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于启章
2023,破冰
常言道“新年新气象”,今年的转变,从“语境”开始就尤为明显。
曾几何时,谈起创业、经营、发展,人们首先想到的关键词一定是“风口”“热钱”“互联网”,而嗅一嗅今年的空气,另一个词正在人们心里扎根——健康增长。
这其实反映了大多数企业内心两种情绪的冲撞。
一方面,谋增长不难理解。大疫之后重新出发,全力拼经济已经成为一种社会情绪。
另一方面,对企业发展健康度的关注更像是反思和修正,带着些“心有戚戚焉”的意味。
毕竟在过去3年里,“黑天鹅”齐飞让人们遭遇或者见证了太多的巨变甚至颠覆,一些被“风口”吹上天却没能及时筑基的企业更是摔了个粉碎。
于是当下,人们开始回归商业的本质,目光投向长期主义,“健康的增长”开始重回舞台中央。
而在刚刚结束的第五届百度Create AI开发者大会上,李彦宏也很有引领性地发表了一场以“增长”为主题的演讲。
就像很多人所期待的,2023年能成为不少行业、企业破冰的一年,而对结果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搞清楚两个关键问题——
增长从何而来?
可持续的增长由什么推动?
创新,创新,还是创新
先说增长从何而来。
要论证这个问题,比起聚焦一个企业、一个行业或者一个国家,我们不妨直接看看全人类的进步足迹。
下面这张图可以说明很多问题。
注:1800年全球人均收入设为1
很显然,在1800年工业革命之前,整个人类世界都不能说经历过真正的增长,有的只是上千年的波动。
《世界经济千年史》中对全球人均收入的估算,结论也一致:在工业革命之前的2000年里,人类的劳动生产率基本不变。
转变发生,接下来是很多人耳熟能详的部分:200多年里的3次工业革命,人们从“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再到“信息技术时代”,社会的生产率飞跃式上升,社会经济发展,出现指数级增长。
这时候很多人可能会抢答:科学发明就是创新,是这种创新带来了增长。
但很遗憾,“创新理论”的鼻祖熊彼特不会认同这种观点。
按熊彼特的理论,科学发明不是创新,只有当一个企业家将这个发明用于建立一个新的商业组合,这才是创新。
按照这个思路,目前公认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标志是深度学习算法,其所能够带来的效率提升、能够驱动的经济增长,或许超出大多数人的想象。
关键,就在于企业家如何带领企业将相关前沿技术应用于商业。
这方面,百度走在了前列。
目前,百度是全球为数不多的、进行全栈布局的人工智能公司,10年间投入高达1000亿元,每年研发占收入比例都超过15%,去年更是达到了23%,主攻的事情可以分为4层:芯片层、框架层、模型层和应用层。
这个技术架构,越往下越通用,越往上越专用。
更通用,意味着不断降低行业使用技术的门槛;更专用,则是深入产业去深化应用。
举两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
1. 通用端——飞桨
作为一款百度自研的开源深度学习框架,简单来说,飞桨就像是人工智能时代的操作系统,让开发者能够像搭积木一样构建AI应用,大大降低AI的应用门槛。
目前,飞桨凝聚了535万开发者,服务20万家企事业单位,基于飞桨创建了67万个模型,已经构建起一个繁荣的深度学习生态。
类比智能手机领域,芯片卡脖子很要紧,但软件卡脖子一样要紧。
也正因此,百度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布局从一开始就把软件的根扎了下去,这样才能让创新持续发生,让顶层的商业更加繁荣。
2. 专用端——智能交通
我们可以把专用端的发展理解为人工智能深入产业,赋能实体经济发展的一个个案例。
比如智能交通,也可以看作一个“智能调度系统”,通过智能红绿灯控制交通流量,从而提升交通效率。
数据显示,通过对交通网络的智能化改造,通行效率提升15%-30%是完全可实现的。
目前百度的智能交通方案已经落地全国63个城市,交通部也正式将百度列为交通强国的试点单位。
李彦宏在会上预测:“智能交通方案可以使得2027年之前,中国一线城市不再需要限购限行,从而激活汽车消费,为城市疫情之后的经济注入新活力。2032年之前,靠交通效率的提升,拥堵问题就基本可以解决。”
我们可以期待,自动驾驶、智慧交通、水电能等领域的智能调度系统等,它们的应用会像汽车、互联网这些发明一样,带来深远的社会影响。
反馈,意味着有迹可循
增长由创新带来,毋庸置疑。但从各种意义上来说,创新仍然是一种结果,我们需要进一步去追寻,推动创新的又是什么?
