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秋季的第三个节气。《淮南子·天文训》云:“帝张四维,运之以斗,月徙一辰,复返其所,正月指寅,十二月指丑,一岁而匝,终而复始。”这里的“斗”指的就是北斗七星的斗柄。斗柄顺时针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白露时,斗指癸;太阳达黄经165度;一般在公历9月8日前后交节。
“白露”是反映自然界寒气增长的重要节气,有“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之说。白露时节,早晚温差大,水土湿气凝而为露。与这种渐入凉意的感觉相关,白露时分,秋意渐浓,愁绪渐起。《诗经》中的名篇《蒹葭》正是以白露和蒹葭起兴,写了一段凄婉迷离的追寻故事:
蒹葭
《诗经·秦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河边的芦苇苍苍莽莽,白露凝结为霜。
我的心上人啊,就在水的那一方。
逆着水流去找她,道路艰险又漫长。
顺着水流去找她,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的芦苇繁盛茂密,晨露还未全干。
我的心上人啊,就在水的那一边。
逆着水流去找她,道路艰险又陡峭。
顺着水流去找她,她仿佛在那水中坻。
河边的芦苇茂密无比,晨露尚未尽消。
我的心上人啊,就在那水边。
逆着水流去找她,道路艰险又迂曲。
顺着水流去找她,她仿佛在那水中沚。
这是一首抒情诗,表达了诗人追寻伊人的艰难与执着。秋天,蒹葭随风飘摇,在水一方,伊人独立,多么恬静唯美的一幅画呀。白露从“为霜”“未晞”,到“未已”,显示了时间的推移,表现了追寻之难。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这正是兴的手法。
对于《蒹葭》的品读,有人觉得它除了作为爱情诗外,还可以理解为对知己、贤者的追寻。伊人甚至可以不是一位具体实有的人,而是诗人心中的某种理想,表达了诗人上下求索的精神。
白露时节露水多。民间就有“收清露”的习俗,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上记载:“秋露繁时,以盘收取,煎如饴,令人延年不饥。”“百草头上秋露,未晞时收取,愈百病,止消渴,令人身轻不饥,肌肉悦泽。”有经验的农人还会根据露水的情况预判天气,农谚云“草上露水凝,天气一定晴。草上露水大,当日准不下”。
陶渊明回归田园后,心情舒畅,在大自然的陪伴下,感觉每一次呼吸都是甜美的。他的《归园田居》组诗中,就表达了不少这样的情绪,即使露水打湿了衣衫,也依然带着一份怡然自得的从容欢喜。
归园田居(其三)
[东晋]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陶渊明诗的白露时节,是恬淡惬意的。而杜甫的白露过得就比较忧伤了。《月夜忆舍弟》写尽了亲人离情。那时的杜甫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当时安史之乱还没有结束,天水也还没有那么好吃的麻辣烫:
月夜忆舍弟
[唐]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城楼上响起禁止人通行的鼓声,秋天的边塞传来孤雁的哀鸣。
今夜白露已降,此时故乡的月应该更明亮了吧。
几个兄弟因为战乱都失散了,家也不复存在,兄弟之间不知道彼此是生是死。
平时寄出的家书很长时间都不能送达,何况现在战乱未休呢。
这首五言律诗写诗人于战火纷飞的离乱年代思念亲人,怀念家乡,将思亲之情与忧国之思结合,情感真挚深沉。边塞的夜晚响起了鼓声,行人绝迹,孤雁哀鸣,诗人的耳目所及都是凄凉景象。“断人行”点明了战事不断,环境险恶。“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上下句不仅是并列关系,更是潜在的因果关系:更深露重之时,思念愈深。颈联对仗工整,“有弟”与“无家”形成鲜明对比,给人沉重的感受。本诗体现了杜甫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
杜甫出生于一个官宦世家:他的远祖是西汉武帝时期著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审言是初唐时期的大诗人,历任小官,杜甫称“吾祖诗冠古”;父亲杜闲也担任过官职。杜甫从小就喜爱读书,胸怀远大的理想抱负,“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壮游》)。他也很顽皮,在《百忧集行》这首诗中,他自称“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长大后的杜甫,却是一路坎坷。写作《月夜忆舍弟》时,正逢战乱,兄弟分散在河南、山东等地,家书难达。
