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猪拱白菜”学霸现状令人唏嘘:考上浙大,被骂3年,面相已经变了……

“土猪拱白菜”学霸现状令人唏嘘:考上浙大,被骂3年,面相已经变了……
2024年06月12日 19:30 窈窕妈妈

每年一到高考,总有一些孩子,因为各种各样的理由被大家关注。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三年前那个因为一场演讲,被骂上热搜的衡水高三生张锡峰?

起因是他在《超级演说家》演讲中,说了这样一句话:

“我就是一只来自乡下的土猪,也要立志去拱了大城市里的白菜”。

认真看过演讲全文的朋友都知道,孩子本身并没有什么恶意,只是表达不太准确。

他说的白菜,就是大城市的学习资源。

只是这句话单拎出来听,怎么都有些刺耳,所以这段视频放出来后,在网上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有人说他不尊重女性,是潜在“凤凰男”,也有人说他表情扭曲,是衡水教育的受害者。

我看新闻的时候就在想,一个17岁的孩子,面对铺天盖地的非议,心理是否能承受得住?

万幸的是,这些并没有对他造成太大影响。

那年,张锡峰拿到了674分的好成绩,位列河北省第228名,考上了浙江大学,也就此消失在公众视野前。

三年过去,张锡峰再次接受采访,看完他的现状,我心里还有挺多想法,想跟大家分享的。

关于网暴:当一个普通孩子遭遇舆论攻击

提起三年前那场网暴,张锡峰没有被压垮,反而是笑着回忆的。

他说:因为当年衡中是封闭式的,不让带手机,自己是高考考完后,被媒体围堵,才知道舆论发酵得这么严重。

对之前引发的争议,孩子也做了解释:

自己确实是农村孩子出身,中学转学后,感受到了自己和城里孩子的先天差距,想奋起直追,这才有演讲稿里的“城市里的白菜”。

但他当时从没有声称,自己家穷到吃不起饭,或是家徒四壁之类的。

就像当年那篇演讲开头,他反复强调的那样:

“生在普通家庭,长在普通家庭,一张普通的脸,普通的成绩,想着普通的事情。”

张锡峰没有立人设,确实也有表述不准确的问题,但让他陷入舆论漩涡的原因其实也挺复杂。

比如那句引发争议的话,孩子可能没有想到,但节目那些层层把关的人一听就知道,它会带来多大的流量。

所以节目组选择了一放到底,把一个即将高考的孩子推到聚光灯前。

而且是在高考前夕,这么关键巧妙的时间。

张锡峰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虽然高考没有受影响,但很长一段时间里,别人看见他,就会喊着“土猪土猪。”

虽然他说,只会把这件事当乐子看,但说完全不受影响,还是不可能。

那场风波后,他对演讲已经有点抵触,再没有参加过类似活动。

我经常会提醒自己,也告诫孩子:

现在有这个社会,有太多热点调动情绪,发声又变得特别容易。

但隔着一条网线,我们了解到的信息,未必是事情全貌,也无法客观评价别人。

老话说:人言可畏。你以为你只是说了一句话,但每个人都如此,对承受者来说,就是千军万马的“心灵踩踏”。

发出任何声音前,尤其是批评和指责,一定要谨慎、谨慎、再谨慎。

尤其是面对还没长成的孩子,不要让他成为众矢之的。

关于高考:带来的只有痛苦现在只想“躺平”

张锡峰这条采访下面,我看到很多网友说:

小伙子气质平和许多,但感觉他眼里没光了,当年的热血也被磨平了。

其实很多孩子高考后,都会有类似情况,甚至还有个专门的词形容这种状态,叫空心病。

张锡峰虽然远不到生病的程度,但对高考的看法和生活态度,确实和演讲时的激情澎湃相去甚远。

他说:

“高考留给我的没有乐趣,没有钻研的快乐,只有痛苦”。

“我现在的状态跟水豚差不多,活着挺好,死了也没事。”

其实只要经历高考,孩子基本都要吃苦受罪,为什么有些孩子依然奋力向前,有些娃就萎靡颓丧呢?

