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成百亿企业,就靠这一件事

干成百亿企业,就靠这一件事
2022年08月05日 17:03 正和岛标准

正和岛开岛10周年特别策划“十日谈:看法与办法”6月6日第一期,知名文化学者、企业教练金惟纯,与方太集团董事长兼总裁茅忠群共同探讨“文化的力量:有文化的公司长啥样”。以下为金惟纯、茅忠群的分享和对话精编,内容有所删减,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对 话:茅忠群 方太集团董事长兼总裁 

             金惟纯 知名文化学者 

             陈为 正和岛副总裁、总编辑

编 辑:赵宸

来 源:正和岛(ID:zhenghedao)

唯有文化生生不息:方太的文化治企

分享人:茅忠群 方太集团董事长兼总裁

“文化与业务,是一不是二;文化是业务的发心、方式和奋斗精神,业务是文化的呈现和结果。”

——茅忠群

1. 方太文化26年经历四大阶段

方太从1996年创建直到今天,有26年了。这26年时间里,方太文化经历了4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1996到2000年,属于传承和发展期。个阶段传承的是我父亲第一次创业留下的两点文化:

第一,党建文化。我父亲特别重视党建工作,把它做到了实处,也发挥了非常好的作用,所以方太也将党建文化传承下来了;

第二,文艺大奖赛文化。每年年底员工自编、自导、自演一台文艺晚会,庆祝一年来取得的成绩,大家乐一乐,效果非常好,也传承下来了,后续不断完善、发展为现在每年年底的方太杯春晚,是非常大型的活动。

这个阶段也有两点发展:

第一,品牌文化。我父亲第一次创业时候没有自主品牌;方太一开始就做自主品牌,直接定位高端品牌,一开始也立了一个志向——打造中国家电行业第一个中国人自己的高端品牌。要打造高端品牌,就要有高端产品,这就需要创新;

第二,创新文化,这也是方太的一个基因。方太第一台产品就注入了创新文化,是中国第一台完全自主产权的吸油烟机。

第二个阶段是从2001年到2007年,属于“西学优术”期。第一个阶段,方太在内部管理上没有花太多工夫,第二个阶段主要是加强管理,学习西方现代管理理论。这个阶段主要做了几件事:我去读了EMBA课程,系统性地学习西方现代管理理论;从世界500强企业引进了比较多的职业经理人,快速学习、引进现代管理制度;从2001年开始导入卓越绩效模式。

第三个阶段是从2008年到2017年,可以归纳为“中学明道与模式初成期”,从2008年开始全面导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是学理工科出身的,接触传统文化是在2004年初上了两个国学班,我觉得从中收获特别大,于是从2008年开始将其导入公司,在导入过程中逐渐有了一个清晰目标,即“提炼出一套具有中国特色、中西合璧的文化体系或管理模式”。

第四个阶段是2018年开始到现在。首先,弘扬文化。我们过去10年里形成了方太文化体系,同时发现外部企业家在这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大,就成立了方太文化研究院,专门向外部企业家传播这套体系;其次,在“西学优术”上进一步迭代。在第二个阶段,方太企业规模还没到10亿,而2018年之后已经过了百亿,不同企业规模对管理的要求是不一样的;第三,方太文化体系还在不断地完善。

在此要特别强调的是,在一些人看来,中西文化基本是水火不容的,但在方太,二者却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方太是如何做到中西文化各取其长又融为一体呢?在方太有16个字,“中学明道、西学优术、中西合璧、以道御术”。

“中学明道”。“中学”代表中华优秀文化,中华优秀文化的核心就是“道”,“道”是天地大道、人生大道。我们通过学习中华优秀文化来明道、悟道。

“西学优术”。西方管理理论有100多年的发展历程,从泰勒管理学开始积累了大量先进、好用的管理体系,这些要以“拿来主义”为我所用。

企业文化领域的一个常见问题是,核心理念都挂在墙上了,做的时候却是另外一回事,成了“两张皮”,所以我们必须让“两张皮”变成“一张皮”,即“中西合璧”,让中西文化揉成一体。

