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牛,结构牛,现在到底是个什么牛?

基金牛,结构牛,现在到底是个什么牛?
2020年08月14日 20:40 雪球

今天银行股没有集体跌停,还微涨0.25%,感谢市场不杀之恩,恭喜银行股投资者了,又在市场的刀口下多活了一天。

银行业净利润负增长9.13%,据我对市场的观察,这个数据是超出了市场预期的,当然了,是向下超出,也就是“不及”预期,比预期要差。

很多投资人都表达了对银行的负面看法,其实之前银行的预期已经足够悲观了,基金等大机构更是不约而同的“清仓”了银行,我们看看数据,这是二季度末时统计的基金对各行业的持仓:

绿柱代表基金的持仓比例,橙柱代表行业在万得全A中的市值占比,蓝线代表基金对不同行业的超配和低配比例,由正到负。

按不同行业的超低配进行从高到低排序,医药生物、食品饮料、电子和计算机等几个热门行业超配比例居前。比如排名第一的医药生物行业,整体市值只占万得全A的9.66%,但是在基金的仓位中占比达到20.94%。我们统计前四大热门行业,就是常说的医药生物、消费、科技股三个板块,加总起来占A股的市值只有30%,但是基金把56.78%的仓位配置在了这些行业,也就是说整体上超配了26%以上,表明基金等大机构强烈看多。

反过来被低配最多的就是金融三兄弟,银行、券商、保险。其中银行板块的标配应该是13.96%,但基金只愿意买1.59%的仓位,低配比例达-12%以上,而且1.59%的仓位其实就相当于是清仓了银行,象征性的留一点儿作为“纪念”。保险、证券、公用事业、交运、采掘等几个傻大黑粗的行业低配比例也非常可观。从上面这个图上看,被称作三傻之一的地产好像还可以,被低配得不多。

这是个什么概念?以工行的1.77万亿市值,0.72倍PB的估值为例,基金公司们用脚投票,一致认为工行就不值这个价,可能也就值1万亿,0.4倍PB这个样子。当然了,还有一种可能是基金公司认为市场未来一两年风口不在这里,即使这几个行业有价值,也不值得配置,配置就是浪费时间,必然跑输市场,所以选择在少数几个热门板块里报团。

今天银行为啥没跌,可以理解为:

空方手里没货了,该卖的早卖了,都卖干净了。

我的一个朋友今天精髓了一句:现在持有银行股的,很少很少了,不是那种吃股息的,就是极度的低风险偏好投资者,而且是死猪不怕开水烫,你给他再大的诱惑,说其他板块涨的再好,他就是不出去,而且交易频率还很低,这种韭菜也太难割了。

好像真的是这么回事,搞自媒体这几年,见过的银行股投资者,买过的或正在持有的,没有一千,也有五百了,现在还能留下来的真是屈指可数,光是抛弃银行股的大V,大家叫得上名号的就有多少个了?

从过去半年的业绩走势来看,基金公司们显然是赌对了。

而这一轮结构性牛市,有的人总结为“基金牛”,我觉得也是有道理的。所谓的基金牛,就是基金的配置偏好驱动的牛市,报团几个热门板块持续推高估值,基金的历史业绩和净值水涨船高,这个时候就获得了更多散户的申购,然后基金公司用新增的资金继续配置那几个板块,形成一种正向的反馈环。

