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在济宁,民营企业担负着重要角色,它们活力四射,硬核有力,用“新”出招,以“质”取胜,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着强劲力量。可以说,广大优秀民营企业重塑着产业优势,成就了地方发展;也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发展环境,就能培育出什么样的企业。
创新驱动——
“老搭档”焕发新机
在济宁高新区永生重工中韩高端装备产业园内,工人们正在将一台热模锻压力机拆解装车发货。这台大“块头”压力机是为泰安一家轴承企业定制,锻造压力达1600吨,加热后的材料在多工位步进装置加持下,自动锻压成精密轴承,无需人工流转。锻压设备是最为重要的工业母机之一,而大吨位的多工位高速模锻压力机是一个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实力的象征。
永生重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永生重工”)有着30多年机械配件生产历史,虽然一直生产锻压件,但锻压机却依赖进口,不仅价格贵、交付周期长,而且跨国维保成本高。2023年,企业进军高端锻压机生产制造领域,买设备、请专家、搞研发,在政府牵线支持下与韩国企业合作,携手攻克智能化高速模锻压力机的关键技术,实现了借“新机”造“新机”,打破了国内专机定制高速热模锻压力机依赖进口的局面。
“目前,公司是国内唯一的万吨级高速热模锻设备生产服务商”。永生重工合资子公司镐成永生有限公司总经理洪成虎说,“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轨道交通关键件等‘精细活’都能干,并且稳定高效,甚至在一些指标上还赶超海外”。
山东蒂德精密机床有限公司(简称“蒂德精机”)是济宁兖州区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公司生产的高端数控机床产品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远洋船舶、轨道交通、5G、精密模具等领域。蒂德精机生产的针型试件直径只有0.05mm,比头发丝还要细。“试件名叫‘宋阁针型试件’,由公司员工宋阁自主编程设计,我们生产的高精密数控机床连续21小时加工而成,一个试件上有127根针”。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于国辉说,“除了我们,目前国内没有企业能做到这一点”。
它们是济宁企业逆袭突破、跨越发展的缩影。
得益于济宁的“企业梯队”培育计划和助企攀登工程,当地越来越多企业切入全新赛道,实现华丽“蝶变”。日前,工信部公布第六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济宁8户企业上榜。如今,济宁已形成由1497家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928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76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及众多单项冠军企业组成的“企业梯队”,构建了企业逐层升级、逐年进阶的高质量成长路径。
精诚所至——
“新朋友”不断扩容
与济宁这座城双向奔赴的不仅仅有“老搭档”,还有一批批“新朋友”,山东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山东时代”)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2022年,选择落户济宁,成立了山东时代。作为宁德时代在济宁投建的新能源产业基地项目中的核心项目,新能源电池基地项目一期厂房主体建设已完工,配套设备正在进场安装中。
包括新能源电池基地项目,宁德时代还将在济宁投建储能电站、汽车(船舶)换电平台、光伏风电开发和新能源船舶制造五大板块,目前均在全速推进中。新能源电池基地投运后,济宁有望成为宁德时代在北方产能规模最大的储能电池与动力电池生产基地。
去年7月份,新能源电池基地项目开工前,根据施工要求,地面需达到一定高度,且土地压实具备一定承载能力。时间紧,任务重,地企双方齐心协力,攻坚克难,仅用时两个多月便完成810亩地面的平整工作,为项目建设争取了宝贵时间。
建设过程中,得知企业为满足新的生产要求需要调整厂房建设规划,济宁兖州区十多个部门第一时间集中论证,拿出可行性应对方案,快速满足了项目建设过程中的新诉求。在山东时代外联负责人张金菊看来,是政府服务与企业发展的双向奔赴保障了项目的顺利推进。
从苏州走来的山东祺添专注生产锂电池电解液添加剂,项目一期仅有两座车间,产品品种少,产能受限。伴随市场放量、订单猛增,山东祺添规划上马二期扩大产能。
土地指标怎么办?市县联动、部门协调,快速帮企业挤出147亩用地指标,曹兰芹的“忧心事”迎刃而解,项目二期去年3月份顺利动工建设,新建23条生产线,如今项目完工,正“以水代料”进行试车,计划明年初投料生产。
“新上的23条生产线生产24个添加剂品种,全部投产后,公司产能将达1.69万吨”。曹兰芹坦言,苏州总公司敢如此“大手笔”投资济宁,在看好当地营商环境的同时,还看好这里新能源产业的配套协作和未来潜力,“希望济宁抢抓机遇,招引更多配套企业,将新能源产业串链成网,越织越大,越织越强”。
城市和企业最好的关系,就是共同成长、互相成就。体现在济宁这座发展舞台上,便是政企交心、同心的双向奔赴:企业选择济宁,济宁则源源不断地为企业提供强大的产业配套、优越的政策环境、贴心的政务服务、广阔的发展空间……
精准服务——
“强磁场”凝聚同心
做好金牌“店小二”,这是济宁各级党委、政府努力实现的角色。
自2022年,济宁市便启动实施高成长企业三年倍增行动,制定优质企业年度培育计划,分层级分类别对入库企业实施动态管理、梯度培育,掀起一波攀“高”逐“新”的争先进位浪潮。
伴随着技术的创新落地和加速应用,“数实融合”成为推动济宁传统制造向高端“智”造转变的必然选择,也成为政府主管部门和越来越多企业的共识。近年来,济宁系统推进数字经济提速和企业数字化转型,积极布局数字经济新赛道,大力服务推进工业企业“智改数转网联”。今年6月,济宁成功获评全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全省唯二。
济宁行政审批大提速,加快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推出服务套餐,回应企业诉求“有求必应、无事不扰、一跟到底”;推进惠企暖企政策“直达快享”,主动上门送服务、送政策,确保政策“红利”企业应享尽享……一项项务实政策,一条条暖心举措,聚焦提升企业创新创造能力。
同时,济宁还着力建设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搭建产业发展平台。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山东益大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建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山东省油系针状胶工程实验室,建成的“碳基新材料技术创新中心”获评省技术创新中心;济宁神州轮胎有限公司组建有“轮胎虚拟仿真技术”领域唯一的国际联合实验室,围绕国际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开展国际合作。在政府层面,济宁市在全省率先成立地市级产业技术研究院,先后引进落地“高性能伺服电机控制器”“高性能轻质光伏组件”等科技产业化项目;与山东大学合作成立先进碳材料工程技术研究院,引进原包头稀土研究院院长、副院长成立稀土新材料研究院,落地“碳纤维热塑性复合材料生产制造”等高质量产业化项目,赋能战略性新材料产业发展。
今年以来,济宁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平台70家,全市省级以上创新平台突破780家,其中国家级创新平台78家,这些平台集聚一流人才、突破技术难题、引领产业创新的作用愈发凸显。今年5月初,山东省政府发布《关于2023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由济宁市企业及院校等牵头、参与的18个科技项目入围,获奖数量、等级均创历史最高,并首次获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系列政策牵引下,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大幅提升,不断攀高比强、内驱向前,高新技术产业化,传统产业高新化,成就了今天的济宁。目前,济宁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累计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52%,较去年同期提高3个百分点,提高幅度居全省第2位;全市有效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8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超2500家;合作两院院士59人,累计79人入选省级以上重点科技人才工程……
如今的济宁,越来越多民营企业奋力前行,奔向“专精特新”“单项冠军”,蝶变为高成长企业,蓄起一场新的奔流。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