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怀民被叫起床941周年、汪伦送李白1270周年,论交朋友的艺术

张怀民被叫起床941周年、汪伦送李白1270周年,论交朋友的艺术
2024年11月26日 16:48 姿势分子-knowledge

张怀民也没想到,自己能在近千年的岁月之后出了名。

一个宋朝人,“不温不火”了九百多年,却在互联网发达的21世纪上了热搜。唯一的原因,就在于他交到了一个极具关键性的朋友——苏东坡。

一首短小精悍的小品文《记承天寺夜游》,引出了一段令人羡慕的“神仙友情”。一次简单的夜游,中间的五个字“怀民亦未寝”,更是老梗出新,甚至有网友纪念说:今年是苏东坡与张怀民夜游的941周年……

这篇小文章,全文甚至只有85个字,却是语文教材中的经典。大意是说苏轼贬谪黄州的一个夜里,见月色美好,于是在悄无一人的夜里出门闲逛。恰好张怀民也还没睡觉,于是两个人一起闲逛。

没了。

我的翻译,都快比原文长了。

这么短的文章,为什么成了经典?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反映了苏轼的洒脱品格。但人们也渐渐品读出来,和他同游的张怀民,与他建立的深厚友谊,也是促成这篇小品文的关键。

本文经典的,莫过于最后一句话:“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这世界从来不缺少美好,而是缺少和我们一起见证美好的同伴。一起见证美好的同伴或许有,但那个能和自己同频共振,在我们“失眠”时也能“亦未寝”的知己,更是可遇而不可求。

用另一句时髦的话说,那就是“世另我”。

说起来,张怀民真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人物。不论在哪一部史书中,都没有他的传记,我们也只能从其他人的故事中听到关于他的只言片语。甚至“怀民”到底是他的名还是他的字亦或他的号,目前都没法考证了。目前网上的说法,也都只是猜测。

就是这么一个不起眼的人,如今出了名。没别的原因,就在于他交了一个好朋友——苏轼。凭借着苏轼的名气和《记承天寺夜游》的经典作品,张怀民得以名留青史。

运气这么好的,还不止张怀民一个人。另一个人,叫汪伦

说起来,这位老兄就更有名了,因为和他有关的作品更加经典,我们每个人上小学就要学习,那就是李白的《赠汪伦》

这首28个字的诗,可以说也是“偶然所得”。时值李白天下漫游,遇上了一个叫汪伦的人。在李白临走的时候,汪伦搞起了行为艺术,在送行的岸边用歌声欢送李白,换来了这首诗,让他留名至今。要是没有这首诗,汪伦的名字必然比张怀民还要更不起眼。

据考证,《赠汪伦》这首诗应该作于公元754年或755年。如果按照前一种说法,那么今年就是汪伦送行李白的1270周年~

不论是汪伦本人还是《赠汪伦》这首诗,其给人们留下的美好印象都远超过实际。诗中说“桃花潭水深千尺”,实则李白作诗最擅长的就是出神入化的夸张手法,真实的桃花潭深度今天已无法考证,但肯定远不及千尺。而汪伦和李白,从目前的史料来看,大概也就是一面之缘,没有任何文字记载两个人后来还有重逢。

但在千百年来人们的印象中,桃花潭水就是那么深,两个人的友谊就是这么厚。这,就是交朋友的技术和艺术。

历来,文人都是掌握着笔杆子的群体,不仅能掌握当下的舆论,还能在纸上流传后世。至少在古代,跟文人交朋友,是最容易在史书上留下一笔的。

就好像杜甫笔下的“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像罗隐诗中的“钟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像王勃《滕王阁序》中的“都督阎公”“宇文新州”,像苏东坡另一首词中的“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

说起来,即便隔着千百年,人世间的规律似乎并没有变化。那些人和今天的人一样,不知道什么时候因为什么事就出名了。李白、苏轼的朋友数不胜数,陪苏轼游园、为李白送行的人亦多如牛毛,但出名的就那么几个。

有的时候,运气就是这么重要。

说到这,我又想起了一个有趣的野史故事。

说的是一个叫李琪的妓女,同样也是在苏轼贬谪黄州期间结识了这位文学大家。和上述几位机缘巧合下出名的人不同,李琪一开始就决心求苏轼一首诗,让自己天下闻名。可惜的是,几年的时间里,苏轼却一直没有赠诗给她。

一直到苏轼准备离开黄州了,李琪知道这是最后的机会了,于是绝不放过苏轼,誓要当天得到苏轼的墨宝。

苏轼性格豪迈,来者不拒,又想起自己拖欠这首诗太久了,于是提笔写道:“东坡五载黄州住,何事无言及李琪?恰似西川杜工部,海棠虽好不吟诗。

和上面的人不同,李琪是实实在在的主动争取来的出名。都说“强扭的瓜不甜”,但李琪不在乎。如果说张怀民、汪伦体现了交友的艺术,李琪展现的就是交友的技术。条条大道通罗马,他们都让自己的名字被更多人听到。

可是,这么多人里,唯独张怀民在今天火了。为什么?

原因也很简单,他和苏东坡是“双向奔赴”。汪伦给李白送行,换来了一首诗;李琪软磨硬泡,才在野史里留下了名字。唯独张怀民,是被苏轼找的那个人。朋友易得,知己难寻。在那个悄无人声的夜里,广大的天地之下,只有张怀民和他一样未寝。此情此景,恰如俞伯牙和钟子期的高山流水。

让大家羡慕的,从来不是留名后世,而是当下一个懂自己的人,一段随时随地能相互陪伴的友情。

都说当下的人们太浮躁,其实大家依然追求“相与步于中庭”的慢节奏生活;都说现在的人太功利,其实大家的三观依然十分端正。

也许我们遇不上那个属于自己的“张怀民”,但不妨碍我们做自己的“苏东坡”“李白”。

这个夜,也许没有人陪伴一起赏月,但也请你抬起头,毕竟你还可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