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点做不到,谁说自己靠谱都是扯淡

这一点做不到,谁说自己靠谱都是扯淡
2022年10月01日 11:48 正和岛标准

最近跟一个很久没联系的朋友电话,电话之前他特意发来自拍,我一看都傻了,当初胖得跟个鲁智深样,现在瘦得像林冲。

他说减肥没什么技巧,就是跑步。

于是,我电话里请教他关于跑步那些事儿,他说主要是积攒“跑量”。

下面我借花献佛,给大家讲讲啥叫跑量。

说实话,听完我觉得太吓人了。

所谓跑量很简单,就是你一段时间内跑步距离的积累,分成几个等级,一般来说,我们按月来,大多数跑步爱好者的跑量都在第一级,也就是一个月100公里以内。

一个月100公里,如果把四个周末刨开,那么每个工作日只需要跑5公里。

这属于爱好者级别,保持身体健康。

第二个级别在一个月200公里。

算下来每天10公里,这种人参加个半程马拉松(21公里)或者全马(42公里)的比赛,是比较轻松的,而且这个时候开始对装备有要求了,开始追求成绩了。

我的这个朋友就属于第二级别。

跑了两年多,整个人脱胎换骨。

第三个级别是300公里。

这个级别的跑者,已经开始把跑步当做人生中最重要的修行之一,每天10多公里的跑量积累,身轻如燕的感觉。

再下一个级别是500公里及以上。

这种人属于极度狂热的跑者,因为每天都要跑一个半马,你的业余时间基本已经被跑步填满,跑步已经成为人生唯一的修行,但是500公里是一个大坎。

只有极少数人在500公里会有一个突破,突破至每个月800公里以上。

基本上就是专业马拉松运动员。

在此之上还有没有呢?有的。

打完电话我就想起了之前在甘肃白银赛事中,不幸罹难的选手梁晶,人称“梁神”,我查了一下梁晶的“跑量”,发现终极大神的跑量不再受制于体力,而是受制于人体生理极限。

梁晶跑的不是马拉松,是超级马拉松。

比如他2014年第一次在济南参加12小时的超马,就以149公里的成绩夺冠。

149公里,等于3个半马拉松。

梁晶的跑量是怎样呢?

每天几十公里的训练,就都不说了,每周还有一次百公里越野赛,这种人的跑量已经不是什么专业水平,应该叫做“极限”水平。

朋友说,跑步圈子里只要有人报出自己的“跑量”,基本上你属于什么水平,就很清楚了,跑量这个东西做不得假,没有跑量积累,就不可能出成绩。

我说太对了。

很有感触,其实很多事情都需要“跑量”。

为啥这么讲呢,因为我想到写自己的公众号。

到今天为止,我已经在自己的公众号上写了500多篇了,一篇文章按2000字来算,一共就是100万字,其实仔细算的话肯定不止,因为最近两年基本每篇都在2200以上,有些文章甚至上3000字。

所以大致应该在120万字左右。

我写完120万字,什么感受呢?

现在要我写一篇文章,比如你给我一个观点,好,几分钟之内,素材、文章逻辑结构……稍微想一想,基本就自动浮现在大脑里,不需要特别费劲。

这些素材可能就是生活中,我看到听到的事儿,或者看书看电影啥的有意识记下来。

你说是有意识吧,其实也没多故意。

反正只要我看过、了解过,每一条信息就像进了大脑的检索库,一旦需要,就可以立刻提取出来,即使我没办法完全记清楚,我也知道之前在哪里出现过,知道在网上怎么找到。

你看,有素材,会组织语言,加入个人风格,一篇公众号文章并不难写。

如果还是追热点,写态度,那就更简单了,键盘啪啪啪敲下去都不带停的,基本上两小时,一篇2000字的文章就能写出来,完成修改,排版,可以发出。

所有这些怎么来的?