这个盈利模式,堪称完美,似乎也没什么外部扰动可以打破这种循环的,有点儿类似于旁氏骗局,只要有新增资金源源不断的供给。

哦,对于这种模式,我想到的风险主要有三个:一是这几个板块的大股东持续不断的抛售和减持,把筹码转移到基金和散户的手里,这个动作一直就有,只是现在累计减持的规模还没那么大,但是骆驼身上背的货物越来越重,那根稻草也迟早会出现的。再一个是这几个板块的热度这么高,正好有利于IPO,新股供给上来了,抽水效应是很猛的,这种抽水不单是向市场募资这么简单,有些老股票已经被炒到七八十倍,而上市的新股,同板块的,较发行价翻一倍也才四五十倍,而且还有次新概念,股民们迟早会发现这些“物美价廉”的便宜货,然后就必然出现板块间的迁徙,抹平部分个股的高估值。另外还有一个比较致命的问题,就是时间。高估值板块的机会窗口期一般只有两至三年,现在已经走了一年半多了,如果再过半年到一年,业绩没有跟上的,预期没有兑现的,逻辑被证伪了的,那最终只有一条路可以走,就是向下杀估值。

当然了,在这个过程中,高估的个股在会计手法上还有一些转圜的余地,可以刻意去做高未来几个季度的利润,配合大股东减持的动作,这个故事并不新鲜,在2014-2015年就演绎过一次,随后到2016-2018年,很多高估值股票的业绩出现了反向清算,动辄巨亏,股价跌了80-90%的比比皆是,甚至是被大股东掏空了资产退市的。

所以参与泡沫这件事儿,真是刀口舔血的买卖,而且要趁热打铁。我看对于有些股票,如果真的想参与的,可以参考一句经典广告语,“欲购从速”,要买就赶紧买,而且要趁着天量的解禁和减持潮到来前再炒一波,还得指望新韭菜继续跑步进场接盘,赚钱的难度是越来越大了。

现在还在鼓吹泡沫的,主要有两种人,一种是揣着明白装糊涂,指着泡沫吃饭的,等别人来接盘的,这种人随时准备跑路,你别看他每天赛道、核心资产什么的挂在嘴边,真的跑路起来还是相当迅速的,最后应该还是能赚钱的。另一种就是真傻,是真的相信了这个资本市场的故事,准备陪伴着这些“优秀”的公司一起成长的。当然了,有经验的老股民,是可以一眼看出这两类人的区别的。

银行、券商、保险真的没有投资价值吗?我看未必。医药、食品饮料、科技三个热门板块,真的有光明的前景和美好的未来吗?我看也未必。除了食品饮料有点儿业绩支撑以外(估值也很贵了),医药和科技只能炒炒预期,估值完全没法儿看。任何一篇相关的研报,细看都没有严密的逻辑和数据支撑,很多只是为了得到一个“值得买入”的结论。30倍PE不贵,40倍PE合理,50倍PE正常,100倍PE那更是可以称作“核心资产”了,所谓贵有贵的道理,你不得不服,不服就要持续的被市场教育。

赚钱才是硬道理!

是啊,谁会和钱过不去呢?

从过去一年半市场的走势里,你能总结出个什么规律来?

现在市场的共识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定要选好赛道,赛道选对了,投资就成功了一大半,而科技和医药消费就是最好的赛道。不要买低估的股票,要以合理的价格买入好公司,即使价格稍贵,长期来看业绩上涨也可以抹平高估值。买股要买龙头,但龙头有时候甚至跑不赢指数,而自己买股可能还不如买基金来的划算。

以上几句话被所有股民翻来覆去的讲,都快成真理了。但是我总结一下,他们的核心思想就一句话:“买能涨的股票”。这句话看似废话,在当下的市场上却无比正确。所以现在如何炒股?把过去三个月涨的最好的一百只股票,挑出来简单筛一筛,无脑买入就对了,未来三个月大概率还能赚大钱。

只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如果只以成败论英雄,那炒股这件事也未免太简单了。为什么过去这些年在股市里赚钱的散户始终是少数?我想肯定是存在一些大坑,是那种时间长了散户必然会踩进去的,或者说这些坑就是为散户思维准备的,为散户精心设计的,掉坑就是散户的宿命。

好言不劝该死鬼,慈悲不渡自绝人。

有些人的命,可能在进入市场的那一刻,就已经注定了吧。

作者:夏至1987链接:https://xueqiu.com/1062170191/156392896来源:雪球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的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