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研理念|好公司+好价格+耐心持有(或许值得收藏)

投研理念|好公司+好价格+耐心持有(或许值得收藏)
2024年05月01日 09:58 雪球

做研究,一定是为了更好地做投资,如果每天拼命研究,却不知道要达成什么目标,我认为就是在浪费时间和精力。

于是,先要明确自己的投资理念,才能让研究更有价值。

我的投资理念很简单,找到好公司,等到好价格,买入并耐心持有。

可很多事情都是知易行难,实际做起来不容易。比如,什么是好公司?什么是好价格?怎么样才能耐心持有?相信这3个问题就能难倒很多人。

来到雪球正好差不多一年,有些理念在字里行间,应该球友们能够感受到,但好像一直没有系统性和大家聊过。那么趁着假期前夕,我想尝试聊清楚这些问题的答案,这样就能更知己知彼,后面每天再聊研究内容也就更好理解。

当然,这3个问题拆开来看,每个都能长篇大论,我觉得堆字数没意思,会尽量做高度概括和归纳,再结合高端制造赛道里的个别案例,争取通俗易懂。

一、什么是好公司?

每个人对好公司的定义都不一样,我想按照“人、财、事、况”这4个方面来简单聊聊。

第一是人,即重要人物。

想象一下,如果你手里有一大笔钱(反正是假设,先来他10个亿吧),有著名风投屁颠屁颠地带着几个初创企业名单来找你,想让你投钱帮助他们创业。你的第一反应会是什么?

我想大部分人应该都会想:“我连面都没见过,怎么可能就直接投钱?”

没错,刚才所描述的大概就是一级股权市场,由于没有历史业绩(初创公司本身也不赚钱),没有产品沉淀,能作为判断依据的,只有对创始团队的了解和信任。

那么股票市场同理,如果认为一家企业是好公司,但却连董事长和主要高管履历都不知道,就很难有说服力。

看董事长,一般希望他/她有这些品性:专业背景,身体健康,正直诚实,有责任感,享受工作,以及最好在产业里具有较大影响力。

看管理层,最好大部分高管都是初创团队,跟着公司一步步发展起来,同时最好是交叉背景,每个成员有专长能力。

看前十大股东,最好都是长线资金,股权集中一点,这样基本盘比较稳定。

如果具体到制造业,我想“人”的重要性就会更强。茅台招行换一位领导,我估计影响不会太大,但想象一下,如果宁德曾毓群先生或格力董明珠女士离任,市场大概率是要“震三震”的。

制造业尤其讲究企业家精神,很多时候创始人就代表着企业特征,我在选好公司的时候,对创始人有鲜明个性的企业,会更有好感。

比如特斯拉马斯克、小米雷军、宁德曾毓群、比亚迪王传福、福耀曹德旺、隆基李振国和钟宝申等等,都是响当当,一讲到企业名称,就能跳出老板名字。

第二是财,即财务情况。

在股票市场,每家上市公司都比较“透明”,稍微有心些,很容易能查到历史数据。其中用得最多的就是三张报表,即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和利润表。

有了这三张表,不仅能直观地看到每年营收、成本、利润和现金情况,还能通过“一顿操作”看到更多内容。

比如:拿今年和去年比,能看到发展变化;拿A公司和B公司比,能看到企业差异;拿C指标“加减乘除”下D指标,就能得到比率,等等。

通过财务指标去判断是不是符合好公司,一般就称为定量分析。

一般都会有些硬性指标:毛利率和净利率高;净资产收益率高;现金流很好;周转率要高;业绩增速好;资产负债率适中或低;愿意分红回报股东等等。

具体每个指标的含义就不展开了。基本上,就是要找到有业绩、有成长、有分红的企业,至于达到多少标准才算满意,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一杆称,以及针对不同行业会有不同标准。

