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9年报和业绩会看中国金茂

从2019年报和业绩会看中国金茂
2020年03月28日 20:10 雪球

今年金茂业绩出来以后,股价大跌7%,看起来,很多人对金茂业绩不看好,对此,本人持有相反观点。

大家吐槽金茂的,基本上几个点。

· 第一,2019年地产开发毛利率27%,相对2018年的36%,大跌9%。说明金茂高价拿的地王,要开始结算了,所以预期未来结算毛利率也不好。

· 第二,2019年,经营毛利润128亿,相对2018年的145亿下降12%,归母净利润能增长,全靠乱七八糟的收益,业绩不行财技凑。

· 第三,合约负债只有647亿,跟2336亿的已售未结严重不匹配。

· 第四,归母核心净利润增速20%,低于预期。

· 第五,估值高,540亿市值对应61亿归母核心净利润,8.8PE,在内房属于估值最高之列,这个业绩和估值不能匹配。

好吧,我们一条一条的说。

毛利率低

2019年的地产开发毛利率是低,这里面主要三个原因。

· 其一,大宁金茂府和长沙金茂湾的股权交易,负商誉提前计入报表了,所以2019年结算的时候,这两个项目的毛利率就很低了,进而拉低了2019年整体结算的毛利率,还原以后,毛利率是30%,虽然比2018年的36%还是下降了6%,但是好多了。其实,这个还是比较好理解的,就跟融创并购提前计入部分收益,结算的时候毛利率就低了是一样的。

· 其二,如果观察结算结构,2019年377亿结算,二级334亿,一级43亿。而2018年337亿结算,二级256亿,一级81亿。可以看到,2019年,一级结算占比11%,而2018年,一级结算占比24%。我们都知道,一级结算毛利率都是50%~60%的,而二级结算,毛利率也就30%左右,差距非常明显。所以,金茂2019年的结算结构,也客观上拉低了毛利率。

· 最后,的确,2019年开始结算2017年前后拿的地了,那个时候土地市场火热,那批地,利润是很低的。但金茂特殊在什么地方呢?我们都知道,现在金茂的看点在城市运营,而金茂的城市运营,是2017开始发力,2018开始成气候的。金茂现在一共20个城市运营项目,其中2017年之前只有5个。就是说,2017年之前,金茂拿地,主要靠招拍挂,加上当时金茂规模小(2016年销售485亿,2017年693亿),拿地只有靠去公开市场抢,然后靠产品力做出溢价,当时,大家对金茂的印象,也是到处抢地王。但这个事,从2018年,翻篇了。金茂城市运营起来之后,拿地就会从容许多,市场火热的时候,不需要去血拼。2017年,金茂拿地平均成本10729元/平,2018年8124元/平,2019年7525元/平。2019年,拿地面积的40%都来自于城市运营,2020年以后,目标是60%。所以,事实上,金茂的高价地,就那么一批,结算完就完了。公司管理层也透露,随着这批高价地的结算,金茂今年毛利率就会回升。

分解金茂的业绩构成

营收增长12%,不高,毛利率大幅下降,所以毛利润下降了。但为什么净利润能增长呢?我们看到,三费占比营收,2018年是15.2%,2019年是15.3%,很稳定,所以不是费用省下的。核心原因,其他收入,2018年27亿,2019年61亿。61亿,不少了,我们看看这是什么。

捡大头说,25亿利息收入。呵呵,有人认为这不是主营收入吗?我跟你说,这是货真价实的主营收入,而且体现了核心竞争力。金茂的核心优势之一,融资成本低,这本应该体现在成本低,毛利率高上。但房企,很多项目合作开发的。两个公司合资,一个融资成本低,一个融资成本高,怎么处理?融资成本低的借钱给合资公司,赚取利差。对融资成本低的公司来说,简单的说,报表上的毛利率是低估的,收益就体现在利息收入上。

4.5亿物业重估,不说了,计算核心净利润的时候,剔除了。持作出售物业转投资物业,也是某种重估,比较虚,但金额不大,只有3.6亿。购买折扣收益4亿,这个就是负商誉,会降低未来结算的毛利率,但也是实实在在的主营收入,不过是入账时间和方式的问题。10个亿出售子公司收益,重点提一下,货真价实的核心竞争力,这其实是提前出让了一部分城市运营土地的权益。城市运营,拿地成本低,拿地面积大。有人看上了,想合作,正好,金茂有点吃撑了,好吧,分你点权益,但不能按我的拿地价格给你噢,得按公开市场拿地的价格给你,好了,差价,我就记在这里了。出售于合联营公司收益,类似了,卖一点项目。

总之,这61亿的其他收入,绝大多数都是地产开发业务的核心收益,只不过换了个入账方式而已。

合约负债和已售未结不匹配

这个刚开始我也不太理解,后来咨询了公司的IR,搞清楚了。首先,647亿的合同负债(预收房款)是除税后金额,2336亿已售未结是含税金额。这里有一个11%的增值税差异。其次,有大概200亿的按揭金额,还没有达到竣备的标准,所以还在银行,没到金茂账上。最后,647亿是并表口径,2336亿是全口径,金茂合作项目多,大概并表的比例,只有40%出头。好了,这样算一下,((647+200)×1.11)/ 40% = 2350。大概对上了。

