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的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
作者:西峯
来源:雪球
导言:特朗普政府关税政策的升级和转向,不仅会对全球贸易格局产生直接影响,还会引发“站队效应”,即通过关税谈判迫使各国在全球经济和地缘政治竞争中选边站队。这将对国际关系和全球秩序将产生深远影响。
2025年4月,特朗普政府宣布通过《1962年贸易扩展法》第232条(国家安全)和《1977年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IEEPA),直接实施实施新关税政策,对所有国家征收10%的普遍关税,并对贸易逆差较大的国家加征更高关税(如对中国可能高达60%)。这一“大棒政策”旨在减少美国贸易逆差、保护国内产业并推动制造业回流。然而,面对这一经济冲击波,各国反应不一。根据各国对美贸易政策的初步反应,目前大致可将各国分为“合作者”如墨西哥、日本、越南;“犹豫者”如加拿大、欧盟;和“对抗者”如中国。
传统“盟友”是否真盟友:检验和站队
美国的传统盟友,如欧盟、日韩、加拿大、澳大利亚等,长期以来与美国保持着密切的经济和安全合作关系。面对特朗普政府的关税压力,这些盟友的反应可能较为复杂和矛盾。一方面,他们不愿与美国公开对抗,担心损害与美国的关系,可能寻求通过谈判和协商,争取关税豁免或减少关税冲击。另一方面,他们也对特朗普政府的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感到担忧,不愿完全屈从于美国的压力,可能采取一些象征性的抵抗措施,或寻求与其他国家加强合作,以对冲来自美国的风险。
而特朗普政府的强硬姿态,部分原因也来自于其长期以来对盟友“搭便车”现象的不满。在特朗普政府看来,许多盟友,尤其是在经济和军事上,长期以来都享受着美国提供的安全保障和开放市场,却并未承担与其获益相称的责任。
以欧盟为例,尽管是美国的传统盟友,但在贸易领域,欧盟长期以来对美国商品和服务设置了大量的贸易和非贸易壁垒,例如:复杂的监管标准、农业补贴以及政府采购限制等。特朗普政府看来,这些壁垒损害了美国企业的利益,是不公平的贸易行为。而更深层次的矛盾还在于价值观的差异。在部分欧盟国家,以及一些其他盟友内部,左翼思潮较为盛行,与美国保守主义的传统价值观存在显著差异。这种价值观的差异,不仅体现在社会政策领域,也影响到对国际事务和地缘政治的看法,俄乌战争则使得上述分歧更加显性化。所以在特朗普政府看来,传统盟友是否是可靠的盟友需要检验。
地缘经济方面,部分盟友如墨西哥和加拿大,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中国商品进入美国市场的“后门”。由于地理因素和《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现为《美墨加协定》(USMCA))的存在,中国商品可以通过先出口到墨西哥或加拿大进行转口加工,再以“墨西哥制造”或“加拿大制造”的名义进入美国市场,从而部分规避美国对中国商品征收的关税。这种“转口贸易”现象,在特朗普政府看来,间接抵消了其关税政策的效果,使得其重塑贸易关系的目标难以完全实现。
合作者:墨西哥、日本、越南、新加坡
“合作者”国家迅速采取行动以减轻关税影响。墨西哥政府表示愿意通过调整《美墨加协定》(USMCA)框架,增加对美投资或优化出口结构以换取豁免。日本则利用其盟友身份,通过外交渠道承诺加大对美投资(如汽车制造业),以避免关税冲击。越南则调整出口策略,增加对美直接投资,以符合美国“制造业回流”目标,并通过低贸易逆差争取优惠待遇。新加坡则表示不会采取报复性关税,并将透过与美方多层次接触,寻求建设性方式解决问题。
这些国家的合作态度源于经济与地缘政治的双重考量。首先,它们对美国市场高度依赖:墨西哥对美出口占其GDP近30%,日本依赖汽车出口,越南对外贸易占比高,严重依赖对美出口,新加坡为高度开放的贸易枢纽,间接受到影响的程度可能超越表面所见。关税将直接损害这些国家经济,合作成为最优解。其次,地缘政治因素强化了这一选择:墨西哥和日本作为美国传统盟友,倾向于维持友好关系;越南则希望借助美国对抗中国在东南亚的影响力;新加坡地处马六甲海峡要道,在航运和地缘政治更是有赖于美国。此外,这几个国家对美贸易逆差相对可控,具备通过谈判或投资调整满足美国要求的灵活性。
犹豫者:加拿大、欧盟
“犹豫者”国家的反应更为谨慎,尚未明确站队。加拿大初期推迟全面回应,可能通过USMCA框架寻求豁免,同时保留报复性关税的选项。欧盟内部则出现分化:德国倾向于谈判以保护汽车出口,法国则主张集体对抗。欧盟可能尝试多边谈判争取减免,但也在准备反制措施,如对美国农产品加税。