茅台为例,毛利率超过90%,净利率超过50%,净资产收益率超过30%,现金收入比超过110%,负债率低于20%,每年分红率超过50%。既能赚钱、又能先收到钱、还愿意分钱,这种就属于可遇不可求的企业,放眼A股都没几家能超越。

聚焦到制造业,我心里预期大概是:营收和利润增长20%,毛利率30%,净利率15%,净资产收益率20%,现金收入比100%,负债率50%,分红率30%。赚得不是太辛苦的钱、有不错增长、产业链有话语权、愿意回馈股东,就值得多研究。

当然有朋友可能会问,这些指标是怎么设置的?这需要对产业链有足够了解,调研过最好公司、也调研过最差公司,才能知道做到什么地步就很不容易。

同时,财务指标不能只看一年,需要看3-5年维度,这样才有持续性。这几年更是深有体会,如果光看疫情几年的财务数据,没几家公司能入得了法眼。

这时候就能适当放宽条件,如果曾经有连续3年满足过,就值得信任一把。就像学生们考试,偶尔有一次生病导致不及格,但平时都能考90分以上,相信家长们也不会过多责怪。

第三是事,即重要事项。

对于上市公司,最重要事项就是核心产品,围绕产品能延伸出很多研究方向。

不像人物和财务,虽然各行各业有点差异,框架是八九不离十。对于不同赛道的核心产品研究,基本方法完全不同。

研究白酒,就要跟踪动销和批价情况;研究医药,就要跟踪研发管线和药物临床试验情况;研究周期,就要跟踪供需关系及价格走势,等等。

直接说制造业,相比于软件(看得着),我觉得硬件(摸得到)会更容易跟踪,价值量、销量、成本等都能被统计得清清楚楚。

以利润表为线索,简单来看:

1)营业收入=价格*销量,销量=产能*利用率*产销比,就希望核心产品是高价值量,同时销量要可预测,产能利用率不能太低。

2)毛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就希望好公司能控制产品成本,无论是靠规模效应还是信息化降本,反正能捉到老鼠的都是好猫。

3)净利润=毛利润-费用-减值,就希望好公司能降低营销和管理费用,用最少的人和钱,去完成最多的销量。

这样说可能有些抽象,就以宁德时代为例:宁德主要是生产新能源汽车里的动力电池,重要事项就是电池的竞争力。

目前来看:动力电池价值量能占到整辆车40%-50%,宁德市占率稳居榜首,销量大概就能跟住下游增速(车卖得越多,宁德电池就卖得越多),成本远低于竞争对手,且天然有营销优势,减值基本都按照最严格标准。

往后跟踪:一方面是宁德电池能不能维持市占率,要进一步看钠离子电池、固态电池、氢燃料电池、储能电池等发展方向;另一方面是宁德电池能不能继续维持低成本和低费用,就要看原材料布局、降本增效等方面。

总之,好公司一定对应着好产品,只要能看到好产品在不断巩固,那么好公司就不会偏离太多。

新能源车可能离大部分球友还是远了些,再回到茅台:只要飞天茅台在市面还要加1000元才能买到,只要生肖茅台在“i茅台”APP依然有100万人去抢,只要送礼请客时茅台依然首选,那么贵州茅台这家公司就不会有太大问题。

第四是况,即行业状况。

把行业状况放到最后,并不是说不重要,恰恰相反,这条内容非常重要,类比于“财”所代表是定量指标,“况”所代表就是定性指标。

放到末尾主要是考虑到,定性分析最不容易,哪怕有“波特五力”等模型作为参考,但在实际过程中还是会有较大分歧。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一千个投资者,就有一千种定性标准。

有人喜欢买龙头,觉得稳健,有人喜欢买二线,觉得有冲劲;

有人喜欢买上游,觉得资源稀缺,有人喜欢买中游,觉得是“卖铲人”;

有人喜欢执行者,安心代工很舒服,有人喜欢创造者,自主创新是正道。

既然是主观内容,我就直抒胸臆,聊聊心里高端制造版“哈姆雷特”。

第一,只买龙头,最好是知名品牌。

第二,优秀制造业企业应该要有如同软件企业般的粘性。

第三,不断领先行业的技术研发,产品不是跟着客户需求走,而是能带着客户往前走。

第四,全产业链布局,不怕原材料价格波动。

第五,全球化布局,不怕和国际大厂“硬碰硬”。

第六,要能内生出新的增长曲线,是长期成功的重要因素。

稍微总结一下,究竟什么是好公司?

