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女童被当众“扒裤羞辱”事件:我终于明白有的人为什么一生不幸

上海女童被当众“扒裤羞辱”事件:我终于明白有的人为什么一生不幸
2024年06月13日 19:48 窈窕妈妈

最近,博主@这个月 分享的一个故事,引发无数人共鸣。

五一时候,上海熙熙攘攘的淮海路人行道中间。

一个女孩撕心裂肺的哭声,吸引了路过的所有人。

知道的,是父母在教育自己的孩子。

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人贩子在绑架小孩。

一个大概四五岁的小女孩,父母是怎么教育的呢?

当众打屁股。

而且还是把裤子扒下的那种。

只见爸妈两个人合力摁着女孩,“玩了命”的使劲往下脱女孩裤子。

女孩只能哭着喊着,用尽全力抓着已经露出半个屁股的裤子裤头。

可很快裤子还是被完全扒了下来,褪到了女孩的膝盖以下。

女孩的下半身,全部暴露。

人来人往,没有一个人不把头扭过来注视。

可两位家长,却不以为意。

脸上看不到生气,甚至面带微笑,卖力地进行着他们这场颅内高潮的“表演”。

“让孩子裸体被打感受到羞辱,那么从此以后她就长记性了!”

一个5岁的小女孩,已经有了性别意识。

她原本应该是开开心心和父母一起出来玩的。

可在这个下午,在这个热闹一片的地方,她成了最耻辱的那个人,她的世界从此崩塌。

周围人全带着微妙的表情在看戏。

到最后也没有一个人冲上去救下她。

而她的家长,终于在这一天通过“耻辱教育”的方式,找到了权利的感觉。

真震撼·恐怖·窒息。

大庭广众,被亲生父母扒光裤子。

人群喧嚣,掩盖不住求饶的哭声。

无法想象这一天在小女孩的心中留下多大的阴影。

无法得知这一幕往后她需要多长的时间才能治愈。

很多时候,我们从小到大最深的“伤”,不是陌生人给的,而是来自最亲的人。

那些伤,即使是经过十几年、二十几年都很难治愈,因为它是从最里面的部分开始腐烂的。

微博上有个话题:真的不要用羞耻感去惩罚孩子。

这个话题有1000多万的阅读量,近6000的讨论量。

每一个留言下面,都是他们的血泪故事。

在河北,一个女生化了美美的妆准备出去玩。

她的妆容并不夸张,就很日常那种。

但她妈妈看到后,却突然歇斯底里起来。

一边摔东西,一边对着女儿骂起来:

“tm的画的像妖精一样,跟夜店里似的”。

女孩本来是兴高采烈的,而听了母亲的话后,整个人的眼神都无光了。

很难想象,如此露骨侮辱的字眼,竟然是一个母亲对自己女儿说出来的。

不只是这个女孩,遭遇这样情况的女孩,还有很多。

父母不满意女儿化妆,不喜欢她们穿花里胡哨的衣服可以理解。

但说女儿像夜店里面的某某,如此恶毒地羞辱自己的女儿,除了满足了自己快感,给女儿带去巨大的心理阴影,又能得到什么呢?

她像那个东西,那你又像什么东西?

除了对孩子进行容貌羞辱之外,最让一些人意难平的,就是当众羞辱。

有个网友分享了困住自己一生的经历。

初二那年暑假,他和最好的同学在家里玩。

玩完之后,他们准备去街上逛逛,但去逛街,肯定要花钱。

因为是同学来自己家里做客,肯定是要他招待,于是囊中羞涩的男生只能向妈妈张口要钱。

男孩求了妈妈很久,就差跪下来了,而最终,妈妈给了他五毛钱。

可是这五毛钱,也不是直接给他的,而是用最羞辱的方式:

扔在地上,让他去捡。

最后,男孩只能当着两个女同学的面,弯腰把钱捡了起来。

虽然他把钱捡了起来,但是他感觉自己在同学的面前已经“社死”了。

后来,他还是带同学去逛街了,但整个过程大家都没怎么说话,本该愉快的逛街,也匆匆结束。

如今,二十年过去了,他已经事业有成,但依然和父母的关系不好。

他说:

因为那天,被扔在地上的,不仅仅是五毛钱,也是一个男孩在最敏感时期的尊严。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很多情况下,有的父母成了第一个霸凌孩子的人。