关键是怎么揉成一体?我们认为可以“以道御术”,通过在中华文化中学到的“道”来驾驭西方管理的“术”。这里的“御”可以引申为不同的含义,包括优化、改造、改进、完善等。因为西方管理理论是在西方文化土壤中长出来的,既然来到中国,就要适应中国的文化土壤,顺应中华文化的“道”,变成中国的管理理论。

举个“以道御术”的简单案例。过去我们参照西方管理制度,将员工违规分为A、B、C三类错误,C类最轻,比如迟到、早退,一般是罚款10块、20块;在导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后,我们按照孔子的思想,对于小错误以教育为主,取消了罚款,改为三、五分钟的沟通、教育,这样做的结果是连续4年员工小错误总数下降50%。所以,我们主要就是通过这16个字来实现中西文化融为一体。

过去26年,如果说方太取得了一些成绩的话,主要可以浓缩为3个方面:第一,成功打造了一个中国高端厨电领导品牌;第二,“十年磨一剑”,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中西合璧的方太文化体系;第三,2017年成为了行业中首家突破百亿规模的企业。

2. 企业的三观决定能否真正成功

我要介绍一下方太文化的体系,它主要分为3部分:一是核心理念,二是基本法则,三是践行体系。三个部分是同心圆的关系:核心理念在中间,最外面是践行体系,基本法则介于两者之间;三部分的关系相当于传统文化中的“道、法、术”之间的关系。

我认为,在核心理念的形成上,要向自己内心深处问3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为什么要办这个企业?办企业的目的和意义到底是什么?办企业到底能够为客户、社会、国家乃至人类带来什么价值?

第二个问题:成什么?10年、20年以后,想把企业做成什么样子?企业要成为一家什么样的企业?

第三个问题:信什么?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不能什么都干,一定要有所信仰,要相信什么事情是可以做的,什么事情是不可以做的;什么钱是可以挣的,什么钱是不可以挣的。一定要有这样一些信条、原则。

关于这3个问题的答案,就是使命、愿景、核心价值观。人有三观,三观决定了我们的人生;这3个问题的答案可以叫做企业的三观,决定企业能否真正成功。

如何理解方太核心理念?

首先是“为什么”。为什么有方太?“为了亿万家庭的幸福”,这是方太最新的使命。

其次是“成什么”,也就是愿景。2015年初我们提出方太要成为一家伟大的企业,这个内涵是从传统文化的学习中提炼出来的。我们认为,一家伟大的企业不仅是一个经济组织,还是一个社会组织。

作为经济组织,要满足并创造客户的需求;作为社会组织,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不断导人向善,促进人类社会的真善美,这是伟大企业的内涵。同时,一家伟大的企业要具备4个特征:顾客得安心、员工得成长、社会得正气、经营可持续。

最后是“信什么”,也就是方太的核心价值观,即“人品、企品、产品,三品合一”。我们认为应该把人品放在首位,因为有了好的人品,才会有好的企品和好的产品,三者相辅相成,三位一体,缺一不可。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述方太的核心理念,就是“以顾客为中心,以员工为根本,快乐学习,快乐奋斗,促进人类的真善美”。

方太的基本法则总共有11条,包括“心本经营、以道御术、德法管理、品德领导、组织修炼、智慧思维、行于中道、美善创新、精诚品质、幸福服务、无为而治”,每一条里还有十来条细则,总共有100多条。践行体系则主要是用来落地的,将“顾客得安心、员工得成长、社会得正气、经营可持续”的企业愿景层层分解。文化不是贴在墙上的,一定要做出来,在行为上体现出来。

3. 企业文化如何转化成生产力

如何实现成为一家伟大企业的愿景?方太正在向千亿企业的目标冲刺,去年企业营收规模达到了155亿元。很多做企业的朋友可能想了解,方太文化具体是怎么转化成生产力的?

