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内循环”:有尊严地活下去!

读懂“内循环”:有尊严地活下去!
2020年08月06日 08:54 周密金融

密金融,一切只为您,从来无二心!

版权:来源  蓝白观楼市 ID:qushiluoji 作者 蓝白argentina

01

2020年实在太难了。

前天跟一个做百货生意的朋友聊天,他讲了一个现象:

往年,店里两天就能产生100多斤的纸箱。

现在,就算等一周时间,也不见得有100斤的纸箱剩下来。

实在是卖不动啊!

就连以前天天去市场收废旧纸箱的老大爷,现在也没影了。

一叶落而知秋,在复工复产4个月之后,需求的疲弱,成了迫在眉睫的问题。

7月31日,统计局公布了7月PMI数据,7月制造业PMI51.1,非制造业PMI54.2。

作为衡量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PMI的每个分项,都值得细细琢磨,本次数据看起来都在荣枯线之上,需求却远远没有达到人们的预期。

1,制造业生产指数回升至54.0,新订单指数回升至51.7,说明生产依然大于需求,未来可能会出现库存积压。

2,非制造业PMI低于预期及前值,商务活动指数较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至53.1%,疫情影响已经常态化。

显然,受限于终端消费者的需求不足,无论是工厂,还是经销商、批发市场、商家,都还没有从寒冬中彻底走出。

怎么办?

内循环,该出场了!

02

我们捋一下高层提及“内循环”的时间线。

5月14日,首次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7月21日企业家座谈会上谈到:

面向未来,我们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7月30日高层会议上再次强调:

“当前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此类动向,只要提及一次,就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更不用说,最近2个月内,已经提了两次、三次。

这就不是重视与否的问题了,而是“内循环+双循环”的模式,已经板上钉钉。

那么,到底什么是“内循环”?为什么实行“内循环”已然迫在眉睫?

从理念上讲:是通过国产替代,完善技术和产业供应链,改变受制于人的局面;通过激发和做大内需,弥补外部需求的疲弱和不足,减轻外部需求波动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冲击,提升经济运行效率,解除居民消费后顾之忧,释放消费需求空间。

这些话,各位不要觉得太笼统,其实话里有话。

如今的外部形势,不用蓝白多废话,所有人都心知肚明。

从中兴到华为,从海康威视到360,从大疆到福建晋华,对方的胃口越来越大,獠牙越来越锋利。

现在,他们瞄准了TikTok。

财报显示,TikTok上半年收入约4.21亿美元,下载量达到6.26亿,目前全球下载量累计超23亿,估值约300-500亿美元。

说起来真是令人难以置信,2020年了,他们居然想直接砍掉TikTok,脸都不带红一下。

03

一边是保护主义盛行的大环境,另一边,是疫情在加速撕裂这个世界。

截止7月31日,全球较前一日增加近30万例,累计超1710万例,炎热的夏天来了,不仅没有使人们的生活重归平静,反而加速了事态的扩散。

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表示,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将持续数十年。

据英国慈善机构救助儿童会报告预估,教育预算削减和贫困加剧,可能在今年内导致全球至少970万儿童永久失学。

美国二季度GDP数据创下自1947年进行该项统计以来的最大降幅。德国二季度GDP环比下降10.1%。

摩根大通预测,二季度欧元区经济按年率计算将萎缩40%,疫情仍在蔓延的印度也将萎缩40%,巴西的降幅甚至高达51%。

这是一场“持久战”。

当大家都在争论下半年货币、财政、房地产政策何去何从时,上面已经开始考虑十四五和2035的远景规划了。

我们还在第1层,政策已经站到了第5层。

外部环境风云变幻,要做好长期准备,保持健康的经济增速,就必须启动国内大循环模式。

04

我们并不是没有需求。

根据eMarket的预测,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零售消费市场,系一个多世纪以来首次超越美国。

预计到今年末,我国零售消费市场达到5.072万亿美元,而美国则为4.894万亿美元。

到2024年,中国零售消费市场规模将达到6.123万亿美元。

伴随着居民购买力的提升和消费市场规模的扩大,近20年来中国进口占世界进口的比重不断提升,2018年已达13.9%。

我们并不是没有人、没有能力去消费。

目前,我们的年度GDP规模超过100万亿,人均GDP刚过1万美元,有近4亿中产和6亿低收入人群,城镇化率水平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截至2019年底,中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4.38%,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6%,还有2.27亿人口还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落户。

这么大的市场,如此规模的流动人口,就是内循环的最大底气。

事实上,上半年,我们已经看到了“内循环”的积极效果。

截止6月份,石油加工、钢铁、有色出厂价格指数全部回升至60%以上,黑色、有色冶炼及产品、钢材、水泥产能持续增长。

实事求是的说,其中既有传统基建项目逐步落地的因素,也有房地产的功劳。

反复的降准降息,充裕的市场资金,还发了那么多的国债、特别国债,再加上今年的赤字,上游行业的恢复速度大大增加。

此外,专用设备、电气机械、计算机、通信设备制造业同比增幅均在10%左右,这是“新基建”在逐步发力。

这当然还不够。

05

大家更关心的是:接下来,内循环模式会如何运转?