符合以下这些特征,或许就能“高看一眼”:有产业影响力的重要人物,有稳健且可持续的业绩表现,有具备竞争力的核心产品,有足够的产业链话语权。

再延伸多聊两句,可能也是很多球友们所关心的话题。

A股有好公司吗?送给各位两句话。第一句:只要你研究A股,一定要对照茅台,看看优缺点在哪里;第二句:只要持有A股,一定要把没持有茅台,当作已经付出的机会成本。

制造业有好公司吗?送给各位一句话。研究国内制造业,离不开新能源车赛道,研究国内甚至全球新能源车,就绕不开宁德时代

二、什么是好价格?

聊完了什么是好公司,算是刚完成第一步,如果找到好公司就“无脑入手”,万一不凑巧买在高位,那就需要熬上很多年(比如21年初贵州茅台和21年末宁德时代)。

如果找到了好公司,还能在相对便宜的好价格买入,就会舒服很多。

价格这个词,其实对每个人都不陌生,因为买任何东西都有价格,有些是明码标价,有些能货比三家,股票价格也没什么特别。

先假设这样一个场景,你到商场里看到有件衣服,标价1000元,会觉得是贵了,还是便宜?

先不急着回答,下面我就用股票定价的方式,来聊聊这件衣服的价格,相信能更好理解一些。

第一是偏好估值法,即一票否决制。

如果你是位单身男士,而这件衣服是一条少女碎花裙,估计是直接转身离开(实在要买也行,请答应我尽量别穿出门)。

如果你只带了500元现金,并且规划要买2-3件衣服,1000元显然超出预算。

如果你喜欢鲜艳颜色的衣服,这件却是黑色,乌漆嘛黑,应该不会停下脚步。

类似情况还有很多,也就是说,有些东西是根本不会去买的,那么就没必要浪费时间,再便宜也和你没关系。

回到股票,在对企业估值或定价时候,根据每个人喜好不同,有些公司根本不需要去花时间,我就简单分享下自己的“哈姆雷特”。

其一,有这么几类公司,直接在“黑名单”:触及监管红线,被冠以ST,多次欺骗市场(比如承诺说赚100亿,实际只赚50亿)等等。这些公司在我这里的估值等于0,是不可能买的。

业内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要沉的船,就是卖一块钱也是贵的”。

其二,有这么几类公司,由于接触得比较少,难以判断价格:小市值企业(一般是低于100亿市值),周期类行业(农林牧渔及有色煤炭等),特别新兴的赛道(俗称炒主题概念)等等。这些赛道我很难说清楚是贵还是便宜,小心谨慎为妙。

其三,有这么几种情况,大概率价格不会便宜:买菜大妈们都在讨论股票或某家公司,机构都在讨论5-10年后利润,参加调研或小范围时现场爆满等。在情绪高涨时候,好价格很难出现,反之亦然,在无人问津时候,我会很兴奋。

讲到这里,还有个话题稍微说几句,就是有些投资者会用每股价格来定义是贵还是便宜:看到100元/股,太贵太贵;看到1元/股,这个便宜!

