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投资银行股的心态

谈谈投资银行股的心态
2019年05月22日 20:10 雪球

作者:夏至1987

2017年后期从食品饮料和医药两个板块撤退后,我开始跟踪银行股,到现在已经接近两年时间。期间在银行股上赚了一点儿小钱,但大抵和银行股本身的表现关系不大,主要是在低位加了些杠杆,高抛低吸,顺便打打新股,收益率差强人意吧。

刚才做了个回测,2017年11月,银行股指数6399点,今天收盘6344,基本纹丝不动。期间全行业估值水平从1PB回落到0.83PB,2019年1月到过0.79PB,算是至暗时刻吧,近五年来最低了。

两年的持股周期,还不敢自称老银粉,雪球里有很多资深的研究员,包括大家尊敬的东博老股民等,都在银行股上赚过大钱。如果要谈银行股投资,我觉得可以聊聊未来行业的发展、资产质量、宏观经济、监管政策等,但这些方面的资料很多,汗牛充栋,我就不过多补充了。

今天我们换个角度,先从银行股各类大小股东的基本情况讲起,分析一下投资的几个要点,最后说说持有银行股的心态。

客观的讲,整个银行业的人气还是挺高的。这个东西有数据支持,前天写完平银的研报,正好对雪球股票的关注度做了一个统计,简单看一下:

我们把关注度最高的前25只股票放在这里,其中银行业占了8只,招商银行以102.6万的关注度位居榜首。这个就有点夸张了,什么概念呢?老银粉们都知道老16家银行,其中的一半出现在了这里,可以说是傲视群雄的存在了。25名开外,还有建行、光大、南行、宁行、中信、北京等,同样是排名前100的大热门。

出现这样的现象,唯一的解释,就是因为它们本身的名气足够大吧。试想,我们的生活中,谁没有使用过至少两三家银行的服务呢?谁没有至少两三家银行的信用卡呢?我们走到大街上,见到最多、最气派的的门店,可能也就是银行网点了吧,这些都是银行股的活广告。你可能不喝茅台,不用格力空调,不住万科的房子,但大概率有一张宇宙第一大行~工行的借记卡。

2014年我刚开始买股票时,也是跟风炒作,听别人荐股。有些公司实在不知道他干什么的,一直不敢下手,但听到工商银行、中国银行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第一印象就是足够高大上,稳如泰山,还能赚钱。再加上很多研报都会提到银行的低估值,非常便宜,那么买几手银行股也就理所应当了。

当然问题也是很明显的:这些年,银行股价的稳,是出了名的。涨不上去也跌不下来,不温不火。很多新股民嫌弃它们没有“股性”,大牛市里经常跑输大盘。当然,发生股灾的时候,这只夜壶也常常被掏出来,和两桶油一起,拯救一下指数,拯救一下世界。

散户们都喜欢成长股,大牛股,两年三倍,十年十倍,涨停战法,对银行这种没有想象力的传统行业是不太感冒。我经常看到银行股板块的评论区有人骂,说隔壁某股又涨了几个点,而你就是一副半死不活的样子,说炒股以来最后悔的事就是入了银行股的坑。还有一些指望在银行股上做T的“高手”,时间长了,被心电图般的K线折磨到快崩溃的。

这些人,一般都是新股民,入市时间不超一年。随着时间的流逝,耐心被磨没了,银行股就自然而然淡出他们的视线,转而去追逐其他热门股了。我称他们是短期过客,每一茬新韭菜成长起来,都得在这个版块走一遭吧。

银粉都包括哪些人?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时间长了,在这个版块里沉淀下来的老股东,都是些什么人呢?经我长期观察,主要有以下几类:

A、大股东

财政部、汇金、地方国资委这样的超级大股东,一般是不买也不卖的,作为战略投资者,持股周期极长。我们以工商银行为例:

