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1950字,读完约需4分钟。
导语:
11月14日,国家统计公布数据显示10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8.6%,大幅低于预期0.6个百分点,更低于去年同期1.4个百分点,增速创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新低。为什么消费增速出现如此大的下滑?未来还有什么可以支撑消费增速?提高赤字搞基建对消费意味着什么?
10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5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8.6%,增速较9月回落0.6个百分点,低于去年同期1.4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3.6%,增速较上月回落2.0个百分点。从环比看,季度调整后的10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环比增长0.64%,比9月提高0.08个百分点。1-10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9.2%,比前三季度小幅回落0.1个百分点。
消费增速创新低
10月消费同比增速出现较大幅度回落,创下近五个月同比新低。10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8.6%,增速比9月下降0.6个百分点,且低于去年同期1.4个百分点,创近五个月社零同比增长新低。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8.4%,较9月回落0.6个百分点;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9.7%,较上月回落0.8个百分点。
从消费类型看,大部分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速有不同程度的回落。10月,受今年中秋假期前移的影响,基本生活品增速普降,其中粮油、食品类同比增长7.7%,增速较上月回落5.9个百分点;日用品同比增长为10.2%,较上月回落7.2个百分点;服装类商品同比增长4.7%,较上月增速回落4.3个百分点。
升级类商品和服务类消费中,大多数商品类别增速亦发生不同程度的回落。在主要商品中,石油及制品类增速下降2.1个百分点;家电和音像器材增速微降0.9个百分点;汽车类零售额同比连续六个月发生下滑,但本月下滑幅度较上月微缩0.7个百分点。从价格方面来看,本月CPI录得2.5%,较去年同期上升0.6个百分点,价格涨幅较为明显。商品价格的明显上扬,反映了本月消费额的下降,主要由数量推动,而非价格推动。
1-10月,全国网上零售额7.05万亿元,同比增长25.5%,增速较1-9月回落1.5个百分点。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26.7%,较1-9月回落1个百分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7.5%,与上月持平。
依靠“杠杆”的消费难以为继
10月份,在近期CPI维持相对高位的情况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却回落0.6个百分点。短期来看,消费增速的同比下滑可由今年中秋假期前移、双十一消费活跃度高于去年而引发的消费延迟等偶发性因素来解释。但是从长期来看,居民杠杆过高、偿债压力较大才是影响消费的主要表因。
第一,自2017年初以来,居民短期消费贷款在居民消费贷款中所占比重逐渐上升。与长期消费贷款主要用于住房、汽车类消费不同,短期消费贷款更多被用于居民日常用品消费。前一段,短期消费贷款的增长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在经济相对低迷时期消费数据的重要支撑点。然而,受经济景气度持续低迷以及金融系统风险暴露加速的影响,信用收缩对消费的影响逐渐开始显现,居民部门短期贷款支撑的社会消费难以持续。
第二,目前中国居民部门杠杆率(居民债务/GDP)已经突破50%,十年间蹿升幅度超过30%,无论是规模还是增长速度均明显高于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在居民未来收入增长有限的预期下,高杠杆所导致的一个重要恶果便是还本付息负担过重,这一问题在经济低迷时还将被进一步放大。因此,结合目前低迷的经济数据,无论是短期消费贷款,还是以房贷为主的长期消费贷款,都会加剧居民部门债务负担,发生消费收缩和消费降级是大概率事件。
“忽悠”投资将进一步遏制消费
“大投资”对消费的挤压将长期存在。虽然近年来我国出台了大量促进消费的政策,但效果并不好。例如:促进开放、增加进口、降低个税等政策频繁出台。近期刚刚成功举办进博会对消费升级,扩大高端消费需求有积极作用。不过,即使这些政策不断出台,但刺激消费增长的效果并不好。
表面的原因是居民杠杆高,不敢也没有能力消费,而深层次的原因是“国家投资”对“大众消费”的挤压。我国经济高速发展40年,社会主要矛盾已经从“吃饱喝足”转向“美好生活”,消费的背后是对更优质的产品,更好的服务的追求。然而国内生产端并没有相应转型升级,难以提供城乡居民需要的优质产品,供给与需求不匹配。遗憾的是,在国内供给端转型滞后的环境下,不但没有消费升级,甚至出现消费降级现象。转型缓慢的重要原因就是“大投资”占据了绝大部分的产能,而产能背后是大量的资金、人力的占用。这些占用不但阻碍了结构转型,也抑制了收入水平提高,从“供需”两端挤压消费潜力。
可笑的是,虽然这些问题已如“和尚头顶的虱子”,但居然还有所谓的经济学家继续以“人均GDP低于发达国家”、“国家赤字很低”等令人瞠目结舌的理由继续“忽悠”大搞基建。笔者暂且不讨论上述理由是否成立,仅看“新增GDP/固定资产投”这一个数据就能再次“打脸”上述理由。
2016年中国每投资100元钱,带来的产出不足10元钱,而2017年中国每投资100元钱,带来的产出已不足3元钱。新增GDP连利息都不足以支付!!投资边际收益下降速度仍在加快。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央财政赤字是最后一块“净土”,没有受到“高杠杆”的污染。如果中央财政进一步拉高赤字投资基建,等待中国经济的不会是梦幻“新周期”,而是陷入越投越死的“死循环”。
张 超 (国家开发银行资金局)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机构无关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