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太扎心:拥有「牛马思维」的父母,很难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最新研究太扎心:拥有「牛马思维」的父母,很难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2024年10月12日 20:02 窈窕妈妈

我们的孩子需要有吃苦耐劳精神,但不需要当“当牛做马”,教育的出发点对了,孩子未来的人生路才能打破桎梏、迎来真正的自由。

“因为晚上上厕所,学生被认定重大违纪,手写检讨书并自费打印1000份。”最近,这条新闻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

山西怀化一所高校,规定学生熄灯后一律不许上厕所,如情况特殊必须要去,要提前跟德育老师报告。

可晚自习后,留给学生的洗漱时间只有20分钟,早上也只有15分钟起床时间。

一名高一新生实在忍不住,半夜偷跑厕所被发现,学校要他在检讨书上写:晚上上厕所是自私的行为,对他人睡眠造成重大影响,也令班级蒙羞……

自费100元打印1000份,分发给40个班1000个同学,当做全校学生的反面教材。

由于事情太离谱,很多人不相信上个厕所都会被全校通报。有人传言说“孩子上厕所抽烟了”。但调查组发现:孩子只是上个厕所,真没有抽烟。

有人说:“这是服从测试,起跑线上培养‘牛马’。”

深以为然,我们的教育正在批量生产“牛马”,大量死气沉沉的的规训压得孩子喘不过气,这种状态真的需要被打破。不光学校,很多父母被自身的“牛马思维”局限,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阻碍。

牛马,打工人自嘲热梗,与此对应的还有“吗喽”,“咸鱼”,意思是因为生活所迫,从事艰苦工作的人

“牛马思维”培养不出精英

应届生于翔宇有一段脱口秀,让人嬉笑之余有一些心酸——

“我这种应届生,就像没有开封的五仁月饼,包装精美、原料干净、日期新鲜,但就是没人动。而且还会每年新生产出来一批,拿来送给老板。”

都说“00后整顿职场”,但现实中没有多少年轻人有说“NO”的底气。就像段子里说的,去找工作前想的是亚里士多德,面试时说的是“多劳才能多得”。

拒绝职场PUA是少数派,为了保住工作忍气吞声、当牛做马才是常态。有人说:“牛马精神代代相承。”

“牛马思维”、“牛马精神”在心理学中,解读为一种文化差异下的自我概念。

心理学家莫里斯和清华大学教授彭凯平曾做过一组实验:邀请一组中国被试和一组美国被试,看同样一段鱼群往前游的动画,其中一只鱼游在领先位置。

结果发现:美国被试更多将这个情境,归因于领先的鱼在带领鱼群,或者被一群鱼追逐;中国被试则较少归因于个体,而是归因于群体,比如鱼群一起顺着洋流的方向在游。

他们得出的结论是:中国被试会下意识配合、附和大部队,这可能就是中国孩子“牛马性格”的根源之一。

学者马斯克和北山的研究更是敲响了警钟:中国人的自我概念,更多建立在“互依自我”上,即是关注与自我相联系的他人,胜过关注自己。

矛盾的是,中国人同时也是向往关注自己的。

几十年前,一项针对中国人价值观的研究就揭露了:中国人的价值观从重视集体和传统,转变到兼顾社会与个人、强调社会与个人的融合、重视自主和传统平衡。

这其实从最近几年的舆论风向,鼓励孩子“做自己”就可见端倪。

“服从安排”的价值观日益被淘汰,主流教育仍在引导孩子当“牛马”,整齐划一、任劳任怨、服从安排,这会导致一个什么结果呢?

首先,资源有限竞争的当下,孩子会陷入迷茫:“既要听大部分指挥,又要跟大部队竞争,我到底该怎么办?”

然后,因为习惯听安排,过度在乎别人的评价,孩子总感到:“我比不上别人”、“我找不到更好的工作”、“我不能拒绝别人,那样太自私了……”

最后,就像电影《出走的决心》里的女儿一样:妈妈当了一辈子“牛马”,女儿看不起妈妈任劳任怨,指责她“懦弱”。

结果自己上了班,也是“牛马”,生完小孩事业状态一落千丈,被生活摁在地上摩擦,毫无反手之力。

以为老实本份就一定有收获,结果某一天被“卸磨杀驴”,这些“牛马思维”根深蒂固的孩子,或许会是第一批被竞争淘汰的人。

改变牛马思维,

从培养成就动机开始

人为什么甘愿“当牛做马”?从动机心理角度来看,“牛马思维”属于“绩效动机”:到什么时候就要做什么事,“结果正确”放第一位,自己的需求感受放第二位。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这句很多人耳朵听出茧子的话,其实激活的就是绩效动机,让孩子把上学当成一件工具性的任务。