中央汇金(34.71%)和财政部(34.6%)加起来持股70%,牢牢控制着宇宙行的所有权。

B、机构投资者

社保、外资、保险、基金等机构,一般是财务投资者。有作为底仓配置的,如各种保险公司的资产管理组合,各种基金公司资管计划等。有赚钱后可能减持的,如登记在香港中央结算公司的各类中小股东和外资机构。有因特殊目的进行配置的,比如作为国家级平准基金,在股灾时出手救市的中国证券金融公司等。

这类股东持股偏向中长期,操作也不是太频繁。

以上两大类,大股东加机构投资者,持股占比超过了95%,还有我们漏算的,归入其他类3.51%中的各种小机构,总的来看,留给中小散户的份额真的不多,我认为在2%以下了。这是国有大行的情况,股份行也差不太多。越是小的银行,比如城商行农商行,持股比例会分散一些,但集中度依然很高,远超其他行业。

C、普通散户

作为普通散户,持有银行股的目的也各不相同:

其中最多的可能是作为打新的底仓,希望收点股息,顺便中两只新股,混个盒饭钱,这一类人心态较好,不急不躁。

其次是在其他行业的股票上受过伤害,对投资股市这件事产生怀疑,进来避险,再碰碰运气的。真正对银行这个行业有较为深入和系统的研究后,选择重仓的,占比极小,这部分对于动辄几千上万亿的银行市值来说,是微不足道的。

以上各派散户,鱼龙混杂,形成了独特的自称银粉的群体,并且这个群体还有那么点儿集体荣誉感。毕竟除了银粉,我从来没有听过有人自称酒粉、药粉的,这个现象很有意思。

就像美的和格力股东之间,茅台和五粮液股东之间互相不对付,银粉之间的关系也经常是剑拔弩张的。

持有建设银行的看不起农业银行,持有兴业银行的看不起华夏银行,持有招商银行的看不起其他所有银行。

有的招行股东发明了这样的金句:“中国只有两种银行,一种叫招商银行,一种叫其他银行”。这种观点,既天真,又好笑,有时还有点儿naive。

要知道5年以前,招行还不是公认的冠军,5年河东5年河西,以后的事儿,谁知道呢?不管现阶段谁是最好的银行,最好还是别盲目乐观,保持一颗平常心。多看看风险,多了解一下行业发展的趋势,最重要的一点,别和自己持有的股票谈恋爱。

行为经济学上有个词叫“禀赋效应”,由诺奖得主理查德塞勒教授提出。

这个当你持有某样东西的时候,会盲目的喜欢上它,并给予其过高的估价。一个东西真实价值5元,在你还没有得到它时,你觉得它有各种毛病,只值3元,当你持有了它,就越看越顺眼,你觉得8元卖都亏了。实际上,它既不值8元,也没有3元那么廉价,你对它的态度,只在于你是否持有它,所谓屁股决定脑袋,而这一点,在投资上,是绝对不可取的。

这个理论讲的是,当你持有某样东西的时候,会盲目的喜欢上它,并给予其过高的估价。一个东西真实价值5元,在你还没有得到它时,你觉得它有各种毛病,只值3元,当你持有了它,就越看越顺眼,你觉得8元卖都亏了。实际上,它既不值8元,也没有3元那么廉价,你对它的态度,只在于你是否持有它,所谓屁股决定脑袋,而这一点,在投资上,是绝对不可取的。

我并不是要黑招行,也不是为了捧其他银行,事实上我本身就是招行的小股东,只想表明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即,一家银行的真实价值,到底是多少,如果不能准确估价,那至少要有一个合理估值的区间,围绕这个合理估值去做文章。对于一些暂时处于困境的银行,可以分析其发展战略和报表数据,吸取经验教训,看其是否有困境反转的迹象,不能一棍子打死。对于一些经营指标靓丽的银行,要多提问题,发现风险点,不应盲目吹捧。

即使真的要做“银粉”,也要做一个理性的“银粉”,懂行的“银粉”。某些无脑吹票者,要么是自欺欺人,要么是在煽动和利用你的情绪。

银行股的定价权,到底在谁的手上?

