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一谈数据港

谈一谈数据港
2020年10月25日 20:20 雪球

IDC(互联网数据中心)分为定制型和零售型。数据港的业务有三块,即定制型IDC业务、IDC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云服务销售。其中,IDC解决方案业务仅在2018年昙花一现,其余每年占比均很小,原因在于虽未轻资产业务,但利润率低于IDC业务且近两年公司连续获得多个IDC业务订单,公司将业务重心集中于IDC项目建设,故未继续拓展IDC解决方案;云服务销售业务是深度绑定大客户的体现,与阿里签订6 年合作期内承销不低于 4.35 亿元人民币的阿里云产品服务,但毛利率更低,仅为15%不到,原因在于核心云服务技术并非数据港所有。因此在3-5年的时间内,数据港的定制型IDC业务仍为重点扩张业务,后二者起到拓宽公司业务广度和深度的作用。

数据港的定制型IDC业务来由已久。创始人曾犁在2009年找到刚拿到市北高新园区(国家级)的市北高新集团,希望拿到投资,后者正在寻找可投资的产业方向。“我记得六七年前第一次见到周总、见到丁总......我当时汇报了一下云计算,那时候大部分人还不太知道云计算怎么回事。让我非常惊讶的是,周总、丁总当时对产业有高度的敏感性,当时说,这个产业很有发展前途,我们得搞一个产业聚集。”上海第一个云计算产业基地因此落成。2009年公司成立时,股权上国资占比60%,创始人团队占比40%,保证了国资委投资控股的同时也让创始人在框架下施展手脚。虽然随着公司融资发展,股权比例稀释,但国资委和创始人从未减持。国资控股背景在日后土地获取、IDC能耗指标获取、融资利率中获得了实质性的好处。

数据港自成立起便服务于阿里巴巴,至今已有11年之久。近期消息面上有谈到阿里将自建数据中心,可能会抛弃数据港;叠加数据港跌幅过大,更显得真实。这种说法其实是被消息误导了。阿里确实算得上“自建”,因为整个产业链都是他一手投资的,并且核心部件(服务器等)阿里拥有产权;但投资的去处,是寻找靠谱的供应商帮他完成非核心技术环节的搭建,IDC能耗指标的获取、IDC的建设施工、IDC落成后的托管服务,这些阿里会交由供应商去做。IDC的重资产属性天生和阿里以技术为核心的轻资产属性相悖,并且IDC能耗指阿里更是从未取得过。OK,即使阿里想一手包办产业链的所有,自建数据中心,意味着从IDC负载指标获取开始,项目选址规划、项目环评、项目施工建造、后期运维均要一手包办,毛利率与其主营业务相比没有任何优势。如果阿里要自建,最好的选择是收购数据港而非自己干。

(图片来自数据港官网)

又有朋友会说,为什么阿里的IDC供应商名单自2018年开始多了很多,是不是意味着数据港被边缘化?看一组数据,2017年,数据港为阿里托管运维的的服务器数量占阿里的1/3,占BAT的1/6,现在占比肯定没有这么大了;但数据港本身为阿里交付的项目在大规模持续增加。这意味着阿里服务器基数的增量要远超过数据港所能提供增量的极限(数据港定增前负债率已达70%),所以阿里要找其他公司(如奥飞数据、杭钢股份)要IDC资源。这从侧面反应出来的是整个云计算产业链的火爆。结合数据港披露的项目资料,均与阿里签订了8-10年具有法律效益的长期合同,订单合计收入超八十亿人民币。

从阿里布局数据中心的地域方面看,张北、南通、乌兰布察、河源.....哪个不是数据港的数据中心所在地?所以看到阿里自建数据中心的新闻,要先看阿里把钱投向哪里、钱的用途是什么。截一段创始人曾犁先生2017年的演讲:“我们第一个客户是阿里巴巴,也是我们的一个老客户,也是我们一个大客户,阿里巴巴在今年年初的时候宣布,他们未来3年在张北县要建立一个云计算产业基地,总投资180亿,180亿里面有30亿是要建数据中心的,这也是我们经济及一体化的项目。数据港就是要负责运营张北县数据港数据中心。”

更加有说服力的一点是,数据港在定制型IDC领域有较深的护城河。数据港的数据中心在PUE方面已经能达到1.4,而国内大型数据中心平均 PUE 为 1.54,超大型数据中心平均 PUE 为 1.63。PUE值作为评价数据中心综合运营能力的关键指标,越小越接近1,越好。数据港依靠超越同行的综合运营能力,2020年拿下了寸土寸金的上海3000个能耗指标。如果阿里要部分自建,第一个不要的不会是数据港,而是产业链的其他不能更给阿里省能耗的供应商;如果阿里要全部自建,他哪来的能耗指标?