在今天的第五届百度Create AI开发者大会上,李彦宏的观点很有启发性,他认为“反馈驱动创新”。
对此他举了个生动的例子:
科学家曾做过一个思想实验,就是把魔方打乱,交给一个盲人还原。
第一种情况,假设盲人每秒转动一次,他需要多久才能将魔方复原呢?答案是137亿年。
第二种情况,盲人每转动一次魔方,就有人向他做一次反馈,告诉他是更接近目标了,还是更远离目标了,盲人需要多久能把魔方还原?答案是两分半钟。
反馈的巨大力量,不言而喻。
商业世界中,这样的对比实验也一直在反复上演。
企业创新时的状态何尝不像盲人?技术商业化落地的可能性何止千条?应用端会带来的连锁反应又何止上万?闭门造车,往往是南辕北辙。
这提示我们,哪怕你只是一个人在解决困难问题,没有任何团队成员,你还是需要一两个听众,否则你非常容易进入自嗨模式,在一条错误的路上走到黑。
纵观百度的经营发展,我们会意识到李彦宏对反馈的重视不是说说而已,他们是这个理念的信仰者、实践者,也是受益者。
就比如我们现在看到,百度的昆仑芯在AI芯片中性能非常领先,可在此之前,它已经为百度的搜索服务优化了10年。
这是什么概念?
百度的搜索服务,每天响应几十亿次真实的用户使用需求,每天进行1万亿次深度语义推理与匹配。
正是如此大规模、真实、及时的反馈,倒逼了大模型、深度学习框架和芯片的优化,让昆仑芯走在了创新的前列被所有人看见。
又比如萝卜快跑,百度的自动驾驶出行服务。
从一年前开始,他们每个季度都发布萝卜快跑的订单量,卯足劲儿要保持自动驾驶出行服务订单量全球领先。
为的是什么?
这背后也是“反馈驱动创新”的理念——订单量最大,意味着百度能够获得最多的市场和用户反馈。
去年一年,北京有一个小伙竟然打了600多次萝卜快跑的无人车,很多地方的网友在社交平台呼吁,希望无人车出行服务能够开到自己家门口。
显然,市场对自动驾驶的接受度比我们想象的要高,那么自动驾驶的落地速度,也就可能比预期要快。
大量的场景、互动、需求响应所形成的反馈,无疑让百度在人工智能的全栈布局获得了很强的引领性地位。
但平心而论,不管走过的路还是未来的路,百度在人工智能上都不是一帆风顺。
挑战长期,
就意味着接受波动的底气
最后,我们谈谈关于周期的问题。
达利欧说过一句清醒而又饱含希望的话:
“像许多事物一样,在人的一生中,重大的繁荣时期和重大的萧条时期只会出现一次,除非我们研究几代人的历史模式,否则很难预料到这些时期的到来。因为繁荣时期和萧条时期的更迭往往相隔很久,我们所面临的未来很可能与大多数人所预期的情况迥然不同。”
对于企业来说,围绕深度学习算法的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趋势已经日益明朗,可只要是做技术战略,就要有跟长周期博弈的心理准备。
这个心理准备包括小周期和不确定性事件带来的起起落落,前沿技术发展的瞬息万变,商业落地过程的艰难险阻……
甚至仅仅在过去一年里,无论是技术层面还是商业应用层面,人工智能都有了方向性的改变。
首先是技术层面,各行各业的人都会发现,AI作画、AI写作、AI合成视频等各类应用仿佛一夜之间就出现在了生活的角落,AI已经从理解内容走向了自动生成内容,其到来的速度超出很多人的意料。
其次是商业应用层面,最具有代表性的还是自动驾驶。
过去大家都觉得,自动驾驶既然分为L2-L5,那发展应用恐怕也是按部就班。
但其实L2之后,率先进入商用的很可能是L4,并非L3。主要原因是L2和L4的事故责任界定很清晰,L3的事故责任却难以界定,普及需要更长时间。
事实也是如此,百度的L4级自动驾驶落地很快。截至今年9月累计订单超过了140万单,在北京、上海等10多个城市运营,在重庆和武汉还开放了全无人商业化运营。
显然,法律法规、现实可操作性、社会普及门槛,各种因素都可能成为人工智能应用航向转变的舵手,其复杂性也是困难的一个层面。
以及近在眼前的,人工智能的其他挑战也清晰可见:
实体经济很多领域的数字化改造尚未完成,而数字化本身并未能够带来效率的明显提升;
智能化的广泛渗透还需要时间,智能化对实体经济的巨大拉升作用也没有成为广泛共识。
因此,人工智能的商业化还需在黑暗中摸索一段时间。
不过老话说得好,挑战永远与机会并存,二者也确实总在商业世界的主旋律中并行出现。
就像李彦宏在演讲结尾提到的:“所有伟大的企业、伟大的创造者也是一样,没有一帆风顺,只有不断地历经困难再凯旋。”
看未来,头脑要清醒;看脚下,却也不能妄自菲薄。
敢于挑战长期的企业,就要有悲观主义的正确和乐观主义的前行,更重要的,是穿越周期的底气。
排版 | 敲敲
审校 | — —轮值主编 | 徐悦邦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