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圈竞赛正式打响,下一轮历史机遇来了

都市圈竞赛正式打响,下一轮历史机遇来了
2020年10月10日 17:17 正和岛标准

作者:程宇

来 源:正和岛 (ID:zhenghedao)

“中国已经进入都市圈时代!”

9月初,知名学者,恒大集团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率团队发布的一篇重磅报告,使本就火爆的都市圈再度引发公众瞩目。

由于中国城镇化发展的进程还远未结束,仍有巨量人口持续向城镇聚集,作为重塑城市间分工协作格局、驱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形态,堪称“C位出道”的都市圈正在飞速崛起。

都市圈的发展势头有多迅猛?

来看这样一组数据:

2019年,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34个中心城市都市圈覆盖的人口超过8亿人,贡献了占全国总量77.8%的生产总值,实力阐释了对“中国经济新增长极”的使命担当。

与此同时,都市圈这个新风口的规模也达到天量级。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曾预计,未来五年,城市群、都市圈的发展红利将超过数十万亿。

巨大的利好之下,各地纷纷跑步进场,更有提前布局的企业已在这场都市圈“竟备赛”中稳站潮头。

顶层设计背后的“天时地利人和”

如果把中国的城镇化进程看做一副徐徐展开的卷轴,那么都市圈无疑是这个战略上显现出的最后一块版图。

20世纪80年代,小城镇是我国城镇化的主要模式,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城市、大城市相继成为城镇化主导,但也带来了人口膨胀、交通拥挤、住房困难等“大城市病”。

对此,2015年年底,中央提出全面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作为城市群核心板块的都市圈开始成为政府、学界和社会关注的热点。

所谓都市圈,简言之,是以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相互连接后形成的新型城镇化空间形态。

由于当时我国都市圈建设刚刚起步,关于何为“高质量发展的都市圈”,人们还存在诸多模糊认识。

2018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后,“都市圈是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逐步成为共识。

2019年2月21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中国都市圈发展的顶层设计——《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提出到2022年,中国都市圈同城化取得明显进展;到2035年,形成若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都市圈,并要求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户限制,首次在战略层面为中国都市圈发展指明了方向,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都市圈元年。

进入2020年,都市圈在护航中国经济发展方面被赋予了更多担当。

今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以新型城镇化带动投资和消费需求,推动城市群、都市圈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创新。

这也是继去年的《意见》之后,中央从国家层面再次对都市圈发展提出明确要求。

可以看出,后疫情时代,在“内循环”概念和“十四五”规划正式开始编制等大背景之下,中央多次通过重要表态,持续传递出一个极为重要的信号:高质量发展的都市圈,将在未来中国经济蓝图中扮演关键角色。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曾分析指出,由于都市圈可以全方面拓展消费和投资空间,拉动房地产、基建和制造业投资,今后十年,都市圈的发展每年对GDP的拉动将最少达到0.5%-1%,成为中国经济最大的结构性潜能。

除了政策上的鼎力支持和赋能这一“天时”之外,京津冀、粤港澳、长三角等具备地域优势的都市圈的强势崛起,以及人口迁移带来的“人随产业走”现象,则从“地利”与“人和”的维度,使得都市圈发展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中国,已全面进入现代化都市圈时代。

各地加码布局,竞争白热化

近年来,随着都市圈战略地位的不断提升,各地都市圈建设明显按下加速键。

华夏幸福研究院联合21世纪经济研究院发布的《2020年中国都市圈扩张潜力报告》显示,在全国30余个都市圈中,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领衔四大成熟型都市圈,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活跃增长极。

2019全年,仅这四大一线城市都市圈就贡献了约23%的国内生产总值。

2020年伊始,各地继续加码都市圈布局:

长三角核心城市上海以“1+8”(上海 + 苏州、无锡、常州、南通、宁波、嘉兴、舟山、湖州)的方式打造中国最大都市圈,经济总量超过10万亿。

广东省正式划清了广州、深圳两大都市圈的范围,二者规划几乎以同步方式推进,通过共振效应带动整个珠三角协调发展的意味明显。

作为中国经济第三城的山东出台相关文件,明确了山东三大经济圈:省会经济圈、胶东经济圈、鲁南经济圈。

河北省今年将推动雄保廊张承沧等环京津市县融入京津都市圈,构建“两翼三圈”城镇空间布局。

中部省份安徽省将实施合肥都市圈一体化发展行动计划,推进合六经济走廊、合淮产业走廊建设。

四川省明确提出,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的目标,是“构建以成都为中心的现代化都市圈”。

陕西将以往的“西安都市圈”调整为“西咸都市圈”,力推西安、咸阳规划协同、产业协作,提升对全省、对西北发展的带动能力。

吉林省则聚焦于发挥“长春现代化都市圈”辐射带动作用,实施964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寄希望于借助都市圈建设实现新发展。

各地围绕都市圈的种种积极布局,不一而足。

华夏幸福认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都市圈已成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结构性机会将通过都市圈全面展现,中国不动产的结构性机会也集中在都市圈。

这也是去年起上百座城市纷纷抛出人才落户、购房优惠等橄榄枝,加入“抢人大战”的主要原因:在都市圈蕴含的巨大势能下,以年轻人为主体的人口向经济更发达、收入水平更高、能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的都市圈集聚成为大势所趋。