在我看来,整个方太文化体系的3部分,核心理念、基本法则、践行体系,每一个部分都在发挥作用,但最为核心的一点是“文化即业务”。

在文化与业务的关系上,一般企业都会经历3个层次:第一层次,文化是文化,业务是业务,两者不太相干;第二层次,文化促进业务,这个阶段里文化跟业务还不完全合二为一;第三层次,文化建设达到比较高的境界、阶段,文化即业务,两者是一体两面的,合二为一;文化是做业务的发心和方式,业务是文化的呈现和结果。

方太的发心是什么?笼统来讲就是有非常强的、真诚的、利他的发心,有了这样的发心,自然就能生发出无穷的做业务的方式。有了发心,有了方式,就会有业务的呈现和结果。

我举两个案例来说明“文化即业务”。

第一个案例是方太如何用仁爱之心来研发吸油烟机。2010年我们看到中央电视台的一个报道,大意是厨房油烟增加了家庭主妇罹患肺癌的风险。看到报道后,我们觉得过去油烟机开发的思路不太对,于是做出了很大调整。原来的开发是制订一个个量化指标,之后调整成了朝着定性目标进行开发——要开发出世界上吸油烟效果最好的油烟机。

经过3年努力,2013年我们开发的“风魔方”上市了,这款产品当时售价不低,要5000多块钱,但不到两个月就成了全国畅销榜冠军,而且把冠军头衔保持了7年之久。

研发领域的类似案例还有很多,比如水槽洗碗机、净水机、集成烹饪中心等,都是基于仁爱之心的理念,把顾客当成亲人来研发最好的产品。

第二个案例是服务方面的故事,一位名叫张文甫的在线客服,用行动给出了关于幸福的答案。

有一天张文甫接到一个电话,是一位老先生,也是方太的6年老用户打来的。老先生的儿子、姐姐家都需要装修,张文甫得知后主动承担起两家的装修任务,半年里她从装修风格、橱柜条件、烟道情况、烹饪习惯等方面给予了很多建议,还经常和老先生探讨装修风格、注意事项以及家电选购等方面的问题。

这位老先生不仅购买了方太的产品,更把张文甫当成了可以依靠的人,从此一直保持联系,经常交流生活、健康方面的内容。有一次老先生听到有人称赞方太,很激动地跟张文甫分享,俨然已经成了一位方太人。

总的来说,我认为,如果企业只有一件事情,那就是要活好,企业要活好的前提就是企业文化建设,要建设好企业文化,最关键的是企业家自己要活好。反过来讲也是相似的逻辑,企业家自身活好了,企业文化就建设好了,企业文化建设好了,企业就没有其他的事情了,因为“文化即业务”。

4. 过冬心法与未来挑战

新冠疫情让很多企业的日子不太好过,26年以来,方太也经历过很多大坎。在企业如何“过冬”上,我有4个方面的建议,就是:开源、节流、风控、修炼。

开源:比如加快新产品开发上市,加快新营销、新零售方法实践,例如现在流行的数字化营销等新方法。

节流:一方面可以降本,一方面可以增效。

风控:在经济或需求不旺的时候,企业的风险管理就特别重要,就像《孙子兵法》说的“先为不可胜”,首先要让企业立于不败之地,不要因为小小的失误让企业步入危机。比如现金流是企业比较普遍的痛点,很多大企业因为现金流问题出现大的风险。

修炼:我们要抓住“冬天”的机会好好学习、修炼,所有的“冬天”都是考验我们、成就我们的。要在“事上练心”,不结合事情的修炼是假的,在比较容易的事情上修炼,进步也不会太大。越是困难、越是棘手、越是让人烦恼的事情,带来的修炼效果往往就越好。所以,“冬天”其实是最好的修炼时刻。

方太经历26年发展,一步步走向壮大,但事实上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会遇到不同的挑战。比如企业文化形成的过程中,我们在第一阶段遇到的是从零开始的品牌建设以及产品创新的挑战,到了第二阶段面对的就是内部管理的挑战。

