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了两年多的资本寒冬之下,产品管线对外授权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创新药企业获得发展资金的重要方式。
来自信银(香港)资本的数据显示,2022年下半年以来,国产创新药对外授权交易的数量及金额均有明显增长,到2024年上半年已有超40个对外许可项目,交易总金额达250亿美元左右,而同期的生物医药投融资金额则在360亿元人民币左右,且近两年呈下滑态势。
诺华、阿斯利康、礼来、默沙东等跨国药企巨头以扫货般的姿态,已令国内创新药企业产品授权交易的金额高于融资所得金额。
刚过去的11月,就接连有十数起国内创新药企业产品授权交易,尤其对外授权,仅首付款就累计超过10亿美元。
及至2024年最后一个月,这种出海热潮态势仍在持续。
12月4日,“ADC大户”映恩生物又与葛兰素史克(GSK)达成了一项总额超10亿美元的ADC药物授权合作。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8月底映恩生物刚刚向港交所递交了IPO申请。
自2015年中国药品监督大刀阔斧地改革后,国内创新药行业经历近10年的快速发展,已经进入2.0时代。商业化、国际化等新趋势之下,出海成为创新药企业寻找新增长点和实现持续发展的必要命题。
借由BD、Newco等模式,诸多创新药企业在获得发展资金的同时,推动产品出海。而越来越内卷的赛道中,即便拥有产品竞争优势的Biotech们也需要利用更多成功的BD交易吸引更多的目光和资源。
01
“ADC大户”映恩生物
三笔BD交易近40亿美元
映恩生物是一家成立于2019年的年轻公司,已拥有12条ADC管线,可谓是“ADC大户”,其中6条已进入临床阶段,首个产品预计将于2025年向FDA申报加速批准。
尽管尚未有产品商业化,但这家成立仅5年的Biotech公司,在当前ADC药物大受资本追捧的情况下,不仅已获得四轮融资,2023年更先后将管线授权予BioNTech(百欧恩泰)、百济神州,并借此获得了超过20亿元资金收入。
按12月4日映恩生物官微发布最新消息,其一项潜在同类最佳ADC药物 (DB-1324)又将独家授权予葛兰素史克(GSK)。
双方就此签订授权协议,GSK将预付3000万美元的预付款及其他行权前里程碑付款,获得DB-1324全球(不包括中国大陆、香港地区和澳门地区)的独家授权,以推进该ADC药物的研发与商业化进程。
如果GSK行使许可权 ,映恩生物将收取行权费以及后续在开发、法规注册和商业化不同阶段的里程碑付款,最高可达9.75亿美元 。
且商业化成功后,GSK将对全球净销售额(中国大陆、香港地区和澳门地区除外)支付不同比例的分级特许权使用费,并从中国大陆、香港地区和澳门地区的净销售额中获得特许权使用费。
首付款加上后续里程碑付款、使用费等,上述交易潜在总额已超1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73亿元)。
但这并非映恩生物的最大笔BD交易。2023年4月该公司将旗下两款ADC药物DB-1303及DB-1311全球(除中国大陆、香港和澳门)的独家许可授权予BioNTech,仅首付款就有1.7亿美元,另外还有潜在的总金额超15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未来商业化特许权使用费。
同年7月,映恩生物再度搭上百济神州,将旗下一款在研、临床前ADC药物的全球开发和商业化权利授予后者,并获得了一笔首付款,以及未来最高13亿美元的额外付款。
GSK、BioNTech、百济神州,两年内三笔BD交易,就为映恩生物带来了至少2亿美元的首付款收入,以及37.75亿美元的未来潜在收入。
在诸多同行苦于竞争已经白热化的热门创新药赛道以及融资难题的当下,屡屡通过BD获得数亿资金入袋的映恩生物,无疑是令人艳羡的。
需要指出的是,在2023年4月、7月分别与BioNTech、百济神州实现BD合作后,映恩生物便在同年8月底向港交所递交了IPO申请书,颇有趁热打铁的态势。
02
融资困境下的BD战略
由于创始人朱忠远在生物技术创业及风险投资领域拥有超过20年的经验,还参与过基石药业、荣昌生物、甘李药业及华大基因等孵化过程,加之礼来、药明生物、通和毓承等还是股东之一,映恩生物赴港IPO后也曾引起行业的关注。
且8月底递交了IPO申请后,映恩生物仍动作不断。在宣布此次向GSK授权产品前,还在11月底进一步加深与一家开发全球首创ADC疗法的创新药公司AdcendoApS的战略合作,通过映恩生物自身的创新ADC平台技术,为该公司开发更多ADC药品。
新康界了解到,双方曾在2023年1月、5月达成过两项合作,AdcendoApS获得映恩生物免疫毒素抗体偶联平台连接子-载荷平台的许可,以及两个新型靶点的ADC候选药物选择权许可协议。
截至2024年第一季度末,映恩生物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达到13.3亿元。可作对比的是,该公司合作伙伴,已有“爆款”商业化产品的百济神州,2024年上半年末手中的现金也仅有约26.18亿元。
换言之,映恩生物一家仅成立5年又尚未有商业化产品的Biotech,仅靠融资及BD收入,便已赶上了“创新药一哥”一半的现金额度。
巴菲特有一句关于投资的名言——“潮水褪去了才能知道谁在裸泳。”
