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企业把工位变成“牢笼”,把午休变成“军事化演习”,我们不得不审视:所谓“狼性管理”的边界究竟在哪里?
近日,关于小鹿妈妈公司存在“无固定午休时间”、“禁止工位放置私人物品”、“强制员工工位就餐”等严苛规定引发的争议,恰似一面照妖镜,照出了职场治理中效率与人性的撕扯,也暴露了某些企业“双面人”式的荒诞——嘴上高喊“以人为本”,实则将员工权益压缩至法律红线之下。
牢笼里的“狼性”狂欢
要求员工午休不得佩戴耳机、取餐必须返回工位、外出需层层审批……这些堪比监狱管理条例的规定,竟堂而皇之地出现在现代企业的管理手册中。更讽刺的是,小鹿妈妈在公司介绍页面大谈“重视每个人的力量”,试图用温情脉脉的措辞掩盖其冰冷的控制欲。这种“说一套做一套”的割裂,折射出部分企业治理的深层矛盾:既想享受“狼性文化”带来的效率红利,又不愿支付人性化管理的成本。
小鹿妈妈安徽鹿妈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鹿妈妈”)官网显示,鹿妈妈国内工厂占地面积约90000平方米,员工1000人左右,牙线棒相关产品产能可达400亿支/年,同时也在为全球知名品牌客户提供OEM和ODM服务。
企查查数据显示,小鹿妈妈安徽鹿妈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鹿妈妈”)2023年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但鹿妈妈2023年参保人数为1人。
据鹿妈妈法定代表人、执行董事兼总经理岳梦影实控的芜湖小鹿奔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报道,自2016年成立以来,鹿妈妈一直专注于口腔护理领域。2018年,公司聘请内地著名演员黄海冰担任品牌形象大使,2023年又签约著名演员朱亚文,借助明星影响力提升品牌知名度。2024年,小鹿妈妈牙线销售额突破十亿元。
参保人数仅1人的数据更是刺破泡沫的利刃。在社保缴纳这一基础法律义务上的严重缺失,不仅涉嫌违法,更暴露出企业对员工权益的漠视已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
企查查数据显示,鹿妈妈创始人夏泉持股90%,芦士琴持股10%。同时,夏泉名下关联18家企业,其中14家存续。
于是,有网友发出了灵魂一问:这种“狼性”是否是资本扩张欲望下的必然产物?
从管理哲学到压榨工具
“狼性文化”本是企业应对激烈竞争的生存哲学,强调团队协作、危机意识与结果导向。华为、字节等企业的实践曾证明,合理的狼性管理能激发创新活力。但小鹿妈妈们的扭曲实践,却让这一理念异化为压榨工具:将员工视为可无限压榨的“人力资产”,用监控替代信任,用规训替代激励。
这种异化背后,是中小企业在流量红利消退、竞争加剧背景下的集体焦虑。当增长压力传导至管理末端,某些企业选择用最原始的方式“节流”——压缩员工基本权益。但历史反复证明,靠牺牲员工尊严换来的短期效益,终将以人才流失、品牌信誉崩塌为代价。
法律红线不可逾越
值得注意的是,3月26日,合肥市庐阳区劳动保障监察大队已前往小鹿妈妈公司展开调查,并正式立案。据该大队表示,当日将再次前往现场进行进一步调查。
小鹿妈妈事件的价值,在于它撕开了职场治理的“皇帝新衣”。劳动监察部门的介入固然必要,但更根本的解决之道在于重构管理哲学。
企业需明确,遵守《劳动法》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午休权、社保缴纳等法定权益不容侵犯,监管部门的主动出击应成为常态。
管理需兼顾温度与效率
真正的狼性文化,应建立在员工认同与尊重之上。腾讯允许员工弹性工作,谷歌提供顶级福利,这些企业的成功证明:人性化管理与商业成功可以共存。
当企业把工位变成“牢笼”,把午休变成“军事化演习”,我们不得不审视:所谓“狼性管理”的边界究竟在哪里?
站在小鹿妈妈事件的风口浪尖,我们期待的不仅是某家企业的整改,更是整个商业社会对于“何为好的管理”的集体反思。毕竟,当职场变成牢笼,困住的不仅是员工,更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财经自媒体联盟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