说到管理的挑战,我们也要知道,不同的企业规模,比如说10亿和50亿的规模、100亿再到500亿或者1000亿的规模,它们对管理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所以现在尽管方太有了100多亿的规模,也有了新的挑战。

方太目前大约有1.6万人,员工的学历从小学到博士应有尽有,职能也是产品、销售、人力、法务、财务样样齐全,办公地点分布在全国甚至全世界不同地方,有100多个分支机构,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文化建设的难度也是随着企业规模、人数的扩大而不断提升的。

下一步方太要实现千亿级企业的目标,挑战还在于业务领域、产品线如何延伸,仅仅靠经营厨房电器显然是很难成为千亿级企业的。同时,要做千亿级企业,海外市场也非常重要,目前我们还是以国内市场为主,这是中国特定的厨房烹饪方式决定的。

5. 如何让传统文化拥抱未来

方太设立了4个新的未来目标,这些目标基本都是以十年为单位,比如用十年助力一千万家庭提升幸福感,用十年助力十万名企业家迈向伟大企业,用十年助力建设一万个幸福社区,到2035年要实现千亿级伟大企业的目标。

未来方太会有越来越多的90后、95后、00后加盟,在如何让他们更好地吸收、融入企业文化方面,我也有一些心得和体会。

每年加入方太的应届生有几百位,进来之后会有4个月的脱产培训,他们要学大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包括经典、太极拳、中医等,接受度非常好。这其中有两个核心要点。

第一,告诉他们真正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什么。可能一些年轻人对道听途说的传统文化会有不好的印象,但年轻人都不会反对追求真理,他们从小接受科学熏陶、学习数理化,都是在追求真理。

我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古圣先贤发现了人生境界、精神世界的真理、真相,科学是科学家发现了物质世界的真理真相,二者都是真理真相,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追求真理。这样一来,一些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印象就会扭转。

第二,我会问年轻人,你们当中谁完全没有烦恼、痛苦和困惑?我说,没有的请举手,显然,不会有人举手。我接着问,你们想不想拥有一个没有烦恼的,幸福的、圆满的、觉悟的、自在的人生?想要的请举手。所有的人都会举手。我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给我们这样的人生。

如果讲清楚这两点,我相信,绝大部分年轻人能够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理,对年轻人来说,企业文化也是一样,如果企业文化能够真正为年轻人带来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年轻人就一定会接受。

让我们树立强韧的文化自信,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源泉,向着伟大企业的目标前进,为实现“中国梦”做出应有的贡献。

企业文化是活出来的,

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

演讲人:金惟纯

1. 我曾苦到极致,全因忘记初衷

我35岁在中国台湾创办了一本财经杂志《商业周刊》,创办初期陷入非常艰苦的环境。

创办之前我在媒体工作,觉得会写文章就可以办杂志,忘记了办杂志的时候我扮演的是经营者角色,评论者容易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而经营者是要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

我刚开始吃了很多苦。头几年连续增资很多次,资本额已经是创办期的大概6倍,财务上还都是赤字,杂志也卖不出去,我不服气就想各种办法,但做内部干部的整顿也没用,重新定策略、游戏规则也没用,做各种企划案,希望能够起死回生也都没有用,甚至找了一些顾问把内部的文化、愿景探讨一番,把字写到墙上,发现也没用。

我折腾了大概6、7年,苦到极致,“无所逃于天地之间”,这时候我就觉得在公司瞎忙也没用,干脆把自己抽离出来,读读人生哲学方面的书,参加一些学习的活动,让自己能够平静下来。

我平静下来以后,看到了自己犯了很大错误,我在一种高度压力和挑战状况下把初衷全部忘光了,办这个杂志最重要的是要为读者做服务,但我脑子里整天想的都是我们的事业如何起死回生,个人如何反败为胜,根本没有想读者,脑子里想的都是我、我、我、我们公司,忘记了想读者。

