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深之争终于在广东省官方统计数据里尘埃落定。
今天(12月5日)下午,广东省统计局发布《关于改革研发支出核算方法修订地区生产总值核算数据的公告》。
深圳和广州修订后的2016年GDP分别为20078.58亿元和19805.42亿元。
这意味着深圳正式超过广州,成为大陆经济总量第三城。
广东则成为国内首个GDP突破8万亿大关的省份。
这哥俩加起来占了广东一半
悦涛以前说过深圳:35年,6500倍!人类永远无法再复制这样一个城市
它的背景是过去近40年里中国与世界的连接。高度发达的工业生产力对农业社会的剧烈冲击和席卷。一直到最近十年疯狂的货币扩张。
让对比来得强烈一点:把时钟往回拨20年。
1996年,全国GDP超过千亿的城市有六个,深圳没能入围,屈居第七。除了北上广三座大山,挡在深圳前面的,还有重庆、天津、苏州。
深圳统计局的陈中先生1998年在开放导报上发了一篇文章:
《深圳能在2000年实现全国城市前四名的目标吗?》
文章先给了一个保守的预测:
按1996年的经济发展速度,深圳到2000年会排在上海、北京、广州、天津和重庆之后,成为第6名。
紧接着又来了一个内心的期望:
如果每年增速比天津重庆和苏州高出5%,那么到2000年深圳就可以成为前四名的优等生。
对后一个目标,文章表示:“困难重重、希望尚存。”
字里行间看得出当年深圳人的心态:希望深圳尽快上位,成为名副其实的大都市。但又表达得谨慎谦卑,不太自信。
结果,到2000年时,深圳轻松碾压重庆、天津和苏州,GDP超越2000亿,跻身全国第四城。
从1996年到2016年,深圳GDP从950亿增长到2万亿,增长了逾20倍。
广深之间的差距,在2000年之后不断缩小,广深的华南头牌之争也愈演愈烈。
广州从去年开始在舆论场上渐居下风。几个原因:
1、忽视金融业。吸金能力和创新能力欠缺。
城市资金总量早已被深圳超过,且差距越拉越大。目前深圳本地存款约6.7万亿元,广州为4.95万亿。
上市公司数量和市值,深圳碾压广州。
且缺乏有价值的金融创新。
2、产业布局过于传统和保守。偏爱汽车业,在科技互联网等新经济板块的创新、扩张明显不足。
没有本土原生巨头,没有足够的独角兽。杭州体量虽小,在互联网经济上已碾压广州,无论巨头还是独角兽。
所以广州对自己的形象推广,一般是这样的:
广州大爱汽车,但是会成广特律么?
这次研发重估,是深圳对广州的最后一击。它代表城市经济的知识含量。
GDP,实际含义是所有增加值之和,也就是收入减成本,或者产值减损耗。
对研发支出重新核算,实际是强化知识资产。把有价值的研发不再当成支出和损耗,而是资产沉淀。
重新核算,广州GDP增加了258亿,深圳则增加了586亿。
说明深圳的研发投入明显高过广州,也代表未来增长潜力超过广州。
拿互联网模式来套一下两个城市:
贸易流:深圳是外贸流量入口,广州是内贸流量入口。
资金流:深圳是跨境资金流入口,广州是省内资金流入口。
人流:深圳是全国人民入口,广州是中南人民入口。
产业上:深圳金融+科技,广州汽车+国企。
以上,过去40年,深圳一直站在更强的风口:对外开放、金融自由化、外贸便利化、IT电子产业链全球分工、互联网崛起。
深圳连接香港,深港作为共同体,是中国对外集散效应最强的城域。
广州是华南对大陆集散效应最强的门户城市。
从定位上,广州就输了。深港的格局和层次始终高于广州。而广州也没有发狠去突破自己的固有空间。
中国改革开放近40年来的城市战争,毋庸置疑,深圳是最大的赢家。
背后最关键的元素:
一头对接国际飞地香港,区位不可取代。
一头对全国人民来者不拒,没有本土约束。
没有任何一个城市,能把对外和对内同步开放到最大化的程度。
香港对外开放而对内封闭。其他国家的开放型城市,背后没有一个14亿人口的中国。
这种级别的开放,给深圳带来了对年轻人的最强吸纳能力。全球最高比例的年轻人和优胜劣汰的高流转,是深圳取之不竭的能量源。
高速发展之后,短板和隐忧也是有的。
脱离收入的资产泡沫、金融高杠杆的炒作风险、制造业外迁的空心化、外向依赖的双刃剑、公共民生的投入欠账、强生产弱消费的瘸腿(居民存款和消费总额低于广州)……
其中全球第一的房价收入比和急速膨胀的金融杠杆,是全球化异动之下深圳这个年轻城市需要上点心的。谁知道灰犀牛在不在自己的跑道上?
今天不说这些了。
深圳毕竟年轻,想想20年前“坐七望四”都还有点不好意思,今天这个第三名,是过去30多年奋斗的奖赏。
是对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的致敬。
----------------------------------------------
财经自媒体联盟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