这种定义没问题,但方法上要归纳在“偏好估值法”,如果想好了不买面值太贵的,就坚决执行。说实话,动辄1手就要10-20万的茅台,确实是买不起。

第二是相对估值法,类似货比三家。

如果这件衣服是香奈儿或者LV品牌的,你可能会觉得甚至有些划算。

如果这件衣服之前卖1万元,现在促销价1000元,你可能会觉得捡到宝。

没错,这个就是股票里用得最多的相对估值法,用A公司和BCD公司比比看,用A公司现在价格和历史价格比比看,心里大概就能有点数。

相对估值法一般会涉及到几个指标,比如市盈率(PE)、市净率(PB)、市销率(PS)、企业价值倍数(EV/EBITDA)等等,这些都是市值和某个财务指标的倍数关系,反正倍数越高就价格越贵。

由于每个行业适用于不同估值指标,就不逐个展开了,这里以制造业为例,稍微讲几句市盈率估值法。

市盈率(PE)是市值除以净利润的比值,也是股价除以每股收益的比值,或者简单理解为,这家公司想赚回本要花多少年。

给予20倍PE估值,就说明你愿意等20年;给予50倍,就说明你愿意等50年;给予80倍,基本说明你愿意陪着制造一辈子。

那么问题就是,制造业里多少PE估值算是好价格呢?

从横向对比来看:如果估值显著低于同行,小跟班都是30-40倍,龙头老大只有10-20倍,那么就是不错的价格。

从纵向对比来看:如果过去5-10年平均估值都是30-40倍,这两年跌到只有10-20倍(或者跌到历史区间20%分位数),那么就是不错的价格。

为什么举例时候都用10-20倍和30-40倍?倒不是拍脑袋想出来,我是基于制造业整体的盈利能力、业绩增速、分红比率等综合判断,认为10-40倍PE估值区间比较合理。

具体是高还是低,就要放到场景里再判断,“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比得多了,就能对价格有所感觉。

要说明一点,相对估值法比较靠经验,就像买衣服,如果不知道其他品牌价格,也不知道以前价格涨跌情况,就很难判断现在是贵还是便宜。

要知道,哪怕就从20倍PE估值涨到30倍,这里都有1.5倍空间,非常可观(当然反回来也够悲观)。

值得说明的是,估值是很艺术也很不容易的,是看净利润还是看现金流也存在争议,这个确实需要针对每家公司给予相应分析。好在来日方长,后面碰到再和球友们互相交流。

第三是绝对估值法,就是算出到底值多少钱。

如果你很懂衣物材质,稍微摸一摸,发现这是件紫貂皮(这是我网上查的,好像是最稀有毛皮之一)的衣服,可能会毫不犹豫入手。

如果你自己家里就是开服装店或者裁缝店,知道这件衣服做出来成本只有200元,可能就不会购买。

这就是绝对估值法,计算出这件商品或这家公司的绝对价值,然后和明码标价一对比,就能知道是贵还是便宜。当然,前提是要成为“行家”。

市面上常用的绝对估值是折现法,包括终值折现、股利折现、自由现金流折现等等,原理都相通,都是找到最有把握的指标,预测未来,再回到当下(折现),看看现实世界里有没有好价格。

理论层面不难。以股利折现模型为例,预测出未来很多年的分红金额,然后一年年折现回来,加起来就得到了合理市值,对比下今日收盘市值,价格贵贱就一目了然。

真正难的是,绝对估值需要精确度。

每次做模型前尝试问自己几个问题:每年都会分红吗?每年净利润增速是多少,10年后还能保持吗?分红率会变吗?折现率给到多少?每个问题的答案,都会影响到估值模型结果,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我相信大部分读者看到这些问题,就已经足够头晕,因此我并不建议普通投资者使用绝对估值法。

但如果真的很有兴趣,我就以制造业为例,花一些篇幅聊聊终值折现法。

大概是这些步骤:

1)找到某家A公司,通过深入研究和跟踪后,判断2年后净利润能达到100亿;

2)给予25倍PE估值(刚才解释过制造业20-30倍合理),那A公司2年后市值就是2500亿;

3)再给予15%折现率(折现率越高,说明风险越大),算出来当下合理价格应该是1890亿,后面就是“比大小”,如果现在低于1890亿就是好价格。

当然,普通人都没有预知能力,连上市公司董事长,都不一定吃得准自家企业2年后能赚多少钱。因此实际操作时候,一般会多给几个预测值,列出图表后得到合理价格范围,再去对比市面价格,看看落在范围的上沿还是下沿。

稍微总结一下,究竟什么是好价格?

