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超:美元下跌是“阴谋论”还是“羊群效应”?

张超:美元下跌是“阴谋论”还是“羊群效应”?
2018年01月30日 11:58 张超

关于美元跌幅扩大一直有很多朋友在问,我的观点是:2018年1月份美元显然超卖了!

现在有很多分析和解读的文章从各个角度阐述各自的观点和不同的理解,各家争鸣,无可厚非。不过,有些分析掺杂了“阴谋论”的味道,认为美政府与公司联手打压美元汇率,美国公司可以换到更多美元回流美国,然后再拉高美元,美国公司可以到境外换更多非美货币,收购更多资产,但我觉得这些观点值得商榷。当然这种操作在理论上可行,前几轮美元周期中也存在这种操作行为,但是不是当下美元贬值就是“阴谋论”的再一次复制?

就已知的数据看,阴谋论似乎没有数据支撑。如果美国的公司为了换取更多的美元,那前提是他们目前在海外没有美元。我试图寻找全面的数据,但海量的数据整理不是个人能力范围内的事情,但部分数据也能起到说明作用。比如,我在美国道琼斯和纳斯达克市场发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数据:观察在道琼斯和纳斯达克市值前五大的公司,他们的海外资产留存基本是以美元形式存在(85%以上),也就是离岸美元。假设他们的海外资产比例是所有美国公司的比例,也就是说他们要卖掉其他资产换成美元,然后再回流美国,那总量也只占美国公司在海外留存资产的15%。从量上来看,我并不觉得这个数据能支撑阴谋论的观点。而相反,如果美元过度下跌,可能对于他们的资产是一种伤害,或者说对他们的市值造成一定影响。美元下跌“阴谋论”链条中第一环就不存在,之后的逻辑怎么能成立呢?

那为什么美元2018年1月下跌的这么“凶悍”?我的理解:偏好同质化。2017年全球货币政策趋同,这是贯穿2017年以来的一个大的趋势,趋同的货币政策就导致不同货币区域的投资者,在全球投资风险偏好上趋同。大家对某些市场的看法一致的时候,甚至某些观点重叠的时候,单一或部分资产很容易出现超买或者超卖现象,一旦趋相互叠加,市场形成“自我印证”,风险的积累就加速。有一个现象很能说明问题。在2017年末,投资者几乎一致认为新兴市场非常的好,再不投资新兴市场就会踏空,所以在2018年初马上转变政策,在短期内投资者达成了一致的观点时,某一个资产或某一种货币就出现了比较强的超买或超卖。不过,这是一个短期的因素,长期来看,2018年不会是种非常快的单边走势,主要由以下四个因素:

一是税改推高美国财政风险。美国税改落地不过月余,其影响还未开始,但投资者的热情已经转移到其他方向,对于美国税改对金融市场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已经有些“健忘”了。在我看来,2018年税改是美元资产最大的利好,也是美元资产头上最大的“达摩斯之剑”,因为它会直接增加赤字。赤字增加美国政府的负债,美国政府与美元的信用问题就会更加突出。

二是回流美元的出处。美元回流的量、回流的节奏,也是影响美元波动的短期因素。有一点可以肯定,回流的美元不太可能全部进入到实体投资(甚至大部分都不会),短期来看回流美元将直接推高美国金融资产价格,而美国金融市场的全球化将对其他国家、地区的金融市场产生正溢出效应。但由全球各国金融市场的发展阶段、市值均价的差异,这些影响将体现在汇率的差异上。

三是货币政策的趋同化。货币政策趋同自2017年就已经出现,货币政策差引发的利率差在趋同,美元加息本身的影响在减弱。

四是收益率曲线的平坦化。最后一点是我关注的比较重方面,收益率曲线平坦化对债券市场的影响必然反馈在美元指数上。美国国债收益率曲线的平坦化对于美国最大的金融市场—债券市场的影响最大,美债的熊市直接是压低了美元的需求,因为于股票市场相比,债券市场无论是总量还是参与的广泛程度都不是一个数量级的市场。因此平坦化的美债收益率与美元指数是反向指标,平坦化趋势不变,美元指数难有趋势回升。

综上,在2018年1月,经济基本面的因素、投资者的观点过于集中两方面叠加,导致美元指数大幅走低,而短期、过度、集中的看空美元,造成美指超跌。因此,未来的一两个月是美指超跌反弹的可能性较大,拥挤交易的风险较大。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