有了这个重要发现以后,就看到公司经营到这么糟糕的状况跟其他人一点关系都没有,不是员工的问题、不是市场的问题、也不是合作伙伴的问题,全部都是我的问题。我的内心产生了很大的惭愧心。

我带着这个惭愧心就不再去想如何转败为胜,也不去想每天做一个大的企划案一下子谷底翻身。我老老实实地进公司做我觉得对读者有一点点小帮助的事,我也不敢再去苛责所有的同事,我当着公司全部人的面自我批评、承认错误。

2. 老板玩真的,企业价值观才有人信

这样做了以后,比较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很多同事的状态开始变了,原来每个人都很紧绷,在压力之下大家都活成假人了,都不说人话,每个人讲话都很有学问,道理一套一套的,但写出来的东西、编出来的杂志就是没人看。

我觉得自从我改变以后,周围的伙伴、同事都开始有了改变,大家开始放松了,我带着大家从头到尾在每一个环节、每一件事上心想读者,在工作的每一个流程想我们这样做是读者要的吗?是读者喜欢的还是读者不喜欢的?

我们在工作的每一个流程中注入两件事:第一,每一个人自我反省,从我开始,承认错误,说真话,犯错自己承认,马上就修改;第二,在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中去想读者。

我们这么做了以后,杂志开始慢慢有温度了,零售发行就开始上来了,广告开始上来了。慢慢地好像就有一种文化形式的感觉,每一个人几乎开始想的是同一件事,即每一件事发生以后如何判断什么是优先价值、什么最重要,大家的判断慢慢地越拉越近,有了一体感,并且不是在说,也不是把字挂在墙上,而是在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中慢慢地渗透进去。

但是,这样的文化还是要经过挑战的,有时候会碰到冲突,公司全部的人都在看着我,有时候因为我们的内容得罪了广告厂商,很重要的广告、很大的金额就撤掉了,那时候所有同事都看我如何做,我就说“不为所动”,我们做的事是为读者,得罪广告厂商也在所不惜。

我们在发行上也一样,有些很高端的强有力的发行平台,因为我们为读者服务的内容得罪了他们,他们想影响内容,我不为所动,他们把我们刊物从它的平台上全部下架。甚至于有时候因为我们的内容得罪到我的好朋友,得罪到我们公司的重要股东。这时全体员工都看着我怎么处理,我仍说,“不为所动,只要我们写的是对的,是读者需要的,我们秉持着专业的良知在做这件事,碰到任何挫折、任何问题我来扛”。

我经过几次这样大的挑战以后,大家终于相信老板是玩真的,不然大家都在想老板是不是忽悠我们为公司赚点钱。

从小事开始,慢慢这样做,就回到本质上,就是把读者放在第一位,最后我们觉得我们真的有一种强有力的文化、上下同心时,做事的效果超出想象。

3. 我更信天道酬“诚”

找到清晰的价值观以后,你就算在地上爬也没关系,就慢慢爬,爬着爬着会发现开始走起来了,走着走着整个团队好像开始跑起来了,跑着跑着不知道哪一天突然发现飞起来了。

当我们大家一条心玩真的,做我们该做的事情时,效果可以说是超出想象。后来我们整个改写了那个市场的游戏规则,打破了所有历史记录,变成了最大的杂志出版集团,花的时间远比我想象的短。

有句话叫“天道酬勤”,“勤”是勤劳的意思,就是老天喜欢勤劳的人,这句话当然没错,但以我个人的经验,“天道酬诚”可能更吻合我自己的理解。

我以前在乱忙时也不是不勤劳,但每天在瞎忙,因为内心失去了诚意,把初衷给忘了。当我回到自己内心诚意的时候,真的验证了“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你很有诚意,你玩真的,老天真的会成全你,得道多助,自己一个人做,大家一起帮忙,最后老天都来成全你。

4. 企业文化是活出来的

企业文化到底是怎么回事?从我个人的经验,一定是要从领导者内心的世界开始启动,源头来自于这里。企业文化是活出来的,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我们的企业有企业文化之前,我们也想出一些高大上的句子贴在墙上,但平常讨论的都不是这些事,所言所行也都不是这回事,反而变得讽刺。

