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最大的乐趣在于达到目标的过程中,而不在于结果。人生的幸福感也在于渐进变好的过程,在于这个变化值而不在于绝对值。所以应该尽可能的把到达目标的过程拉长,而不是相反。
这句话在企业经营上被叫做“慢就是快”。企业,尤其是高杠杆的行业(金融、资管、地产等等无数),应该保持足够的最小发展速度,要发展,但是要安全前提下的最小速度发展。
这句话在哲学上被叔本华叫做“人生就是一团欲望。当欲望得不到满足便痛苦,当欲望得到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像钟摆一样在痛苦与无聊之间摇摆”。这大概是我2024年明白的最重要的道理。
读了这么久的巴菲特,我才发现,巴菲特是把确定性放在成长性之前的,是把概率远远放在赔率之前的。但大部分个人投资人,大部分机构投资人都是相反的。
之前我总觉得自己是右侧投资人,基本面看的不错的右侧投资人。后来发现,不敢在无人问津的时候左侧投资,不敢算清楚价格,抱着股东思维长期抗战一样的买入,是很难真正挣到大钱的。套住的才是金娃娃,左侧才能买够量,而且越是悲观时候,越对公司更加审慎,更加挑剔,往往投资上反倒能够做得更好。不断去寻找、研判并投资“又好又便宜”的公司,估值低,买的便宜,既是安全边际,也是收益来源。这大概也就是巴菲特说的,我们是理性的悲观主义的投资人的意思吧。
始终不放松对好的要求(好的商业模式,德才兼备的管理人),也始终不放松对便宜的严苛要求,始终在短期和长期的抉择中,坚定的选择长期。
到最后,公司的竞争,人的竞争,都是正确的理念,价值观的竞争。西蒙斯说最重要的是被美指引,我觉得很有道理,一个人能达到的高度,最终是由他的审美、价值观决定的。
我们很多次的积累,很多时候的竭尽全力的更深的理解(从95%到99%的理解),对人的内核的判断,对公司的内核的判断,绝大部分时候都是当下那个时间点用不到的。而大概率会在未来的某个关键时间点能够闪现出来,等待那个真正的显著的机会出现的时候。真正的机会是非常少的,可能几年才有一个,应该要非常非常谨慎的找好的机会。
投资的世界不缺机会,缺的恰恰是适时知止。
如何定义好的商业模式:赚的多,赚的容易,赚的久。
大部分人是市场涨的是什么,就信什么。跌什么,也信什么。绝大部分的金融从业者的绝大部分工作是在解释市场。市场涨了,企业家有光环,做什么时候都是对的,高瞻远瞩,深谋远虑,一盘大棋;市场跌了,企业家就成了过街老鼠,早看出人品不行,骗子,不创造价值。而历史已经证明了,跟着市场飘的,是没有好结果的。
中国资产的投资成本是腾讯,美国资产的投资成本是苹果,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是这样,目前看,可见的未来也是这样。
对于头部互联网公司,很多时候都不是因为外因败在竞争上,往往都是内因出了大问题。是自身能力不足,服务不好客户,导致的失败。但是体现出来的表象外因结果,是败在了竞争上。
微软CEO纳德拉最近年终访谈中的一句话很适合用来总结:“从古希腊到现代硅谷,只有一件事会导致文明、国家和公司的衰落,那就是傲慢。”对于投资人和投资机构,其实也是一样的。
这句话的同样的另外一个版本,叫做“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演绎大于归纳:杨振宁写过一篇文章,中国近代落后的原因探究,中国人重归纳,轻演绎。如果没有演绎,很难取得突破性的发明。真正的大师,像牛顿、爱因斯坦,没有推理的在里面,但最终证明是对的。有了投资逻辑再去做实证。实证后证明你的投资思路是站得住脚的,再去跟踪行业公司,犯错的概率会降低。
那么多基金,那么多投资人,长期业绩做不好,是有人性层面的深层次原因的。其中一个大问题是竞争幻觉,觉得自己行,觉得自己聪明,觉得自己是天选之子。要相信自己是统计意义概率上的普通人,每一次,每一年,都要时时刻刻当成是熊市,来审慎对待,长期留在牌桌上。
我定期回顾我的历史所有投资交易。亏损最大的,都写满了我的人性的弱点。
less is more:时刻牢记买股票就是买公司,公司的价值就是未来现金流贴现,不放松对安全边际的要求,每次下单前都想一想现在的价格,现在的管理团队和商业模式,我是不是愿意这个价格去私有化投资它?
没耐心,是理性不够的表现。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的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