《逸周书·时训》云:“白露之日鸿雁来,又五日玄鸟归,又五日群鸟养羞。”这是白露三候的表现。鸿与雁是不同的飞禽,鸿为大,雁为小。大雁的北归南飞,都是在比较固定的时间,春季北归,秋季南飞。人们一看到天空中有大雁南飞的阵形,会更清晰地感受到秋天到了的感觉。杜甫诗中“边秋一雁声”既是对时间、季节的描述,也反映出人们心中的思念之情。大雁尚且能飞去温暖的地方避寒,人却只能滞留某地,遥望故乡。玄鸟是燕子,春分来北方,秋分归去南方。群鸟储食,为过冬作准备。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雁是可以作为礼物相送的。清代古文字学家段玉裁解释“雁”字中有“亻”的缘由:“雁有人道,人以为挚,故从人(亻)。”挚,见面礼。“雁有人道”,应该是指大雁的一些习性,通人性。比如它们集体活动时听从头雁指挥,空中飞翔时排成整齐人字形或一字形雁阵;比如雁是一夫一妻,至死不渝,故常被作为婚嫁之时的聘礼。1979年国产的一部电影《归心似箭》的插曲《雁南飞》,就以“雁南飞”的景象和歌曲旋律反复显现,传递了一对恋人不得不告别的主题:“雁南飞,雁南飞,雁叫声声心欲碎。不等今日去,已盼春来归,已盼春来归。今日去,愿为春来归。盼归,莫把心揉碎。莫把心揉碎,且等春来归。”电影中主角是东北抗联某部连长魏得胜,在抗日战斗中受了重伤,受到年轻女孩玉贞的悉心照顾,两人互生情愫。魏得胜为了继续战斗,还是要回到部队。告别之时,《雁南飞》歌曲再次响起。
次北固山下
[唐]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朝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是洛阳(今属河南)人,他进士及第后出游吴地,一生中“尝往来吴楚间”。注意这首诗里用到的是“归雁”,雁在秋天向南飞,称为“来”,在春天向北飞,称为“归”。可见诗人此时正处于春天的季节。虽然同样都是河南老乡,也都是人在旅途,客居异乡,王湾的乡书比起杜甫的家书就比较幸运,大概率能到洛阳老家。大雁南飞北归皆定时有信,古人感觉它可以像信使一样,为人们传书。
古代因为交通不便,通信不便,思乡是人们诗文中经常出现的一个主题。边塞诗词中的思乡之情尤其显得凝重。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受降城,指西受降城,故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杭锦后旗乌加河北岸。一说是指唐代灵州的受降城,故址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西南,唐太宗曾在那里接受突厥部落的投降。李益是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二十一岁中进士,后因仕途失意,弃官在燕赵一带游历。李益以边塞诗名世,擅长绝句,尤以七言绝句为佳。回乐烽,烽火台名,在西受降城附近。一说,为回乐峰,在回乐县(今宁夏灵武西南)。芦管,即胡笳,北方少数民族乐器。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纳兰性德是满洲正黄旗人,生于北京。他在巡卫山海关一带边关的军旅中写下此作。夜深人静,军营中数不清的烛光很像城镇中的万家灯火,词人想念着远方的家人,带着思念进入梦乡,却被风雪所扰。失眠中,词人愈发念起了故乡的好——“故园无此声”。
白露、秋分前后,也是举办秋社活动的季节。白露是收获的季节,棉花、谷子、枣、核桃等作物都成熟了。古人称土地神或祭祀土地神的地方为社。每到播种或收获的季节,人们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报土地神,所以有春社和秋社。
鲁迅先生的《社戏》写了三次看戏,最美好的一次是在浙江外婆家,他和小伙伴一起去看的春社社戏。“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也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真真是哥儿喜欢的不是戏,哥儿喜欢的是和小伙伴们一起快快乐乐、自由自在的生活。
“白露”这个词语,像清晨一样纯洁、透爽,像露珠一样浑圆优美。露珠朝生夕散,天气凉意渐生,因了这节气和露水的特点,因了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反复吟诵,“白露”就有了更多丰富的内涵。比如戏剧家曹禺1936年发表的话剧《日出》里,其女主角的名字就叫陈白露。《日出》以抗战前的天津社会为背景,以陈白露为中心,把社会各阶层各色人等的生活展现出来,揭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人吃人”的残酷状况。陈白露虽然内心善良,但既拯救不了被欺侮的小姑娘“小东西”,也拯救不了与腐朽时代一同腐朽的自己。就像一滴露水一样,陈白露抱着对太阳的期待,以死显示了对那个腐朽时代的最后的抗争。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因了杜甫的这句诗,白露节气与思乡之情更加息息相关。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故乡,这故乡曾经给予你家的温暖,给过你兄弟姐妹的陪伴,给过你与小伙伴们一起度过的难忘的夏天。现在的你,是在故乡的土地上奋战,为了建设更美好的家园努力着;还是在遥远的他乡,看着皎洁的月光,默默地想家呢?现在的通信方便了,不用像杜甫那么为难,可以给父母或者兄弟姊妹发个微信,问声安好,报个平安。故乡的山水一直在我们的心里,故乡的亲人也一直在牵挂着我们。
人文社科编辑室供稿
文中插图、音频来自人教版课本及必备古诗文系列图书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