符合以下这些特征,或许就有机会捡到“便宜”:市场情绪低迷,基本没人关注,估值跌到历史均值以下且低于同行,模型折现回来远高于市面价格。

补充几句,相比于“好公司”要严格定义,“好价格”能够稍微模糊一些。

再回到买衣服的话题,如果这件衣服足够好,那么是1000元还是900元都差不多,大家心里很明白,只要在“618”或“双11”下单,大概率是不会吃亏的。

买股票是同理,相对便宜不难判断。更何况,好公司每年都会有业绩增长,只要不是买得太贵,那么自然而然地,慢慢就显得越来越有性价比。

三、怎么才能耐心持有?

这个听起来好像最简单,很多人都说,这只要拿着不动,不就好了?

但在实际过程中,不动比动要难得多,原因是会有很多诱惑和质疑来“动摇军心”。

最常见的,就是指数大涨持仓却不涨,再就是盘中突然大跌甚至跌停,如果是机构投资者,还会有客户质疑“跌这么多还拿着,XX赛道涨得这么好,为什么不买?”面对着这些情况,你还能拿得住吗?我想很难。

做投研这些年,上面种种情况都碰到过,在“摸爬滚打”中总结了一些能帮助耐心持有的方法,如果大家不嫌啰嗦,我愿意都分享出来。

1、耐心源于信心

这条毫无疑问,值得排在第一位。

巴菲特在股东大会时候说,当发现一家真正出色的企业时,请坚持投资下去,耐心总是有回报的。

这句话最大前提就是“真正出色的企业”,只有不断去深入研究和跟踪,屡次确认这就是一家出色企业,才会有信心拿得住。

不怕被大家笑话,我在做投资过程中,就有过好几次:当时买入价格并不贵,但稍微再跌了几个月,就开始怀疑和犹豫,有时候忍不住就认栽跑路了。回过头再看,基本都是卖在最低位附近。

为什么会怀疑和犹豫?归根结底就是不够了解,没有信心和底气,害怕再拿下去只会跌得更多。

后来我就想明白,只做能力圈范围内的投资,且研究得越深入,越容易有耐心,没怎么研究过的就放一放。

我甚至给自己规定,对于一家公司,如果没有研究超过2年时间,就不要去轻易下定论,更不能向内部投决会推荐。

2、离市场远一点

团队内部经常说,要离市场远一点,要离好公司近一点。

这句话真不是口号,要少看大盘、少看股吧、少聊监管和政策,要多看报告、多跑调研、多做研究和分析。

离市场太近,就容易陷入每天涨涨跌跌的行情,一会难过、一会欢呼、一会抱怨、一会嫉妒……这些相信每个人都经历过,到头来,只会让人更失去耐心。

到了现在,每年上市公司年报季(3月底到4月底),都是最幸福的时候。

读这些年报,就是离好公司近一点,很容易忘记市场上的波动,跟着优秀企业和董事长们,一步一个脚印,做正确的事情,向前走就可以了。

别瞅傻子,瞅地。

3、要理解市场波动

分享个小故事:在某天盘中时候,一位关系不错的同行研究员,突然微信问我,XXXX咋大跌了?由于提到的这家确实是我深度覆盖,赶紧打开软件看了眼,发现当时是下跌2.9%,无比震惊。

其实这件事已经过去很久,但为什么我对跌幅记得这么牢?因为当时我就回复他:“啊?现在3%不到都算大跌了吗?”