“犹豫者”的摇摆态度反映了经济利害与政策自主性的复杂平衡。加拿大对美出口占其经济的70%以上(包括能源和汽车),欧盟也有大量对美贸易(如德国汽车、法国奢侈品),关税威胁不容忽视。然而,报复可能引发更大损失,促使两国寻求折中。此外,加拿大不愿完全屈服以维护主权形象,而欧盟内部协调困难——德国更依赖美国市场,法国则强调独立性——导致决策迟缓。两国均认为与美国的长期盟友关系和现有贸易协定可作为谈判筹码,因而选择拖延和局部对抗以争取更好条件。
对抗者:中国
态度中国明确反对美国新关税政策,并快速做出强硬反击。据《纽约时报》报道,中国表示将对美国加征的60%关税采取报复措施,可能包括对美国农产品(如大豆)、能源和高科技产品加征关税。同时,中国加速推动“去美元化”和“一带一路”倡议,以减少对美依赖并拓展替代市场。
中国采取强硬对抗的立场,和目前对美战略竞争和当前地缘政治格局的直接体现。首先,中美两国在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领域存在深刻的结构性矛盾,尤其是在高科技产业、地区影响力以及国际规则制定等方面。美国将中国视为主要的战略竞争对手,而中国也对美国旨在遏制其崛起的政策保持警惕。在此背景下,任何被中国视为损害其核心利益的单边行动,都极易引发强烈的反弹。
其次,近年来中国在高科技领域取得显著进展,特别是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deepseek为代表)和机器人(宇树为代表)等前沿技术方面,这为中国对抗美国提供底气。虽然美国在高科技领域仍占据优势,但中国正通过产业政策、人才战略和产业升级等方式,缩小差距并在某些领域实现超越。这些技术突破增强了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也提升了其在面对外部压力时的战略韧性。
最后,尽管对美出口占其经济的18%左右,但中国拥有庞大的国内市场和多元化经济,能够缓冲关税冲击。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希望通过报复性关税(如针对美国农业州)施加反压。中国对美贸易顺差巨大(2024年超4000亿美元),也使得短期内特朗普政府压制手段有限,并促使中国政府选择对抗而非妥协。
全球影响与展望
各国对美国新关税政策的反应揭示了全球经济与地缘政治的复杂博弈。“合作者”采用配合策略,主动调整对美经济政策、并通过投资和政策调整换取减免,并巩固对美国经济和政治合作。“犹豫者”在经济依赖与独立性间权衡,其拖延策略可能争取到部分豁免,但也可能错失主动权,并在对美关系上降至第二阵营。“对抗者”如中国则通过强硬回应维护地位。如此特朗普通过新关税政策,快速分清其未来的经济和政治的合作阵营,并据此调整对外经贸关系和政治合作方式。
面对不同国家的反应,特朗普政府可能会采取差异化的关税策略。对“合作者”将会视为新盟友,既要通过关税施压,迫使其在贸易和地缘政治上让步,又要通过外交手段和安全承诺,维护盟友体系的稳定。对“犹豫者”可能采取拉拢分化的策略,提供经济援助和政治支持,争取其加入美国阵营,孤立竞争对手。对“对抗者”,可能采取孤立和打压并行遏制策略,联合盟友削弱其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然而,这一政策也可能引发全球贸易战,增加经济不确定性,甚至削弱美国自身的长期竞争力。
目前来看,美国新关税政策不仅是经济工具,更是地缘政治杠杆。墨西哥、日本、越南、新加坡等国的合作,加拿大、欧盟的犹豫,以及中国的对抗,反映了各国在全球化与保护主义交织下的不同抉择。这些反应不仅将塑造未来几年的国际贸易格局,也将考验特朗普政府平衡国内目标与全球影响的能力。在这一背景下,观察各国后续行动及其连锁效应,将是理解全球经济新秩序的关键。
“站队效应”的长期影响:
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及其引发的“站队效应”,将对全球经济格局和国际秩序产生深远影响。一方面,全球阵营对立加剧,形成以美国为首的新同盟阵营和以中国、俄罗斯等为代表的新欧亚阵营。全球经济和政治格局可能重新回到新冷战时期。另一方面,国际产业链和供应链必然再度重塑。原有多边贸易体系基本失效,局部和区域贸易体系面临重构。这种“站队效应”的长期影响,也将取决于各国各自战略选择和政策应对,未来则将影响全球政治和经济力量的对比和演变。



财经自媒体联盟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