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此次发布的数据也印证了这一趋势:过去20年间,城镇化新增人口65%流向了30个核心都市圈,为都市圈的快速发展输送了源源不断的人才、创新力和创造力。

行业巨头、黑马已全面覆盖都市圈

都市圈兴起的背后,同样体现着各区域内企业的竞争力以及行业发展态势。

根据2020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在上榜的133家中国公司中,来自京津冀都市圈的企业有57家,长三角都市圈和珠三角都市圈的企业分别为20家和14家,三大都市圈合计91家,占比高达68%。

其中,长三角和珠三角入围榜单的民营企业居多,京津冀都市圈则以央企和国企为主导。

全国工商联今年9月发布的2020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名单,则更为直观地展现出各都市圈产业业态以及民营经济对都市圈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

榜单显示,截至今年9月,华为、苏宁、正威等10家参调企业营收超过3000亿元,上榜500强企业的营收总额超过30.17万亿元。产业分布上,制造业、房地产业和建筑业占据主导地位。在前100强中,来自长三角都市圈的企业占比居多,珠三角、京津冀紧随其后。

从民营企业在几大都市圈的分布来看,长三角都市圈更胜一筹,在数字经济和高端制造业等产业结构上也保持着良好的活跃度。

以产业新城运营商华夏幸福今年在长三角都市圈的布局为例:

今年年初,华夏幸福为嘉兴南湖导入百亿级亚瑟医药项目。

3月,华夏幸福一期投资160亿元,在苏浙交汇处的南浔设立泰嘉光电超薄玻璃基板深加工项目。

4月,特斯拉核心供应商蓝光科技成为首个进驻南湖产业新城的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外资项目。

5月,由中科院院士张永莲等高层次人才领衔的7家领军企业签约入驻位于浙江的华夏幸福嘉善产业园。

7月,华夏幸福投资135亿元的动力电池项目实现量产,南京溧水产业新城打造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取得里程碑式突破……

显然,谁拥有的高新产业多,谁的产业结构“新”,谁就能在经济新周期中保持强大韧性,进而提升在都市圈乃至整个区域的影响力,而这也成为吸引企业入驻的关键因素。

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62%的上市企业90%的风险投资项目聚集在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区,北上广深杭5个城市产生了全国88%的独角兽企业

此外,都市圈也成为助力科创的强有力阵地。以创业板为例,过去一年来,306家申报企业主要聚集在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区域,其中279家分布在全国26个都市圈中,占比高达91.2%。

随着行业巨头和黑马企业的全面覆盖,都市圈已成为中国企业创业、创新的“福地”,为引领国家发展和赢得全球竞争提供着强劲动能。

都市圈大势下,谁能乘风破浪?

基于都市圈的多重利好,人口、技术、数据、资本、土地、教育、医疗等要素正加速向都市圈聚集。都市圈时代的到来不仅让城市格局发生着巨变,也为房地产行业带来重大发展机遇。

这一趋势下,重仓都市圈成为一线房企的普遍选择。在众多布局都市圈的房企中,深耕近20载的华夏幸福早已完成抢滩登陆。

不同于传统房企,华夏幸福早在2002年就坚定看好产业新城模式的发展前景,将自己定位为“产业新城运营商”,通过在河北省固安县起步,逐步将该模式推广到长三角、粤港澳等区域。

2015年底,都市圈概念刚进入公众视线,华夏幸福就已开始聚焦核心都市圈进行全面布局。

2019年,华夏幸福围绕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三大核心都市圈,以及郑州、武汉、成都等高潜都市圈,形成了“3+3+N”的战略格局。

经过一年多的发展,目前华夏幸福已布局13个省、15个都市圈,为合作区域累计引入企业超2000家,创造就业岗位30万个,累计招商引资近7000亿元。

这种抬头看路、低头拉车的务实精神也给华夏幸福带来了明显的业绩提升。

2019年报数据显示,期内华夏幸福实现营收1052.1亿元,同比增长25.55%,净利润146.12亿元,同比增长24.40%。

今年上半年,尽管遭遇新冠疫情冲击,华夏幸福的产业新城业务依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新增签约投资额624.6 亿,实现营收373.72亿元,利润60.62亿元,净利润率16.2%

凭借产业新城的独特模式和强大的运营能力,提前捕捉到都市圈“东风”的华夏幸福已打造出属于自己的护城河,这是其业绩得以不断释放的根本原因。

也正因如此,在当前数百家上市房企中,华夏幸福是为数不多对房地产业务依赖度相对较低的房企。

华夏幸福的护城河故事,也给国内众多企业带来这样的思考:后疫情时代,该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甚至转危为机?在这道严酷的考题面前,华夏幸福已用自己22年的实践,提供了一份扎实的生存“样本”。

参考资料: 

[1]. 全国34个都市圈总人口超8亿,长三角、珠三角连绵区最成熟,第一财经

[2]. 刘世锦:都市圈是中国经济增长最重要的结构性潜能,中国经济时报

[3]. 魏杰:今年拉动GDP靠投资,都市圈是最大机会,《财经》杂志

[4]. 都市圈解构与中国都市圈发展趋势,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清华出版社,2019

[5]. 四大一线城市都市圈竞争白热化,上海大都市圈一骑绝尘,21世纪经济报道

[6]. 2020年世界500强榜单上的133家中国公司,《财富》杂志

[7]. 2020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发布报告,全国工商联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