研究发现,绩效动机可以让孩子充满上进心,追求成就、权力和归属感,学习积极性很高,但孩子不一定能认可自己这样做的价值。

我的一个来访者,读书非常用功,升入高中后学习一落千丈,患上抑郁症。她对自己的抑郁情绪产生巨大的羞耻感,因为她觉得一个优秀的孩子是不会抑郁的。

于是,她拼命想治好抑郁,非常自律自控,但抑郁症更加严重了。因为她内心不认可自己的行为,不认可“治病”有什么意义,就像体会不到学习有什么乐趣一样。

她没法从正在做的事情中获得价值感和满足感,只能获得完成任务的解脱感,就像一头耕地的老牛,不知道耕地有什么价值,只知道不耕地就没饭吃。

当一个孩子沉浸在绩效动机中,表现出来的样子就是“当牛做马”,因为本身就习惯了自己规训自己,所以极容易服从外界规训。

因为绩效动机的折磨,“牛马思维”的孩子很容易抑郁,相比起来,我们更应该培养孩子的另一种动机。

一名15岁的初三男孩,在短视频平台上拥有150万粉丝,他在一则视频里谈到自己曾经浑浑噩噩,被老师数落“不是读书的料”;

但有一次他和哥哥一起旅行,哥哥让他全权安排,去哪儿、吃什么都听他的。这一路他犯了不少错,但也有很多收获:学会查攻略路线、城市交通体系、掌握景区时间信息……

这次旅行彻底改变了他,他说:“孩子要在一个小世界里证明他自己的力量,然后才能去更大的世界证明自己。”

这种在“小世界里证明力量”的动机,叫做成就动机,它让个体追求自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努力使之达到完善状态。

如同“尝到了甜头”,这名男孩从旅行中证明了自己的力量,体会到价值感得到满足的快乐,为了继续品尝,他开始发展短视频创造这项兴趣爱好。

同样的事也发生在我一位同学身上,她非常喜欢心理学,20多岁时报班学习心理学,上着考研的课,却不做考研的准备,只是单纯出于喜欢,每天打卡交作业,好多年之后才正式准备考研,只用两个月时间备考,却轻易通过了初始复试。

成就动机高的人哪怕有些“特立独行”、“不合群”,努力过程中收获的价值感,也足以让他们源源不断投入热情,把自己经营成优秀且快乐的“宝藏男孩”、“宝藏女孩”。

让孩子获得价值感的

成就动机训练模型

网上有个新闻,一名孩子为了不违反校规忍着不上厕所,结果尿在裤子里。家长知道这件事后,愤怒地谴责了学校:“这样的规定有什么意义?有什么价值?”

即使必须接受规训,孩子能从中体会到意义和价值,这些规训才是有意义的。

心理学者科尔布(D.A.Kolb)通过实验研究,得出成就动机的训练模型,他发现:使用这套模型来引导孩子,不仅能提高学习成绩,还能提高动机水平,让孩子更易于获得价值感。

训练模型分为六步——

  • 第一步:意识化

父母、老师经常与孩子针对跟成就有关的行为,进行谈话,比如:

  • “做什么会让你觉得自己特别棒?”

  • “完成这件事,会让你有痛快的感觉吗?”

  • “你体会到的最棒的一次经历是什么?”

  • 第二步:体验化

通过做游戏、亲子活动,让孩子体验成败、了解目标和成败的关系、成败和情感的联系、以及为了成功必须要掌握的行为策略。

比如:父母邀请孩子来“教”自己数学、英语;邀请孩子当导游,跟着孩子完成一场短途旅行;邀请孩子安排一天的伙食。

这个过程必然会伴随很多的搞砸、失败、不如预期,但只要孩子愿意继续做,就说明他们的挑战欲被激活了,这些失败让他们兴趣盎然。

  • 第三步:概念化

让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理解与成就动机有关的概念。这个阶段强调父母言传身教。

比如和孩子探讨工作上的难题,让孩子知道成败的复杂性、多元性;邀请孩子针对某件事想想办法,或者和孩子一起思考好的解决方法。

  • 第四步:练习

这个阶段主要是体验化和概念化不断重复,让孩子把理论和实践反复结合、加深理解。

  • 第五步:迁移

引导孩子,把学到的争取成就有关的行为策略,应用到生活中。允许孩子自选目标、自己评价、自由体验成败。除非孩子求助,父母尽量不多做操控、干涉、评价。

  • 第六步:内化

帮助孩子复盘失败,探讨更好的解决办法,不断吸收更好的行为策略,提醒孩子下次运用到行动中。

吃苦耐劳是珍贵的品德,当孩子能够从一件事里获得意义、成就、价值,自然会愿意用吃小小的苦,换来大大的快乐。

我们的孩子需要有吃苦耐劳精神,但不需要当“当牛做马”,教育的出发点对了,孩子未来的人生路才能打破桎梏、迎来真正的自由。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