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着课本中的航天印记 追溯中国航天事业的辉煌历程

循着课本中的航天印记 追溯中国航天事业的辉煌历程
2024年04月26日 20:13 人民教育出版社微博

中国人从很早的时候就对宇宙天空充满着好奇,有着很多的疑问和观察,屈原在《天问》里问道: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

斡维焉系?天极焉加?

八柱何当?东南何亏?

……

天何所沓?十二焉分?

日月安属?列星安陈?

中国对宇宙的探测开始得很早,古人对于时间的标识,很多起于对天象的观测。我们对灿烂的星河保持着探索的精神,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上世纪50年代,中国开启了自己的现代航天事业。经过几代航天人的接续奋斗,我国航天事业创造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为代表的辉煌成就,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积淀了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据央视网消息,神州十八号于4月25日20时59分发射。让我们一起跟随《课本中的红色印记》一书,共同回顾一代代航天人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他们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

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一) “两弹一星”

原子弹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发展中,我国的科技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1964年10月16日,在我国西部戈壁,伴随着一声霹雳巨响,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宣告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92年版历史课本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一课中详细讲述了在国内资料缺乏、外国技术保密等不利条件下,我国科学家奇迹般地独立完成研制原子弹的前因后果,激发起广大青少年对我国科学家自力更生、刻苦钻研、勇攀高峰精神的敬佩之情,以及对我国取得这一重大科技成就的自豪感。

2017版历史教科书选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图片,以爆炸瞬间的壮观场景引发学生对我国科技成就的关注,唤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氢弹

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从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到第一颗氢弹研制成功,我国只用了2年零8个月。教科书通过强调上述国防武器研制时间之短,彰显了这一时期我国国防科技飞速发展。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1970年,我国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1961年版语文课本中的诗歌《我是一颗人造卫星》,从儿童天真的视角出发,结合儿童的生活叙述了人造卫星的作用,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这首诗也从侧面反映出这一时期我国人民对发射人造卫星的期盼。

1992年版历史课本在“人造地球卫星遨游太空”一课中,详细介绍了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史实和意义,并生动描绘了卫星上天后在国内外引发的强烈反响,其间洋溢着深深的民族自豪感和炙热的爱国之情。这册教科书的封面图片使用的就是东方红一号卫星的照片。

(二) 英雄模范

在研制“两弹一星”的过程中,广大科研工作者培育和发扬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中国人民在20 世纪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教科书讲述了钱学森、邓稼先等科学家自力更生、积极奉献的故事,帮助学生了解“两弹一星”精神,感悟科学家的爱国之心和甘于奉献的崇高品质。

钱学森

钱学森是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1955年,他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参与组织领导了我国运载火箭、导弹、卫星的研制和试验工作,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先后获得“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一级英雄模范奖章”及“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等多项荣誉和奖励。

物理、信息技术等教科书在讲解人造地球卫星、信息系统等科学知识时提到了他的贡献或观点。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英语等教科书讲述了钱学森的事迹,赞颂了他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科学攻关精神。

例如,2019年版语文教科书选用的《祖国,我终于回来了》,讲述了钱学森冲破阻碍终于回国的故事;2020年版英语教科书在“科学与科学家”(“Science and Scientists”)单元中选用了一篇介绍钱学森的文章《中国航天之父》(“The Father of China's Aerospace”)。

邓稼先

邓稼先是我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我国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作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两弹元勋”。

历史、道德与法治等教科书介绍了邓稼先立志报国、不断进取、无私奉献的事迹。其中,道德与法治教科书(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教科书九年级下册2018年版)在“运用你的经验”栏目中,通过邓稼先的个人经历,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的关系,勉励学生“少年当自强”,积极为祖国作贡献;语文教科书(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2016年版)选入了同为科学家的杨振宁所写的《邓稼先》。

钱三强

钱三强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爆炸作出了杰出贡献,被誉为“中国原子弹之父”。人民教育出版社与四川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的地方课程教材《生命·生态·安全》(2021年版)在“我国国防武器装备及其发展”一课中讲述了钱三强的贡献;职业教育使用的2021年版物理教材则在介绍核裂变时,提到了钱三强夫妇发现铀核分裂概率的研究成果。

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重视科学技术研究,航天事业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许多研究成果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1993年版语文教科书选入的《飞向太平洋》(课文节选),报道了1980年我国成功向南太平洋发射运载火箭的经过。

2007年版语文教科书选入的《飞向太空的航程》(课文节选),报道了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顺利进入太空这一重大事件,并追溯了中国航天人为此经历的近半个世纪的不懈努力。

2016年版语文教科书选入的杨利伟的《太空一日》(课文节选),真实再现了我国航天员首飞太空的经历。

2014年版音乐教科书选入了《蓝天向我们召唤》与《飞天》两首歌曲,前者歌颂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胜利返航,鼓舞青少年追寻科学的脚步,探索广阔的宇宙;后者是电影《飞天》的同名主题歌,传递了中国航天英雄追寻飞天理想的坚定信念;书中还配有神州九号发射的图片,多角度引领学生认识我国的航天科技成就,感受动人的载人航天精神。

2018年版澳门历史教材在“中国现代化建设成就”一课中,选用了神舟五号飞船安全着陆后杨利伟出舱向人们致意、嫦娥一号探测卫星发回的全月球影像两幅图片,展现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在航天技术领域取得的成果。

2017年版统编初中历史教科书以神州一号、神舟五号、神州七号、神州十二号为例,概括介绍了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实施进程,这里展示神舟七号、神舟十二号的相关配图。

2020年版思想政治教科书《文化生活》在“我们的民族精神”一课的探究活动中,选用了神舟九号载人飞船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以及蛟龙号载人深潜的素材,描写了神舟九号航天员和蛟龙号潜航员为祖国感到骄傲和自豪的心情,引导学生深刻感悟中华民族精神。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思想政治教科书(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思想政治3 必修 文化生活2016年版)在“文化与生活”单元,引用了2013年12月“嫦娥三号”探测器在月面成功软着陆的图文介绍,向学生展示我国探月工程的胜利在我国航天事业发展中具有的重要里程碑意义。

科学教科书(义务教育教科书科学六年级下册2022年版)在“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一课中,梳理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介绍了2018年发射成功 的“嫦娥四号”探测器以及2020年发射成功的“嫦娥五号”探测器,引导学生探索我国在月球探测项目中取得的重要成就。

科学教科书(义务教育教科书科学六年级下册2022年版)在“模拟探索:到火星上去”一课中,引用了2020年7月第一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的图文资料,激发学生对我国正式开启自主探测火星之旅的自豪感。

美术教科书(义务教育教科书 美术 三年级上册2014年版)在“第7课 快乐的回忆”一课中,选用大家驻足观看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准备发射的图片,引导学生记录快乐的圆梦瞬间,并深刻理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航天梦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道德与法治教科书(义务教育教科书 道德与法治 八年级上册2017版)“第十课 建设美好祖国”一课中,在“关心国家发展”板块选用“神舟十四号与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太空合影”的图片,引导学生为我国在航天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感到骄傲和自豪,并为祖国更加美好的明天脚踏实地,努力奋斗。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神舟的飞天梦,嫦娥的月宫游,天问的火星探,勇敢追梦的航天英雄们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飞天梦想正在一代代航天人的接续奋斗中一点点实现,其积淀而成的航天精神,犹如璀璨星辰,必将激励无数来者叩问苍穹、探索不停。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