净利润增速低

需要分清的问题是,有利润没释放还是没有利润,这个有本质的差别。房企释放利润靠什么?结算。那么我们看看金茂结算了多少。报表里的377亿只是税后并表口径的结算金额。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全口径含税结算了多少,这个是才是可以和销售对比的数据。公司没有直接给数据,但我们可以推算。2018年末已售未结1403亿,2019年销售1608亿,假如完全没结算,那么2019年末的已售未结就是1403 + 1608 = 3011亿。实际上的已售未结是2336亿,所以,2019年,结算3011 - 2336 = 675亿。以上都是含增值税金额。怎么说呢,销售1608亿,结算675亿,错配严重呀。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我们可以算出2018年的全口径结算金额是718亿,什么,2019年结算规模下降了?然后业绩还增长了20%?呵呵,看出问题了吗?不是没利润,是没放出来而已。那问题来了,利润什么时候放出来?业绩会上,公司管理层说,截至2020年2月,已售未结2461亿,争取今年结算40%,简单计算,就是今年结算984亿,再加上一点今年当年销售,当年结算的,今年全口径结算金额1000亿了,比去年增长48%。简单计算,1000亿流量,55%权益,11%净利润率,这块就有61亿净利润,然后还会有提前出让城市运营土地的收益,还要再加上金茂的其他板块业绩(商业,酒店,物业等等),具体多少算不清,但增长25%~30%妥妥的。

估值高

静态的看,金茂8.8PE在地产板块确实估值高。比如内房的龙头,融创,300亿港币归母核心净利润,1747亿港币市值,5.8PE;专注湾区,旧改特色的时代,61亿港币归母核心净利润,255亿港币市值,4.2PE。事实上,一众内房,大多4~6PE,只有龙湖,华润,金茂等几家,8~12PE,其中龙湖12.7PE;华润9.2PE。这几家高估值的,共同的特点,一个是业绩稳定增长,可预期性强;另一个就是有比较多的地产开发以外的收入(商业租金,物业管理等),大家觉得这个能永续。

金茂我们分开看。

地产开发方面,销售目标是2020年2000亿,2021年2500亿,2022年3000亿,三年复合增长23%。在当前地产整体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金茂的这个成长性是相当突出的,并且,这个成长性是相当确定的。为什么这么说?看土储就能知道。截至2019年末,5857万平二级土储,权益58%;2729万平一级土储,权益66%;合计8585万平土储,权益60%,并且还在高速增长中。这8585万平土储,我们按计容80%,2万均价算,可售就是1.4万亿。相信这些货支持每年2000~3000亿的销售规模,还是不成问题的,所以销售增长的确定性是相当强的。利润释放呢,结算应该进入了快速增长期。2020年1000亿结算,对应2018年1280亿销售,还是偏低的。2018年以后,销售大概25%的复合增长,那么结算大概会怎么样呢?我们按25%结算增长推演一下,

· 2020年,销售2000亿,结算1000亿,已售未结净增1000亿,达到3366亿,增长42%。

· 2021年,销售2500亿,结算1250亿,已售未结净增1250亿,达到4616亿,增长37%。

· 2022年,销售3000亿,结算1563亿,已售未结净增1437亿,达到6053亿,增长31%。

这样看起来,已售未结的增长太快了,和结算规模差得太多,很不合理。所以,唯一的出路就是加快结算,即未来几年,结算增长会超过销售增长,我们按45%的结算增长推演一下,

· 2020年,销售2000亿,结算1000亿,已售未结净增1000亿,达到3366亿,增长42%。

· 2021年,销售2500亿,结算1450亿,已售未结净增1050亿,达到4416亿,增长31%。

· 2022年,销售3000亿,结算2103亿,已售未结净增897亿,达到5313亿,增长20%。

这样看起来就合理多了。所以未来三年,结算是可以维持40%以上增长速度的,看着吓人,根本原因是当前结算规模太小了,想藏都藏不住。考虑到利润率不会下滑,所以,结算净利润,也会维持40%以上增长。

持有收入方面,公司目标是2020年150万平持有物业,40亿收入;2022年200万平持有物业,50亿收入。2019年,收入是34亿,大概复合收入增长14%。

另外还有一些变量,比如直接卖项目股权,不好估计。

但综合看来,未来三年,净利润维持25%~30%的增长,是不成问题的。作为央企,一般都会避免业绩的大起大落,25%~30%是一个合理且漂亮的数据。

总结下来呢,就是金茂未来三年,销售25%复合增长,净利润25%~30%复合增长,稳定性,持久性和确定性都非常强。相信这在内房群体里是一个相当亮眼的业绩。而且,金茂的持有收入,物业收入都是估值加分因素,8.8倍的报表PE并不贵,应该能够维持。

其实,也就是内房,换其他任何行业,8.8PE,稳定25%增长,开玩笑吗?还不得15~20PE起??

大概就是这样吧。总结金茂的核心优势,

·城市运营模式带来的地又多又好。

·产品力强,能溢价。

·融资成本还低。

地产行业需要的,全都有了,估值高一点,合理的

作者:LTLyra链接:https://xueqiu.com/1429872781/145416961来源:雪球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