我有一个同学,当他在学校犯了事,被叫家长后,他的父亲第一时间冲到学校,不分青红皂白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扇他的耳光。

那个时候的孩子,是最要面子的时候。

后来又一次被父亲打了之后,他准备跳楼,幸亏被老师及时拦了下来。

即使孩子犯了很严重的错误,即使孩子让你火冒三丈,家长也断然不能用这么极端的方式去羞辱惩罚他们。

而那些在家长羞辱式惩罚中长大的孩子,内心最坚强最重要的部分已经被摧毁,而剩下来的部分,不过是勉强活着。

千万不要高估一个孩子的承受力,不要低估那片阴影的杀伤力,那是很多孩子一辈子的伤。

为什么有人总是陷入自卑,被“不配得感”支配一生?

因为那个可怜的孩子,从小就大都没有被家人认可过。

为什么有的孩子从小跟爸妈关系不好?

因为那个人来人往的中午,那个扇在女孩脸上的巴掌,依然历历在目。

为什么有人依然会恐惧?

因为那个赤身裸体被推到门外的女孩,是她挥之不去的梦魇。

很多父母,总爱痴迷于耻辱惩罚的力量。

可随时随地的打,脱口而出的骂,不会让孩子变得优秀或进步。

它只会变成一股反噬的力量。

让孩子在以后的生活里寸步难行,甚至成为一生的噩梦。

那些伤痛,会一直一直在那里;

那些代价,会一直一直在那里。

正如华东政法大学杜素娟教授所说:

很多孩子走进大学以后已经遍体鳞伤,他们奄奄一息,你会看到他们心灵上很多很多的弱点,很多很多的创伤。

他有很多问题是自己不能解决的,他的内核力量是很弱的,但这些没有人关心。

“你肯定记错了”。

“谁从小不是这样长大的。”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就受不得一点委屈?”

遗憾的是,这些为人父母的破防和绑架,却在统一话术的万能公式里,完成了他们的逻辑自洽。

自从我有了一儿一女,自从我自己做了爸爸之后,我才明白人与人之间真的不一样。

年岁越大,我越相信一句话:

“每个孩子都有成为优秀人的潜质,只是父母日常不同的教育方式,赋予了孩子不一样的人生。”

记得那个曾在网上火出圈的爸爸。

家长会上,老师阴阳怪气发言:

“有请我们班最差的学生,成绩倒数第一名的家长上台讲话。”

老师企图羞辱这个孩子,也顺带羞辱一下他的爸爸,可这个爸爸一点没有觉得丢人。

他上台说的三句话,让所有孩子感动,也让所有家长和老师羞愧。

第一,我的孩子有名字,他不叫倒数第一。

第二,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提高所有孩子的成绩,即使他是倒数第一,他也不是最差的。

第三,我的孩子只是成绩不好,并不是十恶不赦。

这个父母,拒绝了老师对孩子的当众耻辱,还带着孩子把那发射过来的子弹,回弹了过去。

我的孩子只是做错了题,他不是做错了人。

这个父亲值得我们的家长学习一万遍。

李雪琴曾经在节目上讲过自己的一个故事。

小学时自己很调皮,爸爸经常被请到学校。

自己当时的班主任有一个教学理念是什么呢?

“小树不修不直溜。”

意思要对孩子进行棍棒式教育,要严格修理。

没想到,李雪琴爸爸听完,却说出了这样一句话:

“老师,我觉得小树不长歪,只要长点枝丫是没问题的。”

这句话,李雪琴记得一辈子,这也是她一生安全感和幸福感的来源。

一个孩子最大的幸福,从来不是上名校,穿名牌,过养尊处优的生活,而是无论何时,都有一对在背后支持和温暖自己的父母。

忽然想起,我的儿子问我,他和他的朋友中,你认为谁最优秀?

他列举了很多人的名字,都是成绩很好的。

但我看着他的眼睛,脱口而出:在我眼中,你最优秀。

那一瞬间,我儿子的眼睛,忽然又有光了。

我知道,那种光芒,有喜悦有庆幸也有踏实和温暖。

教育孩子,它或许很难。

但它有时候,其实也很容易。

就是:

把你的孩子当人,而不是附属品。

站孩子角度思考,而不是居高临下。

教育有一个最大的秘诀,叫尊重和欣赏。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