想要经济实现健康的内循环,绕不开3个字:房地产。

往大里说,房地产+建筑业占GDP的比重,两者相加占整个GDP的1/7,土地出让金贡献了1/5的广义财政收入,房地产相关税收加上房企所得税,占了整个狭义财政收入的1/6。

房地产+建筑业,一共为中国今天提供了5000万个就业岗位,2010年时是2100万个,这个数字,在10年间增长了2.4倍,现在达到了5052万人就业。

5000万人就业,背后就是5000万个家庭,关乎数亿人的财富浮沉。

但是,如果继续以前的粗放模式,还是靠大拆大建拉动GDP,扩内需就无从谈起,技术进步就不会有空间,就无法站到产业链的顶端。

毫不夸张的说:房地产行业的走向,决定了“内循环”的成败。

在4月份,蓝白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大国大城!楼市有了“定海神针”!》,文章是对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意见的解读。

时隔4个月,再看这份意见,其实已经指明楼市在“内循环”体系下的地位。

土地:经营性土地入市、农地审批权下放、宅基地登记,盘活闲置的集体用地,为“大基建”打下坚实的根基。

劳动力:发达城市群户籍累计互认、教育、医疗要跟人口匹配。

资本:提高直接融资占比,增加民营小微企业的金融供给,扩大金融业开放。

技术:提高研发比重,科技人才培养与激励,知识产权保护、科技成果转化。

以上,就是未来“内循环”的重要轮廓,每一项、每句话乃至每个字,都包含着巨大的信息量和细则配套。

06

具体来说,黄奇帆在《如何构建国内大循环》中举了几个例子:

1,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经济圈的红利会达到数十万亿级。

2,西部可以大面积搞蔬菜粮食生产基地,通过中欧班列输送到中东部,1.5亿亩蔬菜粮食生产基地,就相当于腾挪出了1.5亿亩耕地,中东部发达城市群可以把这部分土地指标买过来,缓解用地紧张。

3,6亿农村低收入群体财产性收入只有3%,宅基地、集体经济资产、农民住房的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是重要增收渠道。

4,建公租房、学前教育公共化、高中义务教育、医疗专业学生免学费。

5,我国钢铁存在产能过剩现象,但与此同时,钢铁在建筑结构上的使用量只有7%~8%,而欧美等国家这一比重为40%左右。如果在建设标准中提高房屋用钢比重,一年可消化一亿吨以上钢材。

6,美国每千人汽车拥有量是中国的5倍,限号、限牌放开,将部分过剩的写字楼改造成立体停车库。

一句话:如今房地产是经济的“主角”,是未来国内大循环的“配角”。

目前,地方对土地出让金和高额税收的依赖,房产依旧是银行最青睐的信用抵押品,依然是居民资产配置首选,房地产的地位仍无可动摇。

但是,作为一剂猛药,房地产拉动经济的“效能”,已经出现边际递减。

07

我每次都喜欢拿经济学里“吃包子”的故事来举例子。

一个从没吃过包子的人,尝过了包子后,当然会狼吞虎咽,但当他吃饱、吃腻歪之后,再美味的包子,也不可能再提起一点兴趣。

曾经沧海难为水,此时,他想的是山珍海味,想的是体面,想的是尊严。

内循环也是一样,需要些新东西。

1,大城市的土地供需矛盾,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深圳已经开始尝试停止公寓审批,扩大宅地供给。

2,重视龙头的作用,金字塔尖的城市会越来越多,今天看到一个消息,中科院发文呼吁升格深圳、青岛、大连、喀什为直辖市,这是趋势。

3,闲置荒废的土地要利用起来,北京、上海、沈阳、成都等13个城市首批开展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试点,经过几年时间已经进入到落地阶段。

4,打破户口藩篱,300万人口以下城市已全面放开落户,除京沪外的所有城市,落户门槛极低。

在土地、户口、劳动力、城市群变化的过程中,房地产的作用,就是“配合”。

准确地说:是千方百计、无条件的“配合”。

不能大涨,要给居民留足空间去消费,去扩内需。

不能大跌,要给银行、金融体系、各城市留下转型“窗口期”。

要解读“内循环”,就必须理解这以上这几句话。

08

如果还不理解,看看调控对待房地产的态度,不理解也要理解。

今年以来,高层会议上对房地产的表述如下:

2月21日,全文未提及房地产。

3月27日,全文未提及房地产。

4月17日,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两会(5 月 22 日): 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7月30日,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

2月份停工休市,经济活动暂停,3月下旬开始复工复产、复商复市,房地产是经济最大的“启动器”,要给予支持。

4-6月份,深圳、杭州、宁波多地重现炒作苗头,一二线城市量价齐升,开始重提“房住不炒”。

7月后,多地密集发布调控措施,房地产座谈会召开,提及“时刻绷紧调控这根弦”,继续强调房住不炒。

这意味着:

1,即便经济面对压力,政策依然保持了难能可贵的定力(这是以往从来没有过的)。

2,下半年,楼市不会重现2-4月份的宽松氛围。

09

前两天,看到李诞发文感慨:

这半年让人流眼泪的事太多了,这半年过的,感觉是在考验我到底合不合格。我还行,希望我的朋友们也都挺住。

很多人都对这段话产生了共情,可现实是:2020年的困难模式,还远没有结束。

以后,还会有困难pro、困难pro+、困难PLUS、困难pro max模式等着我们。

内循环,就是为了能在未来挺住。

2020已经过去了一多半,这个世界还会变好吗?

也许会,也许不会,但无论如何,我们都要有尊严的活下去。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