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的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
作者:不在此山中
来源:雪球
投资赚钱的两个基本逻辑:一是承担风险,获取风险溢价;二是捕捉市场定价错误。
因子投资是我推崇的投资方法,也是“天行健”基金组合的主要方向。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两个逻辑在因子投资中是怎么起作用的。
目前最常见的因子包括规模、价值、质量、红利和低波,下面我们就逐个来看。
1.规模因子:小公司的“逆袭”?
规模因子关注的是市值较小的公司,其获取超额收益的逻辑:
风险溢价角度:小公司家底薄,抗风险能力通常不如大公司。信息可能没那么透明,股票流动性也差些,买卖不方便。投资小公司,就像坐一条小船,风浪来了更颠簸。承担这份额外风险,市场会给你相应的“风险补偿”。
错误定价角度:很多大机构资金量大,小公司“盘子”太小,它们懒得研究或买不了多少。分析师也更喜欢盯着大公司,小公司容易被“忽视”。这种“被冷落”可能导致它们的价值被低估,提供了捡漏的机会。
2.价值因子:买“便宜货”的智慧?
关注估值低的“价值洼地”公司(如低市盈率、低市净率)。
风险溢价角度:便宜,有时是因为公司遇到了麻烦,前景不明。这类公司可能财务压力大,对经济波动更敏感。投资它们,承担的是“困境反转”失败的风险。高风险,对应着潜在的高回报补偿。
错误定价角度:投资者容易情绪化,对坏消息反应过度,把股价“错杀”到地板上。大家也喜欢追逐光鲜亮丽的“增长明星”,忽视了“丑小鸭”价值股。这种集体性的“看走眼”和“嫌弃”,造成了价值股的错误低价。
3.质量因子:好公司的“奖励”?
关注财务健康、盈利能力强的“优等生”公司。
风险溢价角度:这点的解释有些争议。传统看,好公司风险更低。但也有观点认为,高盈利公司可能会吸引大量资本去投资类似企业,未来会面临竞争加剧、利润下滑,或者这类公司隐含了其他未被识别的风险。获取超额收益,可能是对某种特定“稳健性”风险的补偿。
错误定价角度:这方面解释力更强。投资者可能“短视”,更爱追逐短期热点和高增长故事。稳健但“无聊”的好公司,反而容易被低估。大家可能过度乐观地估计了差公司的逆袭能力,而低估了好公司的“护城河”。这种认知偏差,让优质股获得了与其内在价值不符的定价。
4.红利因子:现金奶牛的“魅力”?
关注持续稳定派发高股息的公司。
风险溢价角度:能持续高分红,通常意味着现金流好,风险相对较低。但也有观点认为,高分红可能意味着公司缺乏好的再投资项目,增长潜力有限,这本身是一种风险。或者,高分红股对利率变化更敏感,这也是一种风险来源。市场可能为承担这种“增长不确定性”或“利率风险”提供补偿。
错误定价角度:很多投资者(尤其机构)偏爱资本增值,对现金分红不太“感冒”(可能有税收原因或策略限制)。市场容易高估那些把钱都用来扩张的公司,低估稳定派现的公司价值。这种偏好差异,导致高股息公司可能被系统性低估。
5.低波动因子:稳稳的幸福?
关注股价波动性较低的“稳健型”公司。
风险溢价角度:这最反直觉。按理说,低风险(低波动)应该对应低收益。因此很难用纯粹的风险补偿来解释低波动股票的超额收益。有种观点认为低波动是因为经历的时间不够长,潜藏的风险没有暴露出来,比如卖股票期权,绝大多数时候都是很稳的盈利,但市场极端时可能面临巨大亏损,平时的超额收益是对这种风险的补偿。
错误定价角度:很多投资者有“赌徒心态”,喜欢追逐高波动、可能带来暴富的“彩票股”,把它们价格炒高,未来回报自然就低了。基金经理为了跑赢基准,也可能被迫买入高风险(高波动)股票,以博取超额收益。而被冷落的低波动股票,因为“不够刺激”,反而可能定价偏低,提供了更好的风险调整后收益。
每个能长期跑赢市场的因子,背后往往都有风险溢价和市场错误定价这两股力量在起作用。
有时风险补偿是主因,有时市场犯错提供了更多机会。
理解这些,能帮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因子投资,知道它为什么可能有效,也知道它不是“点石成金”的魔法。
因子表现会随市场变化而波动,但掌握底层逻辑,能让我们在投资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