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道德经》:人生下半场,敌人只剩下自己

读《道德经》:人生下半场,敌人只剩下自己
2019年07月12日 19:17 正和岛标准

作 者:吴强  私人董事会教练

来 源:正和岛(ID:zhenghedao)

美国管理学家吉姆.柯林斯在其著作《选择卓越》中,总结了两位南极探险家的经验和教训,并提出了“日行20英里”的领导力概念。

故事是这样的。

1911年10月,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分别带着探险队去南极考察,并开展了一场率先抵达南极点的竞争。

阿蒙森团队用了100多条爱斯基摩犬拉雪橇,带了3吨物质。出发之后,他们每天都前进20英里。天气晴好时不得意忘形,完成20英里目标就安营休息,保存体力;天气恶劣时也坚定地前进,哪怕慢慢挪,也尽量完成目标。

斯科特的团队运输工具是西伯利亚小马,以及当时非常先进的摩托雪橇。由于计划太乐观,他们只带了1吨物质。在行进节奏上他们基本“靠天吃饭”,天气好的时候快马加鞭,一天能走50~60公里;遇到暴风雪了,就躲在帐篷里休息,等待天气好转。

结果,阿蒙森的5人团队最先到达南极点,并且全身而退。而斯科特的队伍晚到一个多月,最终17人全部留在了冰天雪地的南极洲,无一人生还。

吉姆.柯林斯认为,成功的领导者需要在不确定环境下挑战艰难目标,他们通常会制定一个可行的计划,然后坚定执行,即使出现无法控制的偶然因素和事件,也不怨天尤人,而是保持严格自律和坚持,并对自己的命运负全责。

“日行20英里”虽然是一个美国学者提出的管理法则,但这个故事的背后,却隐藏着领导力的大智慧——决定成败最重要的不是外部资源和条件,而是领导者的自知和自律;赢得竞争最重要的不是战胜对手,而是战胜自己。

人类的智慧几千年来并无变化,老子在《道德经》第33章中,只用了短短38个字,就把领导者需要的个人修养,讲的简单透彻、明明白白。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解读】

能认识别人的是“智”,能看清自己的才是“明”。

能战胜别人顶多算力气大,能战胜自己才是强者。

真正的富有是知道满足;

真正有志向者永不放弃、砥砺前行。

不偏离失去根本才能长久;

身死但精神不朽才是长寿。

《道德经》的很多章节都在讨论哲学问题,显得晦涩难懂。但这一章,老子突然变得实用起来,清晰地给出了个人成长的建议,我的理解是这样6点:

1、认清自己。看别人身上的问题很容易,看见自己的问题却很难。认识自己的方法,一方面要敢于自我批判,另一方面要积极主动地寻求他人的真实反馈。

2、战胜自我。历史上的英雄很多,但真正的英雄不是以一挡百的猛将,而是可以不断战胜贪婪、恐惧、傲慢等人性弱点的人,是敢于打破认知边界,拥抱变化的人。

3、知足戒贪。真正的富有不是无限占有,而是内心的满足。不知足就不知止,贪欲越大胃口越大,当人的心智被贪婪和欲望蒙蔽,失败就是迟早的事。

4、勤奋坚韧。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至败。给自己设立一个目标,然后贯彻“日行20英里”法则,勤勉、坚强地向目标靠拢。

5、不失本质。智慧是一种对本质的洞察力,而且越本质的东西越简单,越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所以,有智慧的人守住自己最朴实的原则,从不偏离本质。

6、重塑成功。人生的成功不是占有了什么、消耗了什么,而是为世界贡献了什么、留下了什么。每个人都会死去,唯一能证明我们存在过的,就是我们给世界留下的价值。

这六点,也是个人修养的层次——看清自己、战胜自己、知足戒贪、勤奋坚韧;在追求人生成就的过程中,不迷失自我、不偏离本质;对中国人而言,最有意义的成就是“立德、立功、立言”,为这个世界留下精神财富。

排版 | 吴恙

审校 | 钟灵  主编 | 叶正新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