,我会拼劲全力写开头,只要写到500字左右,这篇文章就有魂了,这个魂会带着我自然地往下写。

写作是作者带着读者对未知进行的探索,不必完全想好再下笔。当你长时间地诚实地面对事实后,你就会有灵感,文章就会变成一个有生命的东西,它会自己成长,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写作状态,你抓住这个状态的时候会写得很顺。在很顺的时候,我大概一两天就能写完七、八千字的文章。

4、删除不含信息量的句子。写完文章之后,我会删掉那些废话。文章并不是字越多越好,而是字越少越好。删掉没有信息量的句子。 能用三句话讲清楚的用了三段,我觉得这是不诚实的表现。日本的新闻媒体在这一点上做得特别好,很多新闻就一个标题,没有正文,讲清楚了,就到此为止。

有一些哲学书我读不懂,我会去看日本人写的对原作介绍的书,日本人有本事,将枯燥复杂长理论用简单的小册子讲清楚,每句话都尽可能包含更多的信息量。我要学一个感觉特别难的东西,我一般都用日本的教材,写得简单。

5. 规范的中性平衡>你的客观。客观是不存在的。写作是个人的事情。我写完后,会故意找跟我的观点相反的事实。这一点是我跟维基百科学的,维基百科把中性作为编辑任何词条重要的规则之一,甚至是没有之一。比如编辑一个比较敏感的词,若不坚持中性,观点相左的双方会不停地打架,是没办法编辑的。

6.及时订正错误。新闻作品的及时性决定了记者们要在最短的时间赶出文章,记者可能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检查,尽管要拼命地检查,但有时难免出错。写错了就赶快订正是诚实的表现。像《彭博社》《华尔街日报》都非常重视订正错误,编辑会在文后郑重地标明我在第几版、第几行做了订正。

作为一个媒体,亦或一个作者,赶快认错是一件自然的事,也是一件自豪的事。千万不要企图去维护错误观点的正确性。我在 2000 年左右写《柳传志心中的痛》,我的倾向很明显,后来我反思,做了非常多的订正,我去见倪光南,当时其实我也很害怕沟通,但我认为直面偏颇和错误并不丢人。面子不是自己要,就有的。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