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复“嘴炮”引争议:旷视科技再陷隐私风波 IPO路坎坷

李开复“嘴炮”引争议:旷视科技再陷隐私风波 IPO路坎坷
2020年09月16日 14:52 噜噜咩噜噜咩

用户对于隐私保护日渐觉醒的今天,任意一点关于信息泄露的消息都可能会引起风暴。此前,脱口秀演员池子怒斥中信银行,相关话题接连几日都高挂在微博热搜榜。2020年央视315晚会,也曾点名国美易卡等50余款APP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窃取用户隐私。

近日,创新工场董事长兼CEO李开复在公开演讲时便捅到了“隐私”马蜂窝,称“曾帮助旷视科技寻找合作伙伴,包括美图、蚂蚁金服,让他们拿到了大量人脸数据”。

言论一出,因涉及到旷视、蚂蚁等头部公司,又牵扯到舆论敏感点个人隐私保护问题,立即引发了市场对涉事方的滔天舆论声讨。随后,涉事企业先后做出否认,李开复也对其“口误”进行道歉。

但澄清难以磨平用户对隐私泄露的担忧。互联网有记忆,被称为“AI四小龙”之一的旷视科技因多次陷入侵犯隐私风波成为舆论焦点,在用户心中的形象愈来愈负面。连年巨额亏损的旷视科技也在去年启动的上市步伐,但再次遭遇隐私讨伐之下,上市进程将会如何?

1

人脸数据共享?三方紧急否认

9月12日,李开复在HICOOL全球创业者峰会上演讲时表示,曾在早期帮助旷视科技公司找了包括美图和蚂蚁金服等合作伙伴,让他们拿到了大量的人脸数据,并在随后的摸索过程中找到了几个有价值的商业化方向。

这段话可以说透露了太多信息量。人脸数据居然可以共享?

涉事企业们敏锐的嗅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当日火速进行澄清。

12日晚间,蚂蚁集团率先回应称,公司与旷视科技的合作事宜上从未与李开复有过接触。同时,蚂蚁集团提到,从未提供任何人脸数据给旷视科技,双方过往合作仅限旷视科技授权其图像识别算法能力给蚂蚁单独部署和使用,不涉及任何数据的共享和传输,双方目前已无相关业务合作。

随后,李开复在微博中改口,将自己的发言称为“口误”并致歉。李开复表示,“我理解数据一直存在合作方客户服务器中,不涉及任何数据的共享与传输。”

旷视科技方面则表示,公司不掌握,也不会主动收集终端用户的任何个人信息,而数据安全是人工智能企业的立身之本,公司一直高度重视。

但在三方回应之后,似乎仍然未能打消人们对于隐私安全的担忧,更对旷视科技声称的“不收集用户信息”表示质疑。网友称,“不主动收集用户信息,但是不授权就不给用APP”,“不知道李的动机是什么,但你说不收集用户信息我不信”等等。

2

漩涡中心点旷视:屡陷隐私风波

风波之中,人脸识别服务商旷视科技可以说是位于舆论漩涡的中心。因为,这已不是旷视科技第一次卷入“隐私”风波。

公开信息显示,旷视科技2011年10月在北京成立,注册资本3000万元,是一家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的行业物联解决方案提供商。公司研发了人脸识别技术、图像识别技术、智能视频云产品、智能传感器产品、智能机器人产品。

而旷视科技起家的人脸识别业务正是争议所在。去年,旷视科技曾因监控学生上课是否走神上过热搜。

2019年8月,旷视科技开发的教室人脸识别系统在南京一所高校开始试水,除了人脸识别门禁、刷脸自动考勤打卡等技术之外,学生进入教室后,通过摄像头,系统会自动分析并呈现学生姓名、学号、出勤率等信息。不仅如此,学生在课堂上举手、发呆、听讲、睡觉等数据也会被记录,甚至是学生的面部表情也会被分析。

相关视频曝光后,“涉嫌侵犯学生隐私”立刻成为旷视科技这一新产品的标签,也引发了网友的声讨。彼时,旷视科技方面回应表示,网传课堂行为分析只是概念演示,但旷视科技也给公众留下了“侵犯隐私成性”的负面印象。

无独有偶,2020年2月,旷视科技被传申请了1亿元“抗疫专用贷款”,用于开发戴口罩人脸识别相关技术。戴上口罩还能进行人脸识别,再次引发了用户对于人脸数据泄露的不安。尽管后来旷视科技再次回应称,研发的是测温系统,但同样未能平息用户疑虑。

对于旷视科技来说,隐私安全问题就像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稍有不慎就会触及雷区。

3

坎坷上市路 无限游戏难破局

去年8月25日,旷视科技启动了上市步伐,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但目前已经搁浅。截至目前,旷视科技在港交所提交的上市申请状态仍显示为“失效”状态。

今年6月,多家媒体报道称,旷视科技在通过港交所聆讯后主动终止了港股上市。对此,旷视科技称中止港股上市消息不属实,正在积极考虑科创板上市。

但就在旷视科技上市搁浅之时,AI芯片研发商寒武纪先人一步,3月底向科创板递交招股书,并于7月20日正式挂牌交易。同为“国内AI四小龙”云从科技于8月启动A股上市辅导,依图科技也于近期与国泰君安证券签署辅导协议,并在上海证监局备案,拟以公开发行中国存托凭证(CDR)的方式在A股上市。

从行业来看,AI已经进入“挤泡沫”阶段。2019年被公认为人工智能行业的分水岭,风口过后,资本市场已经趋于理性,对存在营收低、风险高、周期长、未来发展不确定性极高的人工智能企业热度降低、估值下降。猎豹全球智库数据显示,相较于2018年,2019年中国人工智能企业的融资金额由1484.53亿下降至967.27亿,下降幅度达到34.8%。

而旷视科技同样如此。其上市前先后融资逾12亿美元,D轮融资后估值已达40亿美元。但与高估值相反的是,招股书显示,公司2016年至2019年上半年收入分别为6700万元、3.13亿元、14.27亿元、9.49亿元,但同期净亏损金额分别为3.428亿元、7.59亿元、33.51亿元及52亿元,也就说,三年半时间里,旷视科技烧掉了百亿元

此外,互联网巨头也就开始亲自试水AI行业,对旷视科技等独角兽形成强势竞争压力,势必增加旷视科技们在场景拓展、业务发展上的变数,进而影响营业收入和资本市场估值。

再联想到如今旷视科技的风波,可以判定,无论将来在何处上市,隐私问题都可能会成为影响其IPO定价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变数。

巨额亏损、AI降温、隐私旋涡、巨头下水之下,旷视科技能否持续获得资本市场认可,实现上市梦?上市之后旷视科技又能否继续讲好人工智能故事,为股东和股民带来增长前景?我们很难判断。

旷视科技CEO印奇曾在招股书的公开信中提到,人工智能创新就是一场无限游戏,规则与参与者都在不断改变。而对于印奇以及他的旷视科技来说,与用户隐私相伴的“无限游戏”何时能破局,尚且还是一个未知数。

*声明:金融观察团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构成任何建议。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