我觉得区别就在于,他们当时是怎么看待高考这件事的。

积极心理学里有一个概念叫“到达谬误”,意思是:人很容易把一个目标,错误地当成解决一切问题的方案。

就比如张锡峰,他说自己也想素质教育,也想像大城市孩子一样,快快乐乐拿到好成绩,为此披星戴月地学习。

事实上,素质教育从来不是跳跳舞、唱唱歌就好了,不管资源多少,学习从来就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考上好大学,也只是弥合阶层差距的第一步,后续还要付出很多努力。

再比如,老师父母总说:等考上大学,一切就都好了。

如果孩子把目标想象得太美好,等实现之后,理想和现实产生的落差,就很容易让他们心态失衡。

想考好大学没有错,孩子树立功利一点的目标,也无可厚非。

不管出于什么目的,只要能帮孩子撑过去,那都是好的驱动力。

但为了避免孩子将来幻灭,我们也有必要提醒孩子:考上好大学,不是一劳永逸。

更重要的,还是让孩子活在当下,拥有从现实中感知幸福的能力。

比如帮他们找一些热爱的事情,比如画画、舞蹈……只要她喜欢,能感受到快乐就好。

甚至享受一顿美食,一场露营或旅行……

这样,孩子才不会因为阶段性的目标实现,陷入到虚无中,才能拥有可持续向前的动力。

关于专业选择:后悔报“计算机”

在这次采访中,张锡峰也聊到了自己的专业。

他说自己当年一心学习,压根没有想过自己做什么,报志愿时想着赚钱,就选了浙大的计算机专业。

不知道有没有朋友了解过,计算机也算浙大的王牌专业了,行业地位仅次于清北,就业方面基本不会有大问题。

但读了三年,张锡峰觉得自己当时挺盲目,现在挺后悔的。

原因就是,他不喜欢计算机,不喜欢一天到晚坐着写代码。

但他又没有特别喜欢的事儿,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特别希望有人来“仙人指路”。

这种纠结之下,张锡峰对自己的未来持悲观态度,觉得自己没有活成自己所期望的样子。

我觉得这也是孩子走入社会前,一种很常见的状态:就是过分的理想主义,过分追求人生的意义。

他们既想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又想能赚到钱,同时还要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能被普世价值观所认可。

事实上,只有极少数的幸运儿,能做到这些。

大多数人都不热爱自己的工作,甚至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什么。

就拿我自己来说,我是理科生,学的是电信,什么通信原理呀、信号系统呀……刚开始学的时候,真心觉得:这些知识又枯燥又难学。

但工作后,我发觉,每一种工作,都可能存在我喜欢,或者不喜欢的部分。

就像刚毕业干通信,我不喜欢它工作内容的枯燥,但它让我从家乡走到了北京。

现在做自媒体,我倒是做了热爱的事业,但又要学会适应处理和合作方的关系,接待不同的人和事。

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份工作,是为你量身定制的,几乎也不存在完美的理想工作。

人,要慢慢学着为了喜欢的部分,去忍耐不喜欢的部分。

当然除了忍耐,也有一种方法,也可以帮孩子克服这种心态,尽量爱上自己的工作,而不是将就。

我之前看过一本书,叫《优秀到不能被忽视》,讲的就是如何帮孩子喜欢自己的工作。

作者在里面提出一个观点:热爱工作是结果,而不是起点。

当一个人能做好一件事时,它或许自动就会变成你热爱的工作。

之前聊到培养孩子内驱力的时候,我们说过决定它的三个要素:自主感、胜任感、归属感。

放在工作上,其实也是一样的。

如果你能感觉自己擅长这件事,就有了胜任感。

如果你感觉自己在工作中很重要,赢得别人的认可,或者挣了钱,为家人做出贡献,就有了自主感;

如果你表现出色,与领导、同事建立好的关系,也就形成了归属感。

发现没有,一切的源头都是先精通,有了付出的过程,才有了收获的喜悦。

就像稻盛和夫说的:

“想要拥有一个充实的人生,你只有两种选择:一种是‘从事自己喜欢干的工作’,另一种是‘让自己喜欢上工作’。”

我不能说,精通一件事,百分百能让孩子爱上它,最起码,孩子不会因此而内耗,活得太过痛苦。

我很喜欢这段采访里,张锡峰的最后一句话:

每个年龄段都有自己的浪浪山,不好翻。

现在看来,每一条路都能走,并且走得很精彩。

是的,人生每个阶段都会有烦恼,你可能因为一些事愁得五脊六兽,但过段时间回头再看,也能云淡风轻。

那些短暂的迷茫和失意,将来都会成为成长的养分,让人不断进步。

张锡峰今年才大三,二十岁出头,人生还很长,还有很多的可能性。

让我们衷心祝福他,冲破混沌,大胆向前走,走出一片坦途。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