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主义走向了尽头?以买得起为前提的量力购买全新流行

消费主义走向了尽头?以买得起为前提的量力购买全新流行
2021年12月01日 11:21 城市文化观察官方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普通的商品,贴上一个奢侈品商标,价格就能翻上几十上百倍,吸引无数人趋之若鹜地抢购。还有不少人为了某样自己消费不起的东西,借高利贷甚至卖肾。同样功能的产品,被贴上不同的商标,似乎就能区分出谁是“人上人”。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在驱使呢?

作者:华中城市研究院院长冯煜晖

关于消费主义,赵丽蓉老师二十年前就说了:其实就是那二锅头兑的那白开水。当一个商人开始跟你谈品牌谈文化的时候,他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加钱。你们集资花钱请人做广告,来抬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只要有人信广告的高人一等的宣传,这个就是成立的。并且《消费社会》这本书还提到,这种模式其实与宗教传播别无二致。

要解构消费主义的一个前提就是知道它的存在,它最可怕的地方就是它其实无处不在,而且它的存在本身就基于人性弱点中的嫉妒和攀比,看完这个视频然后指责主讲衣着手表讲究的人,就已经被消费主义本身深深影响了:他们不会真正去关注衣服手表到底多贵,他们下判断的依据即你是权威,所以你的衣服手表一定很贵。这就是消费主义对人的影响,即使以为自己不受影响,其实也已经身处其中了。

假如一个人想随时让其他人知道他有10万元钱,最省事的方法就是随身携带一个“等价于10万元的符号”而不是背着这十万元钱出门,奢侈品行业就是帮助这些特定群体满足他们需求的行业,采用的手段就是通过营销让全社会接受奢侈品行业的定价规则。人活一辈子,最终都免不了要去思考人生到底有何意义,谁都逃不了。对那些不知道自己人生有何意义的人,消费主义就是某些行业为满足用户需求而提供的人生意义符号。

有人说黑胶有收藏价值:传统黑胶受制于录制条件和技术,只能音乐人现场演奏现场刻录,每次专辑的录音演奏都不一样,然后拷贝需要用原盘转录,受制于录音条件,良品率相当之底,由此导致供不应求才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现代的音乐全部是数字化制作的,源数据文件想拷贝多少拷多少,转录成黑胶也能数字化刻录不用受制于采样环境条件限制,沦为没有生产力受限的流水线产品,就不要鬼扯什么收藏价值了。

第一个问题是,专柜的高价同款,选择去代工厂平价购买。我想问,首先筛选代工厂的时间成本不是成本吗,况且代工厂肯卖你的代工品,一定会因为实际的价差带来成本的差异,也许存在也许不存在和专柜的差异,筛选商品本身付出的心力以及时间不算成本吗?而如果单纯的揣着钱,去专柜一定能买到你想要的那件商品。这种购买代工厂的行为本身,算所谓的反消费主义吗。第二个问题是,大牌的新款,纵使很多是雷点,但也不乏会流出来一些好看的,可能说得上是潮流的单品。难道这些设计本身不值钱吗?去代工厂直接拿来主义而跳过了设计的过程,这样的行为称得上是反消费主义精神吗?

第三个问题是,我相信国货的质量以及做工。但是在当下这个时代,衣服和鞋子以及配饰,早已不是单一功能性的商品。虽然一定要保证衣物的基本穿着功能,但是设计感和观赏度也许超过了衣服材质的本身,难道不是吗?但是着眼国货的设计,尤其是我接触多的运动品牌,匹克有了核心科技但是设计欠佳,李宁已经学歪了。我拿着同样的钱,要因为一腔“爱国”而去被说崇洋媚外。商品本身的问题,为什么需要消费者顶着个国家为其买单。虽然我很希望国家有自己强大的品牌,如果是好的,我一定会优先国货。但是这只是个购买行为,仅此而已。买了国货,算不算反消费主义。我真的觉得最近的风向越来越偏了,一味的夸大各种词条一样的概念。好像掌握了词条,就优人一等这样的氛围。最后我的观点:没有绝对的消费主义,也没有绝对的反消费主义。

购买的原则:买得起>喜欢>需求,以买得起为前提的量力购买,在喜欢的因素上满足自己的需求。毕竟没有需求就不会产生购买,不论你是不是真的需求,但至少你觉得你会需要。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