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超:通胀需警惕但无担忧

张超:通胀需警惕但无担忧
2018年03月09日 11:43 张超

【版权声明:本文为作者原创作品,公众号转载此文时,需要在正文前署名作者姓名,并同时标明文章出自公众号“宏观经济观察”,否则视作侵权】本文版权归作者所有,其他类型媒体如希望转载本文,请与本公众号(MacroObserver)联系。

2018年2月,CPI同比上涨2.9%,涨幅比上月攀升1.4个百分点,大幅超预期;环比上涨1.2%,涨幅比上月扩大0.6个百分点。2月PPI同比上涨3.7%,涨幅比上月继续回落0.6个百分点,连续4个月下降;环比下跌0.1%,由升转降,比上月回落0.4个百分点。2月,CPI时隔一年重回"2"时代,且同比增速达到2013年11月以来的新高;PPI同比趋势性回落,创下2016年11月以来的新低。

对于价格数据,我们判断如下:

1.食品价格降幅收窄推高CPI同比;

2.非食品价格增速创年内新高;

3.需求走弱拉低PPI;

4.未来通胀压力需警惕,但目前仍不足担忧;

5.需求不足仍将拉低PPI,"新周期"泡沫将被一一击破。

数据具体分析和预判如下:

季节因素拉高食品价格

食品价格止跌回升。受春节错位影响,2月CPI同比大幅上涨,其中食品价格由升转降,同比大幅攀升,是推动CPI上涨的主要因素。2018年2月,主要受春节错位影响,食品价格同比上涨4.4%,扭转了12个月以来的负增长态势。其中,食品烟酒价格同比上涨3.6%,影响CPI上涨约1.09个百分点。分细项看,蛋类价格同比上涨22.5%,鲜果价格上涨17.7%,水产品和鲜果价格均上涨8.7%,分别影响CPI同比上涨约0.12、0.47、0.31个百分点。畜肉类价格下降3.1%,影响CPI下降约0.15个百分点,但降幅收窄。

从环比看,受春节与天气因素叠加影响,食品烟酒价格环比上涨3.1%,影响CPI环比上涨约0.93个百分点。其中,鲜菜价格上涨18.1%,水产品价格上涨8.0%,鲜果价格上涨6.4%,分别影响CPI环比上涨约0.47、0.15、0.11个百分点。

服务业价格趋势性上涨

非食品价格,尤其是服务业价格大幅上行,对CPI上涨形成持续压力。2月非食品价格同比上涨2.5%,比上月提高0.5个百分点。其中,服务价格上涨3.6%,比上月提高1.3个百分点,创2013年1月以来的新高。分细项看,受春节因素影响,生活用品及服务、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和娱乐业价格分别同比上涨1.8%、1.5%、3.7%,涨幅比上月提高0.3、1.3、2.8个百分点。从环比数据来看,上述各细项数据环比增速均有上涨。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季节性因素背后,核心CPI的持续上行值得警惕,其动力源于服务业价格的大幅上行。

2月核心CPI同比上涨2.5%,创2013年1月以来新高。其中,消费品同比上涨2.5%,创2013年8月以来新高;服务价格上涨3.6%,创2013年1月以来的新高。受教育、医疗体制改革的影响,上述两项价格同比持续上涨超过一年,且增速一直维持高位,对核心CPI形成主要压力。

需求不足拉低PPI

受工业需求不足以及大宗商品价格回落的影响,PPI同比趋势性回落,且降至阶段性低位。2月PPI同比上涨3.7%,较上月继续回落0.6个百分点,创15个月以来的新低。其中,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上涨4.7%,较上月回落0.9个百分点,增速连续5个月下降,且降至2016年11月以来的新低。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物制造业的出厂价格同比涨幅比上月分别回落0.7、1.2、0.1、0.2、0.2个百分点。

从环比看,2月PPI环比上涨0.5%,比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生产资料环比上涨0.3%,较上月回落0.6个百分点。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物制造业的出厂价格环比涨幅比上月分别回落2.9、1.4、0.3、0.4、1.7个百分点。

相较于生产资料价格下行,2月生活资料价格几乎没有变化,同比上涨0.3%,比上月持平,环比保持不变。因而,PPI下行的动力来自原材料价格因素的回落和工业需求的减弱,生活资料的贡献较小,再次打脸"新周期"论调对于前期PPI数据向好的吹捧。

对未来的分析

2018年2月,CPI受春节假期影响季节性上涨,但核心CPI持续保持在高位,未来通胀压力需警惕,但目前仍不足担忧。PPI的趋势回落则是大宗商品价格回落、工业需求疲软的必然表现。

抛开春节因素考察CPI的变化趋势可以发现,尽管食品价格的回落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内稳定CPI在较低位运行,且以猪肉为代表的畜肉类价格仍存下行预期,但非食品价格的持续上行仍值得警惕。尤其是服务业中医疗、教育等重点行业价格已超过一年时间上行且维持在高位,核心CPI长期维持在"2"时代,且2月再次创下新高。但需求的可持续性需要观察,价格持续、快速上涨的压力并没有基础。

过去的2017年全年,受大宗商品价格长期维持高位的影响,PPI结束了连续5年的下降态势转为上涨。但随着这一价格"红利"的消失,PPI也失去了上涨的重要动力。更重要的是,过去一年出现的经济数据向好、暂时性的需求回暖,实质上仍然走的是依靠地方政府和居民加杠杆支撑需求的老路,尤其是实体经济中杠杆向居民部门转移,刺激内需暂时性"复苏"。但随着杠杆压力显现,居民部门去杠杆、流动性紧平衡以及金融严监管政策转向,将使得“虚假需求”露出本来面目。未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防止污染"攻坚战"的推进,或将为上游行业产品价格提供一定支撑,但从数据看,工业生产性需求持续低迷,需求不足仍将拉动PPI趋势性回落,"新周期"泡沫在未来将被持续一一击破。

张   超 (国家开发银行资金局)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机构无关

宏观经济观察介绍: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