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当下的生物医药市场,越是融资难的环境,“金主”们对企业的关注越会回归基本面。
在11月30日广州举办的第九届医药创新与投资大会上,华盖资本创始合伙人许小林接受包括新康界在内的媒体采访时就强调,资本寒冬持续的情况下,行业投资逻辑已然改变,创新药企需回到做研发或做企业的本质,突出产品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及临床价值。
“在这个市场,做得好的产品和企业团队终归是稀缺的。”许小林表示,哪怕只有一条产品管线,只要数据做得好,能解决临床的问题,仍然会有机构投资,甚至收购公司或管线。
在一个尤为火热却也十分拥挤的ADC赛道,透视映恩生物的发展战略可以发现,其管线布局除了成熟的HER2、TROP2靶点,亦有B7-H3、HER3等新兴的靶点,还包括双抗ADC。
差异化优势上,如映恩生物目前进展最快的一个管线,靶向HER2的DB-1303,首个适应症为HER2表达的子宫内膜癌,与已上市的同类药物错开,这也正是2023年对外授权给BioNTech的管线之一。
另外一款靶向HER3的管线DB-1310,适应证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目前大部分同类药物研究集中在单药的二线治疗,但映恩生物的方向是与阿斯利康的奥希替尼联用,治疗络氨酸激酶抑制剂(TKI)耐药的EGFR突变NSCLC患者。
在产品优势基础上,达成与大型药企的产品授权合作并实现出海,并借此获得行业关注和投资机构的青睐,再进一步扩大BD朋友圈的范围,乃至得到更多的资金支持,几乎可以说是国内Biotech目前最重要的发展战略之一。
03
Biotech的BD交易与发展战略
因支付及退出等问题,目前创新药企业在国内市场生存压力过大,也就使得越来越多拥有产品竞争优势的Biotech,选择通过BD、Newco等方式获取资金支持,同时推动产品出海,走向全球市场。
在此背景下,国产创新药BD及出海潮涌现。
信银(香港)资本在研报中指出,BD成为创新药更重要的资金来源。今年7-10月国产创新药共录得33笔对外授权,统计少数披露金额的交易,首付款已达23亿美元,总额超126亿美元。
“预计下半年License-out数量接近50笔,总金额接近300亿美元,以10%的首付款比例测算可增加国产创新药资金近30亿美元。”
而新康界统计11月国产创新药对外授权交易发现,包括来凯医药、橙帆医药、康诺亚、普米斯生物、维立志博、礼新医药等在内,至少已超10起,首付款总金额超10亿美元,潜在总交易额达80亿美元以上。
其中“捞金”最多的当属礼新医药,11月14日以32.88亿美元的交易总额,将旗下PD1/VEGF双抗授权给MNC巨头默沙东,其中仅首付款金额就高达5.88亿美元。
而在此之前一个月,礼新医药刚完成了一轮由中国生物制药领投的3亿元融资;紧随与默沙东的BD交易后,礼新医药在成功拿到中国生物的1.42亿元投资的同时,又将自主研发的一款靶向CCR8单克隆抗体LM-108在中国内地的权益授权给了中国生物制药。
新康界发现,不少创新药企业在产品管线实现BD交易或有最新进展前后,往往会趁行业正关注的时机进行融资甚至递交IPO申请,以其获得更高的估值,或更多的融资。
(近期有BD交易或产品研发进展的Biotech融资情况,新康界根据企业公告整理)
除了上文所述的映恩生物、礼新医药,还有11月29日刚刚向港交所递交了IPO申请的维立志博。该公司11月初才宣布旗下一款全球首创CD19xBCMAxCD3三抗产品LBL-051以Newco的交易模式出海。
因目前全球范围内三抗产品在研产品相对少,且尚未有获批上市的产品,加上交易方式是当下大热的Newco模式,维立志博一度占据部分行业媒体的“头条”。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21年维立志博就已经有在研产品全球权益授权予百济神州。
另外还有来凯医药,11月20日才宣布基于旗下一款自主研发的针对 Act RIIA 的单克隆抗体LAE102,与MNC巨头礼来达成合作。11月21日便宣布拟通过配售新股募资的计划,最终在11月27日募集到了约2.3亿港元净额。
11月底于深圳举办的CHC·中信证券医疗健康大会上,元禾原点合伙人赵群曾提到,当前资本寒冬环境下,多数投资机构与投资人已形成共识,在创新药领域,有产品BD交易、有产品在海外上市或顺利出海,或者多次形成募资的Biotech公司,会更受青睐。
赵群补充表示,尽管强调创新能力,但若Biotech公司的管线过于创新,目前可参考的案例较少,获得融资的难度也会很大,毕竟需要时间证明产品研发方向的可行性,反而是相对成熟的靶点和疾病领域,因为确定性更大,更受欢迎。
而越是内卷且同质化严重的渠道,产品的差异化优势含金量就会越高。
这也意味着,无论赛道竞争情况如何,在产品具备竞争优势的情况下,有成功BD交易的Biotech,或者除了首付款还拿到里程碑付款的,在投资机构看来,持续发展和交易的可能性也会更大,未来能成功获得相应回报的几率也更大,自然也可以得到更多“金主”的认可。
作为创新药企业方,和黄医药执行副总裁、全球研发负责人兼首席医学官石明亦向新康界表示,虽然资本寒冬,但已有回暖迹象,在产品管线、交易、lisense等方面做得较好的企业,还是有机会在二级市场去融资的。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