其实就是因为,写过这120万字。

按照脑神经科学家的说法(你看,我开始带入素材了),一个人的记忆储存,是由大脑神经元突起之间的链接多少来决定。

因为写了5年,每周两篇原创,每篇都要有足够多的素材。

所以我得使劲儿想呀。

想啊想,神经元突起之间,就被迫建立起链接。

时间一长,链接越来越多,形成网络,每天的所知所感被扔进记忆,成为网络的一部分,随时调取。

所以才说记素材,我其实也不算故意。

马拉松需要“跑量”,写文章需要的呢,就是“写量”,这就是为啥对于初入门的写作者,我的建议总是,你先写,每个观点至少用到一个素材吧,每篇至少写个1000字吧,写够50篇,感觉会不一样。

否则“写量”不够,学技巧只是徒劳。

讲完“写量”,我再来讲一个,“讲量”,啥叫讲量?这是我一个前同事的故事,你看,我又调用大脑里的素材了。

前段时间,和一个华为的前同事电话。

他44岁,一年前从华为退休。

是的你没有看错,华为规定应届毕业42岁就可以退休,大致是本科毕业干20年的样子,非应届退休的话,是45岁。

所以现在的他,公司股票保留,每年分红大几十万,确实很爽。

重点不是什么股票。

我说你退休了在干啥,天天钓鱼晒太阳吗?

他说不行啊闲不住,找了家公司,做企业管理的培训讲师。

我说哈哈,对了,这可是你的看家本领。

许多年前我和他认识,就是因为在我的一个项目上,他作为地区部的专家空降,来帮我给客户做解决方案讲解。

外来的和尚好念经,且英文很“溜”,他把那帮老外唬得真是一愣一愣的。

我俩也结下深厚友谊。

我们普通销售的职责比较广,还要做什么客户关系,他不一样。

他的职责只有一个,就是按项目的需要快速熟悉、掌握、吃透一个国家的通信网络,然后做一套PPT出来,在不同国家不同客户之间飞来飞去支持。

期间也回过国,后来换了个地区部,去到南半球常驻。

这10多年下来,做过的宣讲、培训没有上千场,至少也有几百场了。

这就是他的“讲量”。

我们很多人去做演讲、培训,还要学习几样套路,没有套路就容易冷场,太干瘪,听众反响不好。

他呢,已经不需要什么套路了。

几百场培训的“讲量”,什么场面没见过,什么问题没遇过,经验太丰富了,控场太轻松了。

现在到处接活儿,还有点忙不过来。

好了,今天我从马拉松的“跑量”讲起。

又讲了写文章的“写量”,做培训的“讲量”,这两个词都是我瞎编的,不过你们懂什么意思就行。

人们经常说,靠谱的人,叫做“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凡事有交代”

那问题来了,怎么才能变得靠谱呢?

在我看来,别的先不说,一个字,量,量先攒够了再说,量没攒够,别的都是扯淡。

一个人做事情,要么关键时候掉链子,要么时间一长动作变形,要么状态不好影响发挥,背后原因是什么?是运气么?

不是,多半就是“量”不够。

量不够,基础就不牢,就会出幺蛾子。

那么继续往下问,为啥量不够呢?

就拿写公号来说吧,为啥有些作者可以一直写下去?他们就没有毫无灵感的时候么?就没有只想躺平的时候么?有啊,太有了。

比如我吧,说实话很多话题,我未必有多大的倾吐欲。

怎么办?

不怎么办,写不出来就干坐着,这是我的工作,对吧,能写出来要写,写不出来也要写,写得好要写,写得不好也要写。

先写出来再说。

量,就是这么来的。

所以这个世界,某些地方还是公平的。

或者说,不公平的地方有很多,但公平的地方也不少。

除了少部分人生在罗马,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家出身,平平无奇,之所以后来差距越来越远,只不过是“量”的区别。

所以,不管是跑量、写量、讲量,还是别的什么量。

如果你觉得前途灰暗,忧愁苦闷,不妨老老实实问下自己,正在走的这条路上,我的量,攒够了么?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