以前我们没有文化的时候,每天拍脑袋想的都是大事,结果全部是做虚功,没有一件事成的,后来我们非常专注,做能力所及的事,用心把它做到底,不管做这个事有多大的效果,是此时此刻该做的事就全力做、认真地做。

总之,企业文化是活出来的,不是说出来和想出来的,更不是讨论出来的。活出来要有领导者自己先活出来,这个要往内,让自己聚足百分之百的诚意,言行一致,持续地做下去,一圈一圈地影响到周围的工作伙伴,然后整个公司形成一个磁场,你到了这个环境中,每个人都在这么想、这么做,不知不觉你就会被影响。

包括你的客户马上受到感染,你的产品里带有这种能量,看到这个产品,感受到后面做产品的人的用心,从研发的人到制作的人以及所有人的心就是为我,都跟顾客之间有链接,这就是企业文化。

5. 没有文化的企业很难传承

我自己从无到有那个状态搞得一塌糊涂,只是还没死掉而已,一个企业从有到好的时候,没有文化就比较辛苦和比较难。

而从好到卓越这一阶段,没有文化基本上是做不到的,卓越到最后是传承,没有文化很难传承。很多企业第一代传承很困难。因为从无到有,从有到好,从好到卓越,十八般武艺样样皆通,谁能够接你的班?找不到这样三头六臂的人能接你的班。

但如果有文化,企业的管理变得很简单,大家都有同样的价值观,有同样的行为准则,能者、贤者各居其位,传承就简单了,有德者居之就可以了,接班人不再需要三头六臂。只有把文化打造好,有德者坐在上面,大家安安心心干活,才可以传承。

人的传承必须先有价值观的传承,我对文化有这么一个了解以后,十几年前就交棒了,我的传承算是做得很顺利的。我培养接班人培养了整整十年,他接得很顺,我离开以后的十年,他们做得更好。

一个真正的领导人要有这样的思维,公司哪天没有我还能够更好,没有这样的思维,领导者的担当和气魄就不够。

我个人有这样一个体验以后,也愿意把这个东西分享给别人,但我觉得我对企业文化这件事情了解得还不够深,所以我交棒以后花了大概7年在做义工,去修炼。因为要跟人家分享,不能只有个人的单一经验,必须发展出一套方式,让别人可以体会和受用。

6. “事上练心”,企业里事多,练心最好

中华文化“吾道一以贯之”,“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内而外,“治大国如烹小鲜”,这是真正的人生大道。

但是儒家文化的承载平台是家庭,所以要说“齐家”,在齐家里“修身”,但现在社会大家族变成大家庭,大家庭变成小家庭,小家庭变成少子化,现在有很多不婚不生,家庭已经越来越薄弱,已不足以作为一个文化传承的载具了。

此时此刻我们要传承中华文化,最重要的一个传承平台是什么?是企业,以前家庭的功能到现代由企业承载,我们人生大量的时间花在企业里,大家一起工作换取生活的资源,一起互相学习,所以以后修身不是齐家了,修身是齐“业”,透过“业”来修身,这才是中华文化今后传承的最重要的场域,用企业的环境传承中华文化。

其实儒家的传统,儒释道三家讲到最后都是在讲“修”这件事,儒家的王阳明最有名的话叫“事上练心”,修一颗真心,我心光明,那是他的人生境界,这个心是怎么修出来的?事上练。

修行一定要事很多,现在家里面就那么几件事,练不起来,企业里好练。我十几年前下定决心人生后半场做一件事,把自己经营企业的亲身体验浓缩为一个基本的过程,透过学习让这个东西慢慢地凝化,跟企业界的朋友们结缘,看看能不能把企业作为一个文化载具,把我的想法完整地、有感受地分享给企业界的朋友们,这就是我在做的事。

排版 | 夏千惠

审校 | 米小白  轮值主编 | 徐悦邦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