无论是几万元的小散,还是几千万的牛散,在银行股里通通没有话语权,力量太小,不值一提。而大股东们的持仓,几年过来都未发生实质性的变化,且志在掌握金融命脉,对赚钱这件事兴趣不大,参考去年农行的千亿定增案。那么银行股的价格,大致就是由外资、基金、保险等机构共同博弈得到的了。

这里需要补充一个容易被大家忽略的信息,即各基金公司们对银行如弃敝履的态度。我们看一下2019第一季度,基金业对各行业的配置情况,此处直接引用长江证券数据:

这个图我解释一下:目前银行业在A股市值中的权重占到16%左右,那么对于基金公司来说,整体配置16%的银行业股票属于标配,低于16%叫低配,高于16%叫超配。由上图我们看到,基金对银行业的配置比例是多少呢?只有10%,大幅低配-6%,低配比例倒数第一!可以说,基金经理们看不起银行业,觉得这个行业没有前途,不值得买,都去追捧食品饮料(茅台为代表)、医药生物(恒瑞为代表)、电子(京东方)等热门行业了。

呜呼哀哉!银行的配置价值真的那么差吗?我觉得不然。

如上图所示,作为一个平均ROE长期高于沪深A股达3%以上,且长期破净的行业来说,超配2-5%都是理所当然的。经理们选择低配6%,非蠢即坏!基金业的这种行为严重偏离常识,这也是我反对新股民申购主动管理型基金的核心理由。看到这里,我们应该大致了解银行股长期破净的真实原因了。

作为普通小散户的我们,该咋办?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应该明白,这样一个巨大市值的特殊行业,暴涨和暴跌,几无可能。有的银粉寄希望于银行业实现估值修复,达到2倍PB。在我看来,这种愿望有点儿不切实际。在较长的时间跨度来将,作为一个行业整体,平均估值水平在0.8-1.5倍PB之间上下浮动,是最可能出现的结果。未来五年,绝大多数银行的股价将稳步上扬,沿着一个特定的斜率。这种上扬,基本是由净资产推着股价往上走,有点儿不情不愿的意味。

当然,在行业内部,不排除有少数企业,经营得风生水起,市场给其超越行业平均水平的估值,这个是可能存在的,每个行业里都有优等生。如现在的招行和宁行,未来发力零售的某股份行、负债端优势的某国有大行、商行投行一体的某人气银行、少数精耕特定地域的城商行农商行等。把握这些机会,得具备相应的能力,得理解行业发展的脉络。

去年,我曾下过一个结论:银行业的稳定高利润,实质是对居民和企业的隐形税收,其中居民的损失更大一些。未来全行业的平均ROE水平很难降到10%以下,不再能躺着挣钱,但站着挣钱是可以持续的。目前来看,这个结论依然成立。此处是我考虑了金融业对外开放、资管行业打破刚兑、利率市场化、互联网金融的冲击等各种不利因素后的保守估计。

实际上,银行股看似热门,却是基金经理眼中的弃儿,很容易买到便宜货。当他们开始重新认识到银行股的配置价值,回过头来找你收购时,高价卖给他们,割一把机构的韭菜。

银行股做底仓进行多账户打新,获得每年额外5-6%的打新收益,使持有银行股的复合年化收益率达到15%以上,是家庭大类资产配置的绝佳选择。

这么好的资产,8折出售,挥泪大甩卖。我的选择是,趁便宜时多买一点儿,毕竟过了这个村可能就没这个店儿了。

在买入前制定计划,不超1.2倍PB不考虑卖出。很多银行股的股息率接近5%,想完美拿到手,持有时间至少要超过一年,这样可以免税。练就屁股功,抵制外界的干扰和诱惑,在没有发现收益率更高、确定性更强、风险更小的其他机会时,守在银行股里,以逸待劳。人生的捷径很多,但有一条路,人烟稀少,却可以让你慢慢变富,不试着走一走吗?

又到农忙春耕时,我在收获的季节,等你。

点击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