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别人苦寻牛股时,我在寻找中国最强投资管理人

在别人苦寻牛股时,我在寻找中国最强投资管理人
2021年04月12日 18:19 雪球

条条道路通罗马,有的人,出生就在罗马,但更多的人一生都在去罗马的路上。股市参与者都希望赚的盆满钵满,少数人天生具备着顶级天赋、盘感,更多的人都在寻找牛股的路上,未果。在券商的工作经历让我发现,大部分的个人投资者都很难赚到钱,即便我身边一个曾通过不可量化的盘感短期内爆赚,但几年后什么都没剩下。我不想做一个灭绝了的幸存者,我认为投资决策的基准量化更可靠,在摸索的过程中发现绝大多数优秀的基金经理,他们的投资策略一定有东西是量化下来的。所以,在别人苦苦寻找牛股时,今天的主人公@红星菜馆却在寻找最强管理人,希望在未来能够寻找到中国的伯克希尔哈撒韦。

2007年入市,曾痴迷于做T,2015年凭着幸运在股市中赚到了一桶金跟很多人一样,我刚接触炒股也是受家人影响比较大, 2007年我还在上高中,家里人大多是股民,给我拿了两万块并推荐了包钢股份,当时还不叫这个名字,老股民应该知道,那时它叫钢联股份。当时入市时已经赶上了牛市的半山腰,在包钢股份身上赚了一段时间钱,2008年史诗级别的熊市就来了。因为我是南方人,家里有种林场,大熊市时沿海正好叠加台风,金融危机叠加台风,股市亏钱,林场也亏钱,财富毁灭的非常快。经历戴维斯双杀后索性股票里的这两万块钱就留在了股市,打算自己鼓捣鼓捣,家里人也给了相应的建议——做T。当时做T是很受股民喜爱的,老股民嘛总觉得做T能解套。听从家人的建议,我一路做T做到了大四,一T就是8年,颇有些苦行僧的意思。不过我的天赋比较差,又以学业为重,我把做T当作了大学时期的电动游戏,就是打着玩。就在快毕业时家里又给我追加了一笔风投,十几万块钱。做了8年的T,不如这一次注资来的实在。这次注资后,整个账户的成本已经比较低了。2015年牛市,傻大黑粗的包钢股份也没落下,一路飙涨股价很快到了3块钱。因为一直做T坚守,在包钢股份上赚了一笔小钱。这个时候已经彻底忘记了熊市时做T的艰辛,进入了很多股民常见的股神误区,在牛市后半段买什么什么涨,我也从原本单吊一只股变成了高换手的短线客,持股也就3个交易日。当时两融民间杠杆盛行,年轻的我也加了杠杆,在牛市的最后一程,算上各种杠杆账户总资产很快就到了300,这时也到了牛市的尾声。现在来看,上了杠杆没有爆仓完全是运气好,身边吃了杠杆亏的朋友实在是太多了。股灾前夕有两周的平静期,我记得非常清楚,那时刚毕业想置业,跟我的老股民父亲商量,怎么着我腾点钱出去吧,老父亲的答复是:“不要慌,大盘是要到一万点的,庄家还在,我还在,你别跑”。这话放在现在看很滑稽,但这话在牛市时却很合乎清理,我想想也是,钱这么好挣,慌个啥。不过我毕竟学金融的,虽然投资没有太深的造诣,但基础想法还在,配置时第一要务,刚毕业时的不动产对我吸引力很大,在股灾前还是证转银了一部分钱,用于购房。随后本金小了很多,杠杆也上不了了。等到股灾来的时候,我余下的那部分钱没有什么奇迹出现,期指爆仓,股票账户最后还剩下一些钱。总结一下,最大的幸运还是那时候的刚需让我选择了买房。入行就赶上股灾,身边惨痛的案例让我对炒股这事儿有了更深的思考2015年刚毕业的我开始进入券商工作,当时正值牛市尾巴,亲眼见到很多人将房子,身边的资源都压在股市上,最终陷入赌徒困境,这种现象太普遍了。工作之余观察了很多散户投资人的现象,让我非常深刻的是15年牛市时身边有个自行车修理工30万资金做到了3000万,但是现在除了证转银已经消费掉的那部分钱,剩余的利润基本都被吞噬掉了。这个例子比较典型,更多的情况是很多股民连续在股市中失利。与自己的投资经历联系起来,其实回顾自己的炒股生涯也是真的乏善可陈,随波逐流而已,即便赚了一点钱,那也是纯粹的市场奖赏,也就是运气啦。这让我明白一件事,对于研究不深入的普通人来说,炒股赚钱这事儿太随机了,就像大猩猩扔飞镖一样。大多数股民民间确实有很多高手能够创造非常高额的真实收益率,但根本不可复制。比如重庆本地一家比较有名的私募,最早期的打法也是民间打法,就是PEG模型。比如一个产品涨价了,这个公司的利润增长XX%,30倍估值,100%利润增长,那这公司就要涨。其实很多公募也是这么玩的,不过更严谨一些,包括现在很多雪球也是很多这种用计算器算利润,本质上就是PEG投资。但这个东西原理上是说不明的,为什么PEG有效呢?展开说其实大多数原因无外乎行为金融学,本身是有效的,但还得拆开看市场。最终还是无法确定未来的估值,其实在我看来这仍是短期市场投机的一种方式,但却成了很多人的投资圣杯。我说的这家重庆本地的私募,用这套PEG体系从个人投资做到私募投资一直奏效是因为,他们能够将他们拆开来看,能讲清楚什么时候PEG在市场中生效,什么时候不能使用,这就是一套形成闭环比较灵的策略了,不过这是很多个人投资者想不通的底层逻辑。大部分人还停留在浅层思考中,停留在现象分析上,这跟技术派口中的缺口理论,平台支撑并没有太大的区别,画一条线,感觉逻辑就串联起来了,但有可能只是那个时候市场巧合延续,个人投资者非常喜欢把巧合当成投资逻辑,而市场有时候也奖赏巧合,所以总会在某一阶段,出现一些超额收益的大神。但真正能够长期奏效的,还真得是奉行长期有效投资策略的人,我观察道有这样的私募在市场上长期生存,有这样的牛人开公司发产品,而且十几年的年化收益都甩开了无数人。这让我对炒股这件事有了更深的思考。