各位想想,连受过专业训练的机构研究员,对市场波动都这么敏感,可想而知,普通投资者们面对下跌时会有多煎熬,我非常理解。

市场每天涨涨跌跌,一般在±5%之间都挺正常,有些流通市值偏低的股票,小几个亿就能打板(当然这些票本身就不在考虑范围内)。

就我而言,一般是当天涨停或跌停,以及短时间内上涨或下跌幅度超过20%,才会给予重视。不太会有什么动作,但至少要清楚背后原因,心里有个底。

4、分散投资

这条本来是不放在里面的,原因是自己组合本来就有单只持仓上限要求,一般是不超过15%。也就是说,无论多么看好这家公司,无论价格多么便宜,如果手里有100万,我最多只会买15万。

但后来慢慢发现,大部分散户以及小部分激进机构,是没有仓位限制的。有时候实在急眼了,满仓买入一家公司都有可能发生,直接赌单票。

这时候再想说耐心持有,确实不容易,重仓上涨时,肯定赚得盆满钵满,但单个股票下跌就能让账户大缩水,这是在玩“心跳”,而不是做投资。

要知道,哪怕是茅台,历史上也曾经跌停过2次,当时如果重仓,那一天就要损失掉1/10资金啊,肉痛的。

因此,为了避免生理上产生不适,分散投资还是很重要,分散于赛道、指数、市场、甚至大类资产,都会有效果。

5、有长期投资的心态

如果是做短期投资,我见过很多人每天进进出出,很热闹,耐心是不存在的。

如果是做中期投资,像是1年到3年维度,这时候对月度和季度数据就会比较淡定,你知道明年或者后年,肯定会好起来。

如果是做长期投资,我理解至少是5年到10年维度,那么自然就会有更多耐心,你知道有些大势是不可逆的,比如新能源、信息化、人工智能等等,一直拿着都不用太担心。

价值投资人段永平曾说:贵不贵要从10年维度去看,先看10年后这家公司还在不在,再看10年后会不会比现在更好。

以高端制造来说,回顾所有发达国家的制造业龙头,出海都是必经之路。

那么,目标就是找到国内根基雄厚,具有成本优势和技术创新的龙头,当下可能还处于把外资品牌“赶出去”阶段,但等到10年后,大概率就能看到她们带着产业链“走出去”。

想明白这点,自然就能有更多耐心,今年业绩增长少一点、明年毛利率低一点,就都不是事儿了。

6、保持乐观

有位上市公司董事长在年报里写道:“悲观者赢得当下,乐观者赢得未来。”

这个道理相信大家都懂,炒股的人肯定还知道“悲观者正确,乐观者赚钱”,我就不花费太多篇幅来表达乐观情绪了,仅分享一句鸡汤。

“一定要乐观,可能看现在所有的一切意义都不大,但是再过五年回过头来,才能发现五年后的自己,正是现在你的每一个行为塑造的。”

做投资也是一样。

稍微总结一下,怎么才能耐心持有?

耐心来源于信心,信心来源于过往历史和深入研究,平时注意离市场远一点,离好公司近一点,最后要有长期和乐观的心态。

可能有朋友会问,好像都是再讲下跌和震荡市场,如果是大牛市,怎么才能耐心持有呢?

一方面,对于散户,大牛市都开开心心,忙着数钱,这时候强拉着别人说要耐心等待,很可能要被揍;另一方面,对于机构投资者,业内常说“会买的是徒弟,会卖的是师傅”,卖出本来就比买入要更难。

喜马拉雅资本创始人李录先生,在他的书中给出过三个答案:犯错误时、估值波动到极端时、有更好机会时。

我是会尝试着“倒过来看”,既然买入是依靠着好公司和好价格,那么卖出也应该依据这两个因素,要么不再是好公司,要么不再是好价格。

作为专业投资者,尽量让第一种“看走眼”情况少发生,大量去研究、跟踪、调研、批判等,最好是等价格涨贵了,再适当降仓或清仓。

以上,就是我自己对“好公司+好价格+耐心持有”的理解,平时研究工作也会围绕这个投资理念,希望能找到志同道合的球友们,多交流、多探讨、多监督、多批评,我们一起慢慢进步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