回到投资层面,简单谈一下为什么选择数据港:

定性的角度:中国经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处于饱和甚至去产能状态,云计算作为为虚胖经济瘦身、使商业模式焕然一新的产业链,可以看几十年,这已经在美国被证明了是个非常优秀的赛道,并非概念性炒作。作为云计算产业链的基础层,中国目前的特点是“技术粗放、一线核心地段供应不足”。因此,首要选择标准便是“专注专业、具备抢占核心地段能耗指标能力”的公司。

数据港不是半道出家,成立11年以来专注IDC业务,PUE值低于同行平均水准,并且仍有下降空间,显示出技术上的专业性,翻阅公司高管履历,核心人物有深厚的数据中心规划建设经验;数据港在建资源布局在北京、上海、杭州、广东等一线城市,除了大客户服务经验,并且有上海国资背景,具备抢核心地段能耗指标能力。

其次,投资要看成长性。IDC作为重资产行业,拿地、建设、融资能力成为关键指标。资产负债表的改善空间决定公司长期投资价值。从定量的角度分析成长性,数据港定增前负债率70%,有意思的是“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占总资产也在70%左右,意味着公司几乎用负债创造价值。再看公司创造价值的方式,“先订单,后建设,再运营”,意味着每一笔资本支出都有法律上的保障可以收回;客户质量上,阿里信用极好,不会赊账,公司经营现金流净额与净利润的比值每年均大于1;公司各项目的内部收益率均在10%以上,我算了算公司的融资利率,2019年在4%多一些,依据项目的商业模式,当然要借钱投入,只要“钱-项目-钱-项目”能滚动运行起来,就能像牧原那样依托资本市场快速做大做强。今年8月定增通过,更是缓解了公司的资金需求。

因此数据港的经营模式是在能力范围内快速成长,风险也有几个:

一是周期性。重资产行业如果大量资本一次性融入,就会导致某个时间产能供应急剧增加而产品价格快速下跌,甚至跌破成本。但是数据港的定制模式,虽然产品价格的上涨空间被商业模式封死,但能确保IDC投产后被需要、单价较确定。因此周期性风险在数据港身上不成立;

二是高负债率风险。参考周期性风险,只要周期性风险不成立,就能还债。另外定增通过后,拿到17个亿流动资金,负债率降到50%以下,比较放心了。

两个潜在风险是建立在数据港和阿里保持合作的基础上,所以最大的风险仍然是被剔除出供应链的风险。前面文章分析了很多,这种风险极小极小。阿里每年双十一狂欢节后都会给数据港发感谢信。这是真感谢,没有数据港阿里后台早崩溃了。

重点说完,量化一下关键指标:

研发专利方面:截至2020年中报,共申请并获得 24 项实用新型专利,及包括数据中心可视化管理软件、数据中心能耗管理系统软件、数据中心高可用安全保护系统软件等在内的 16 项软件著作权。公司累计获得专利技术和软件著作权 237 项。

IDC机柜方面和资本开支:

2020 年上半年,公司投资建设多个数据中心项目,项目预计总投资约 29.3 亿元,各项目预计内部收益率均在 10-11%之间。以固定资产增加 5.77 亿、5 千瓦(kW)标准机柜增长 16160 个换算,2020 年半年报在建工程 11.24 亿,预计 2020 - 2022 年将交付在建机柜 31000 个左右,至 2022 年形成 75000 个左右机柜规模(不包括新增项目)。

截至 2020 年中报,在建重大项目有 8 个,已完工 1 个项目,完工进度在 50% 以上的项目有 3 个,剩余三个项目完工进度在 30% 以上、一个项目完工进度在 10% 以下。结合IDC建设工期,预计2020年下半年最迟2021年上半年可交付。

投资成长股最怕业绩断档。数据港今年正处于业绩断档期:

但2021年将开始数据港的业绩释放。

预计所交付机柜第一年处于上电初期,客户上电进度无法准确估计,根据披露大致第一年利用率为60%-70%;另185机房暂时空置。大体预估2021年营业收入=7000(单机单月营收)×12月×40000(保守机柜数)×50%(保守机柜利率用)=16.8亿,营收和EBITDA均能实现翻倍。为什么选择7000作为单机柜单月收入,因为17年数据港单机柜单月收入就达到6000+的水平了。

(图片来自数据港官网)

随着在建项目投产、客户上电率两年内逐渐拉满,2022年再实现营收和EBITDA翻倍难度也不大。

按照成熟的美股市场对IDC公司估值的是EV/EBITDA法,仍具有一定成长性的易昆尼克斯为33倍,数据港目前为50倍左右。按照成长性给估值,明年25倍,后年13倍,而且到那时不出意外仍然有大量的在建项目。具体怎么估值,仁者见仁智者见者。

下周四三季报要出了。到时候再调整预期。

作者:赔率和概率链接:https://xueqiu.com/5767861327/161632252来源:雪球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的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