16年接触私募投资后发现,也也许是解决困惑投资者的最佳选择方案我是在16年开始接触私募,当时四川本地上市公司,超前的国企、出色的民企在13年至15年间就开始做自己的资产管理,16年接触到四川上市公司的家族资金,当时他们就开始做资产配置,一部分在海外(以美元债为主),一部分在国内,配置了不少私募。当时我很好奇,为什么家族资金不自己研究个股,毕竟这会更有趣。当时得到的答复是:无论从什么角度看,大多数人自己做投资都不如一些专业的人去做。这刚好与我过去的从业经历不谋而合。在券商的工作的人都知道,要想通过自己选股能力强去改善用户的体验和收益,不太切合实际。但我一直希望能在投资服务领域做点事,机缘巧合2016年我进入了成都机构投资的圈子,接触到了FOF性质的投资,接触到了完整按照“低相关性”的方法投资私募,我真切的感受到这个东西能够解决过去解决不了的困惑。在2016年到2018年,跟着几家FOF机构系统学习,建立自己的策略情报系统。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私募基金有着一些公募基金所没有的单独特性,比如优秀的私募基金是市场中孤独的幸存者,公募基金经理的筛选是从很优秀的一些大学学子中间挑选有潜力的人,进去做研究员的助理,再提升至研究员本身,通过荐股或者说是股票池的丰富和挖掘,积攒一定的投研实力之后,开始进行基金经理的一个职务的管理。但是私募的江湖它不是这样的,它是一个更大范围更大样本的统计,优秀的私募基金,是整个市场的幸存者,是在最大的范围,一个非常大的样本筛选下的一批人,它的容量它的优秀程度一定都比公募的方式筛选出来的人和策略平均更优秀。在学习的过程中见到了很多优秀的基金策略,而每一位优秀的基金背后都有一套能够贡献超额收益的心法支撑,回想到自己的炒股生涯,虽然赚到了一些钱,但更多是运气成分,对私募基金乃至私募基金策略深度着迷的过程中,我在做着职业生涯的转变。2018年学成出师,自己的想法在一点点的落实下来。在接触机构化投资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投资者最大的困惑,那就是信息不对称。当投资者将一笔钱投出去后,不知道这笔钱是如何运行的,无法像股票行情一样实时了解跟踪,没有任何信息能够知道自己投的产品到底发生了什么。很多投资者都希望能够找到投资私募后后期解决风控的方式,从那时开始我便开始策划承接搭建桥梁的使命,当投资者通过自己的方式了解了某一个私募还不错,开始投资后,我们再去用我们的视角进行复调,索要交易端口,随后就可以很方便的观察这家私募每一个阶段的样子,通过至少半年至一年的时间来判断这家私募是否足够出色,是否知行合一。我曾遇到过一个很有意思的案例,名字就先不透露了,这个产品已经快清盘了,就不去人家伤口上撒盐了。产品在2018年非常火,有一个合作伙伴投了一些,我们索要交易数据后吓出了一身冷汗。因为最初我们并没有给这个私募进行持仓限制,这个私募产品竟然在满仓单票押注一只次新股,这是非常恐怖的事儿,跑了半年后我们将其遗弃掉。如果不观察,其实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行为很难被识别出,单从公开提供的信息以及净值上看,这只次新股在很长一段时间保持横盘,甚至是稳步上涨。不了解的人是不会意识到这背后风险所在,甚至看起来还很漂亮。希望在未来的黄金投资时代找到中国的伯克希尔哈撒韦2005年至2020年GDP增长了5.4倍,年化复利11.9%,同期沪深300指数上涨5.08倍,年化复利11.45%。经济的增长和沪深300指数的长期回报基本一致,我国股票型基金拟合的指数,年化复利15.38%,相较于代表社会整体财富增长速度的沪深300,有明显超额收益。专业化的投资一直能相对轻松的获取不错的收益,在大多数生意或者地产投资都拥有超越15%的收益率时,股票市场显得非常平庸,可是现在哪里又能找到那么多15%回报的生意呢?又能承载多大的资金体量呢?这其实是中国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资金从房产撤出,投资从债权转向股权。过去两年来我们接触了很多中小房企、老板、跟房产大基建相关的小公司陆续退出市场,靠房产投资富起来的中高产,资产也在搬家。我总觉得这是一个持续十年,几十万亿的新增市场,还有在其他的市场找到这样预期可见的膨胀速度吗?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我想在关键的时间点上做好一些事情,而借助最优秀管理人的力量是一个最简单有效的方式,每一个时代都有英雄和前行者,资产管理行业友善的一个地方是这种优秀可以进行分享。而巧合的是很早就接触到了西南地区最前沿的机构投资人,他们的想法质朴、长期、简单,投资模型有力可靠,我想我们可以扎根成都,更好的做相关的研究,力争做机构投资的翻译官,做个人投资者的专业桥梁,也许真的可以找到独属于中国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尽享黄金投资时代。

作者:雪球达人秀链接:https://xueqiu.com/1876906471/176916506来源:雪球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的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